“激贞名于当世”-开放盛唐女人也要“三从四德”吗?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古代宗法社会,自先秦两汉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成长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化意识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女教,指对女子的教育。中国的女教传统源远流长,主要侧重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两大方面,与儒家思想存在密切联系。

古代的正统女教一直以来沿着文化中类似“男尊女卑”的主流思想的脉络持续发展着,向历代的妇女群体倡导着儒家“三从四德”的纲常礼教。

以作为女子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封建社会的女性也大多将其视为自身完美人格的集中体现。

因此,“孝顺舅姑”、“柔弱顺从”、“夫死不嫁”、“从一而终”便逐渐成为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真实生活的缩影。开放包容的大唐,女子也要如此被束缚吗?

一、文明开化,唐前期女性在枷锁中自由起舞

大唐王朝建立以来,由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文明开化、经济事业一路向好和文化事业与产业的繁荣昌盛,社会各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

整个社会风尚和社会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可谓是一派万象更新、人心思变的盛世大观。

尤其是女性世界,追求自由自主自强,渴望出人头地,力主人个性的张扬,显得格外的活跃与强势,与其它过往朝代不同,大唐开国,实行开放、包容的基本国策。

唐帝国前期社会风气的开放赋予了唐人不拘礼数、任情旷达的个性,人们试图去打破礼教的条条框框,妇女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透露出朦胧的女性意识。

这种世风在唐代前期得以充分而深刻地体现,贞节观作为约束女性行为规范的道德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相对松弛的状态。

唐以前世风的开放,女子受到的礼教约束较小,这为女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女性的内心深处,她们都渴望能够受教育、学文化,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差异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并没有真正形成面向普通女子的“通方之学”,真正能够接受到正规女子教育,而且有专门女学教材的只局限于皇族女性及中上层阶级女性。

可以得出结论——唐代中期以前,女教教材的作者和对象主要是面向皇室女性。

不过随着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的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对人民尤其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唤醒,逐渐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追求自由、时尚、新潮,成为人心思变的主流。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这些进步思想犹如吹绿野草的春风、久旱之后的甘霖,让进步思想从萌动、觉醒到振作、奋发,并且不断催生出筚路蓝缕、摒弃窠臼、领异标新、追求新潮的社会时尚。

从上层统治阶级女性到普通民众,从精英女性到社会底层群众,不停地发动着女性张扬个性的景观,使得当朝社会目瞪口呆且惊叹不已。

追求相对自主的爱情婚姻。伴随相对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家庭管束也日渐放松和开明。对女性而言,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就成为她们孜孜以求的首选目标。

自秦汉以来,女性为从父、从夫、从子三大礼教绳索所禁锢,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的空间。而唐代,从法典到践行,女性都是终身从父,这无疑释放出了巨大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前期的女性享有婚前部分追求爱情以及离嫁择配的自由,甚至根据古籍,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婚前试婚的现象。

唐代诗歌“人面桃花相映红”、“道是无晴却有晴”,以及唐代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等等,都描写的是年轻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而社会对此也大多取赞许包容的态度。

唐代前期妇女婚后离异和再嫁的阻力比较小,夫可休妻妻亦可休夫,妇女离异或丧偶后,无论再嫁还是守节,取决于自己

很多觉醒的妇女甚至以不守节为荣,还有些夫妻友好协议分手时还有“一别两宽、各自喜欢”的美好祝愿。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所绽放出的前所未有的绚丽色彩。

根据史料记载,公主再嫁现象非常集中在唐朝前期。凡有公主再嫁的各个时期,公主再嫁人数占出嫁人数的比例最低为21%,最高达到40%,平均的再嫁比例为32%。

虽说这些数字难免会有一些误差,不是十分精确,但是却足以证明公主再嫁三嫁的情况全部集中在唐代前期,这恰恰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贞节观念相对淡漠,公主不以再嫁为耻。

暂且不去考虑唐代公主的再嫁到底出于何种原因,仅从这个表格及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公主再嫁之事时有发生。

整体来看,以唐朝前期公主为典型的女性再嫁表明当时妇女的生活相对自由,地位有所提高,社会的贞节观念也相对薄弱。

唐代前期,无论是政府的法律政策还是社会的民间习俗,都不禁止寡妇的再嫁。唐初的统治者出于当时现实的需要还曾下诏鼓励寡妇再嫁,由此可见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还是大大提升的。

二、封建礼教,唐中后期女性在收紧的枷锁中寸步难行

西汉末年,刘向依据先秦伦理观念和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有关女子的言论,编纂完成针对女子训教的第一部专著———《列女传》。

东汉班昭所著《女诫》堪称女教经典的鼻祖,是第一部有关女性教育的系统化理论训诫。《女诫》问世以后,女教经典的编纂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关女教训诫的著作越来越多。唐代的女教从未偏离过儒家礼教中对女子的教化。

