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组关键词透视-茂名开年大考高州何以夺魁

人勤春早争朝夕。

大年初七,开年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省上下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聚焦高质量发展比学赶超、赛龙夺锦,在比较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在赶超中突破。

茂名迅速行动,在1月28日至31日,召开县域暨四大平台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在这场茂名新春“大考”中,考察团走进各区(县级市)和四大平台实地考察、现场打分。

1月31日下午,考核评分结果公布,高州市以90.26%的综合好评率获综合排位第一名;高州市中力恒金属实业有限公司铝型材和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项目、高州市“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分别获产业发展板块与城镇和乡村建设板块县域发展最满意项目,交出2022年高质量发展亮眼成绩单。

过去一年,高州高质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2年高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68亿元,同比增长2.3%。

在此次现场交流会上,高州拿出七大项目登台打擂,涵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透视这七大项目背后的七组关键词,就能找到高州夺魁的答案。

第88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关键词1:冷链加工,服务湾区

高州市禽畜屠宰冷链加工产业基地(一期)项目

高州市禽畜屠宰冷链加工产业基地项目是高州开创“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实现生猪稳产保供、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是省重点项目、省生猪跨县集群产业园(茂名市)分项目。

项目实施主体是茂名市农业龙头企业、高州市属国有企业果乡食品集团,总投资2.53亿元,主要建筑包括大型物流广场、2.5万平方米冷库以及生猪家禽屠宰、冷链分割、肉食品深加工车间。

标准高。按国家级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企业的规格建设,配备有日处理污水2500吨、排出Ⅳ类水的环保设施。

规模大。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禽畜肉类加工生产基地,设计年屠宰生猪120万头、家禽1000万羽,年产肉食品深加工550吨,冷链物流量300 吨/天、储运量10万吨/年,可满足本地有效供给,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需求

效益好。建成后年产值超10亿元,年均税利收益约6000万元。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周边群众增收。将大大提升粤西地区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州是全省禽畜养殖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各县市区前三位。“十四五”期间,预计生猪年出栏量突破300万头,活鸡、肉鸽年出栏量分别突破6000万羽、500万羽。这是高州高位推进建设禽畜屠宰冷链加工产业基地项目的底气,也是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补齐产业链的发展新要求。

高州要把“调猪”变“调肉”,由“生猪产区”转型升级为“肉食加工储区”,禽畜屠宰冷链加工产业基地项目的谋划和建设,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笔。

关键词2:粮食安全,联农带农

高州市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项目

高州市丝苗米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项目是高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是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之一。

项目位于高州市石鼓镇九罡工业园,由高州市顺达猪场有限公司投资1.7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加工车间7800平方米,设计日产200吨大米,可实现稻谷烘干、加工、分拣、包装一体化自动化生产,是目前粤西地区技术最先进的大米加工基地。

研发团队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教授团队在野生稻研究、杂交稻育种等方面合作,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生产米糕等新快销产品,制定标准化贮存和加工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大米的产品附加值。

技术含量足。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共建万亩水稻智慧农艺农机与数字化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打造了粤西首个水稻规模化生产的“无人农场”。

带动能力好。帮助周边4个镇街10万亩水稻种植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5000人以上种植丝苗米,产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15%。

高州农林牧渔总产值长期位于全国各县市首位,农业是高州一张闪亮王牌,高州更是名副其实的“粤西粮仓”。高州农业不仅盘子大大,还要向前、向强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一定程度衡量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是高州打法。经过在荔枝、龙眼等产业上的成功应用后,也将助力高州丝苗米产业出圈。

产业园核心区建设项目以跨4个镇(街道)的10万亩优质丝苗米产业基地为依托,串联起生产、加工、科技、流通全产业链,在巩固广东省产粮大县地位的同时,顺应“科技支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3:产业强链,制造为王

中力恒铝型材和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项目

中力恒铝型材和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项目是高州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金属制品业强链补链延链,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打造的产业项目,是省、茂名市重点项目。

