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故事如何国际化表达?这场研讨会干货满满

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讲好四川故事?今天(9日)上午,在四川广播电视学会社教文艺专委会《老外在四川·点赞巴蜀ABC》评奖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四川广播电视学会、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市州广电媒体主创代表们齐聚一堂,为在国际传播舞台上讲好四川故事建言献策。

《老外在四川·点赞巴蜀ABC》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和四川广播电视学会社教文艺专委会联合四川短视频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策划制作的短视频专题,节目通过在四川学习、工作、生活的外国友人第一视角,讲述属于他们的四川故事,反映四川的发展变化。

“国际传播一定要避免自说自话,但在实践中我们国际传播的形态和手段在国际接受度上是存在距离的。”审阅完系列视频后,专家学者们针对当前国际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李冶陶认为,国际传播实际上是传播国际,是要让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频共振。四川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领域大有可为,但创作者在了解国际受众心理、转变叙事思维和话语体系,提升讲故事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要用适合于老外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讲述,传播语态惯性思维的转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川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宋锦燕表示,“视频一定要用镜头语言来说话,人物语言显然要比镜头语言苍白许多。”国际传播首先要有明确的对象感,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镜头语言,在结构、剪辑等业务层面,强化故事性和戏剧冲突,消弭客观存在的文化隔阂,达到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优化叙事的目的。

来自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纪录片中心的副主任、副教授李姝以教学实践案例中的困境叙事为例,进一步肯定优秀的镜头语言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认为找准共情点是跨越文化差异、助力国际传播作品实现良好传播效果的一个抓手。“可能不同的国度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但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点,结合出色的镜头语言叙事,就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会上,经评审专家评议讨论,由成都大学研究生周宝主创的《留学生叶芸薇:杜甫草堂YYDS》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擘画新蓝图 奋进新征程”国际传播系列短视频一等奖;南充台主创作品《杜天:我在南充学诗词》和凉山台主创作品《罗木德:融入凉山安逸生活的“巴铁”》获二等奖;绵阳台主创作品《亚里克斯·里唯拉:我留在了绵阳,因为这里成了我的家》、达州台和宣汉融媒主创作品《龙柏春的宣汉日记》、泸州台主创作品《“洋女婿”阿布的田园生活》获得三等奖,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联部获得学会颁发的特别奖。

△ 摄影:成都大学研究生 周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宣汉   南充   绵阳   故事   干货   成都   专家学者   外在   文化遗产   研讨会   广播电视   镜头   语言   媒体   作品   国际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