即使在世风开放、礼教不兴的唐前期,正统女教也依然传承着这一根本。但唐代中后期,随着儒学的复兴,纲常礼教在现实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贞节观念也日趋严苛。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正统女教也更加严谨和深化,这主要体现在女教教材的内容及贞节言论方面。

女教问题因在唐代受到广泛关注而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涌现出一大批女教经典,极具代表性的是《女孝经》和《女论语》。

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持续贯穿于整个朝代的始终,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后期国力衰微,经济萧条,这种开放的世风也随之被打破,盛世一去不复返,人们对国家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时局,极力复兴儒学、倡导封建礼教,世风由开放转向内敛,与此同步的是社会对女性自身的行为规范由之前的宽松走上了严苛。

在这种情况之下,唐代后期女性的贞节观念也较之前发生了转变。唐代女子地位相对提高, 但它仍是男权社会, 女性的附属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对女子的教育仍然是继承传统妇德教育。和唐朝前期相比,以公主再嫁这件事为例,唐后期统治阶层对女性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苛,再也没有出现过鼓励妇女改嫁再嫁的诏令,相反,如果有人出现了投资者不守贞操、无视礼法之事,无论其身份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唐宣宗时期颁布了限制公主再嫁的诏令,是这么说的:从今以后,公主县主的再嫁需要向上禀报陈奏,如果没有陈奏且没有同意,违反规定的,被官府发现后会受到相关机构的处分。

表面上只是针对公主中的有子孀妇再嫁而作出的要求限制,实际上,它对于仕宦阶层女性以及大众民妇的改嫁再醮行为都起到了约束作用,朝廷对寡妇守节的重视程度比前期加重了很多。

唐朝前期对待性贞问题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也渐渐的采取紧缩化趋势,唐朝中期以后,社会舆论的对象开始转向宣扬寡妇的守节明志。社会舆论在肯定和赞颂寡妇立志守节的同时,对寡妇再醮的行为给予严厉的谴责。

三、探寻本质,唐朝女性的道德形象之变

在唐代墓志中,留下了很多描述女性严守贞节的文字。《梁夫人铭》记述墓主梁夫人在丈夫死后,能够自己孀居,保持纪律,坚贞专一。

虽然生活十分艰苦,屡次难以为继,但是仍然能保全夫家的颜面,邻里乡亲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周边的女性也以她为榜样学习,墓志中对女性严守贞节行为的大量描述,说明墓志撰写者将贞节奉为女子的一种“美德”。

贞节是儒家知识分子评判女性道德伦理的重要指标,墓志撰写者认为只有严守贞节才符合儒家文化的主流道德意识。

女教经典作为教条颇显生硬,墓主自己并非一味死板地予以遵守,她们守节孀居的表现可能更多是因为夫妻之间感情深厚,所以妻子在丈夫亡故后不愿再嫁。

唐代女性道德形象的塑造以女教经典作者为代表的女性知识分子、以墓志撰写者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和女性墓主为主要力量,其三者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力图将唐代女性刻画成符合社会期许的道德形象———德、孝、贤、仪。

唐朝女性的贞节观念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总结有如下几点:

第一,唐代前期,正统女教宣扬贞节思想与妇女在实践中异端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社会上刮起的强大“胡化风”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出于现实的考虑,为了发展经济便下诏劝令寡妇改嫁,以保证国家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充足的财政收入。

第三,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夷夏之防”的观念日趋紧严,在文化上又有韩愈的排斥佛老、复兴儒学,使“胡化风”的影响受到限制。

而中唐以后贞节观念的日趋重视与严格,促使正统女教对贞节思想作出重点的强调,女教书籍中对守节的定义和内容也更加具体和完备,所以对女性的束缚就大大提升。

结语:

唐代凡三百年间,无论是礼教相对松懈的前期,还是儒学重新复兴的中后期,统治阶级对女教的重视一直贯穿于整个朝代的始终。

历代统治者都有意将“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观念注入到主流思想的系统之中,并制定一套正统的礼法规范和女教理论,来构筑妇女守节行为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而实现统治阶级对女性的掌握和统治。

依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女教的发展与贞节观念的强化,其二者的进程与方向基本同步。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唐代却有所不同,由于时代、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多元素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唐前期与中后期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更是由于唐朝中后期的女教不断发酵,不仅对当时的女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效应也波及到了宋代。

唐代后期甚至儒学复兴运动,使得儒家纲常伦理的方方面面都进行重构,贞节观念也因此而加强,以便重建国家秩序。

女性群体作为贞节观念实践的行为载体,她们的言行举止必然受到封建礼教的规范和约束。尽管唐后期的女教对女性宣扬的道德理论更加缜密和深化,促使宋代儒家们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对女教的基本观念做再次的升华。

其中程朱理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就需要正确对待,保证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才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全唐文》

《梁夫人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盛唐   儒家   世风   贞节   礼教   当世   寡妇   正统   唐代   唐朝   后期   妇女   观念   公主   女子   女性   社会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