项目位于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占地202亩,规划建设总面积12.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年产铝棒和铝型材40万吨。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轻量化、轻工机械、电子家电、新能源材料、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建筑等领域,达产后年产值约100亿元,年均纳税1.5亿元以上。

“必须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大做强”是茂名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风向标”。结合茂名全会对高州的新定位,“制造为王”已经成为高州提振实体经济,补齐工业短板的主抓手之一。过去一年,高州引进超千万元工业项目69个,足以彰显决心。

对于工业发展而言,掌握核心技术与核心生产力者为王。中力恒铝型材和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项目是粤西地区铝型材唯一的中游项目,填补了粤西乃至广西、海南等地的行业领域空白,将有效推动高州金属制品行业工艺转型、产品升级,达产后预计高州金属制品行业产值增长20倍。

同时,项目生产的不锈钢冷轧304硬态板,工艺精细到0.02毫米厚度,为粤西第一,与佛山制造媲美,将打破产品采购完全依赖佛山的现状,满足茂名地区门窗业、汽车业的发展需求。

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中力恒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将成为粤西铝型材生产链主企业,辐射带动茂名地区乃至粤西铝型材下游产业发展,有力推动粤西铝型材生产销售集群形成。可以说,中力恒铝型材和不锈钢冷轧板生产基地项目的落地,对高州乃至粤西地区铝型材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茂名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中,这个项目获评县域发展最满意项目。

关键词4:动脉畅通,融入两轴

高州市城区道路畅通工程项目

在2022年岁末,府前南路、宝塔路等一批“断头路”相继通车,让高州市民群众振奋。在高州市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打通十条‘断头路’”获得大批市民点赞、支持。

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往往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城区交通路是否畅达关乎城市发展,更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以卫生创建、文明创建为抓手,高州分阶段实施城市扩容提质与老城改造行动计划,“居住环境更美了”是高州市民的普遍感受。

据了解,府前南路、体育东路、金榜西路、宝塔路、潘仙北路、北江路、沿江北路、凤凰大道、凤凰一路、凤凰二路等10条城区“断头路”,总长18.41公里。随着这项民生实事的完成,高州城区内环基本消灭“断头路”,城区主干线路网结构全面优化,城市动脉更畅通,城区交通压力得到大大缓解。西北部、北部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与此同时,项目辐射超过城市建成区一半,开发力度空前,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0万人,途经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出行通畅度大为提升。尤其城南片区、宝光片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城区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格局。

此外,融合发展也在加速。府前南路、体育大道东建成后,高州到茂名市区的通行路径更为丰富,加快了高州融入茂名“两轴”的发展布局。潘仙北路、沿江北路、宝塔路、北江路的通车,也将有效带动“一河两岸”沿线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关键词5:绿色发展,文明之城

高州冼太文化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高州冼太文化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是高州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打造一个集爱国教育、文娱活动、古典园林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其中,冼太文化园改造项目投资约5000万元,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投资约1.6亿元,主要从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人文环境提升三方面建设。

冼恩湖水环境治理。源头治理,将雨污合流管网纳入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解决雨污混流、错接乱接等问题,消除排入湖内污水;内源治理,对湖底彻底清淤,并铺设土工布和回填少量清洁沙,在湖岸沿线增加挡土墙护壁,防止反黑复臭;引入活水,从引鉴河引水到湖,经湖内循环后,再流出南关河,达到湖水生态净化效果。

人居环境改善治理。搬迁游乐场,将原游乐场区域改造成为林下文娱健身康乐区,环绕冼恩湖建设环湖步道、文化长廊、冼夫人文化景观等设施,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保护古树名木,根据树木生长情况退让建设树池,保护原生态环境,提升园林绿化水平。

人文环境提升治理。将冼太庙广场修缮改造与中山路、南华路、北关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加强文化氛围营造,提升整个园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协调性,突出冼夫人文化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6:以江为带,镇村融合

高州市“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西线)

正月十二日,新春气息浓郁。夜幕降临,高州市南塘镇高车村不断有游人涌入,或欣赏乡村春晚,或闲逛乡村夜市。七彩小火车载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沿着鉴江来回穿梭,不少村民带着土特产前来销售,购销两旺。游玩车辆来往有序,按规停放,尽显美丽宜居村新风貌。这是高州市“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西线)的重要节点,如今已成为妥妥的“人气王”“顶流村”。

高州市“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鉴江为带,串起潘州、宝光、山美、南塘、曹江等3个街道和2个镇的10个村(社区),将重要节点“串珠成链”,打造长30公里、贯通城乡的示范带。这是高州按照“一四五工作法”重点打造的“5+27”条示范带之一,也是高州作为乡村振兴排头兵交出的最新成绩单。这条示范带较以往,“同”也“不同”。

同样的,这是一条生态宜居带。将鉴江沿线的村庄及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综合整治提升,还原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拓宽全线碧道,改造提升6310户农房外立面。

同样的,这是一条富民产业带。以农村“三变”“订单农业”等方式流转土地6000多亩、山岭1万多亩,建成富硒水稻、番薯、荔枝、龙眼、香蕉、火龙果、淮山薯等超千亩种植基地7个,采摘基地及景点51个,带动超20万农民就近就业,形成了“租金+工资+分红”收入结构。

不同的,这是一条好心文化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好心茂名”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培育了“贪一罚万”的廉洁精神、“给一做二”的干事精神、“良心秤”的诚信精神,打造“好心”联村共建新样板。南塘镇是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实践创新镇,做法入选省优秀案例,在粤西地区仅此一例。

不同的,这是一条城乡融合带。起于城区宝塔路,创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模式,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培育休闲观光、田园旅居、文化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构建县镇村融合发展新格局。这是一条内涵更丰富,辐射更深远的示范带。

在茂名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中,这个项目获评城镇与乡村建设最满意项目。

关键词7:精品思维,深度融合

高州市卫生镇(曹江镇)项目

去年,高州市全域一次性成功创建省卫生镇,一鼓作气推进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在曹江镇,高州把推进国家卫生镇与贯彻落实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深度融合起来,以精品思维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高凉墟。

项目总投资5.78亿元,目前实施的是高凉墟一期工程,投资1.5亿元。原来的曹江墟,如今已蝶变为人文气息浓厚的高凉墟。曹江粮所、供销社等一批旧建筑被活化利用,打造成独具乡愁印记的文化空间;新建农贸市场,菜篮子端得更稳更牢;灯光天桥不仅满足群众出行需要,还成为游客必到的一个网红“打卡”点。

墟街扩容提质,墟内沿街商户完成统一外立面改造。最值得关注的是沿江河堤路打造,“一河两岸”沿江风貌带日与夜各具特色。

国家卫生镇创建与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的要求不止于“美”,更重要的是“底子”和“里子”。

全面实施绿化亮化、穿衣戴帽、“三线”整治等工程,统一墟街外立面,“修旧如旧”改造曹江粮所、供销社、食品站,打造码头广场、江滨夜市风情街等点位,让旧貌换新颜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

结合国家卫生镇创建,曹江镇改造了农贸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科学划定停车位,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并开展周边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个墟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同时,高凉墟项目依托文化、景观等资源,巧妙串联冼夫人文化、高凉农耕文化、高凉菜系饮食文化等元素,有力推动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

强链、补链、精新、绿美、畅达、和美、融合,这是茂名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中的高州看点。高州锚定“全力当好茂名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排头兵,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目标,通过扎扎实实推动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补缺补弱、向优向强,推动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乡建设、生态宜居等迈向一个个新台阶。

【撰文】邱茜

【摄影】李达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高州   茂名   高州市   茂名市   关键词   大考   生猪   水稻   透视   产业园   乡村   城区   加工   产业   地区   项目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