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 推动文物保护意识持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指示,并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为了开创新时代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新局面,文化文物学界以挖掘文物的价值为导向,以文物文化为载体,以当代解读为抓手,以多元化表达为途径,探索出一条多维文物保护合理利用之路。2022年,央视《诗画中国》节目从众多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从国宝、文物的大范畴中锚定“诗画”这一主题,开辟了以“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融的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新格局;依托新媒体视觉传达,结合诗词、歌曲、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让静态的画活态化,让静止的画卷生动化,让沉默的画面情节化,探索出文物保护意识创新、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新思路。

一、《诗画中国》的艺术性、文化性和专业性

近年来,央视以传统文化、文物、国宝为载体的文化节目层出不穷,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邀请学界大咖、行业权威进行文化、文物的专业解读,表演艺术家、演唱家、艺术家跨界表演,AR/VR等新媒体艺术加持,电视和网络多维立体传播,一时间成为当前的重要文化现象。《诗画中国》节目在一众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走了一条专精的路线,而且形式丰富、覆盖面广,传统中国画文物在节目中灵气十足,活灵活现,以现代语境为皮,以传统文化为骨,以中国精神为魂,使画非画,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精神认同。富有张力的节目编排让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到每位观众心脑,引发铭刻在基因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共鸣。

《诗画中国》对美进行解析,通过专家解读文物进行理论层次上的审美分析,进而通过画本身之美去感染观众,让观众体验到画的具象之美,通过画与诗的结合,用诗佐画、以画衬诗,给观众以意象之美。如此编排节目,直击当前文物保护中受众面窄的堵点,从根源上解决了大众对文物的疏离感。当人们徜徉在博物馆、走在街头巷尾看到文物复制品、在书本上看到文物的影印、在网络浏览中遇见文物的模样,能够以美的眼光去凝视、以美的观念去欣赏、以美的价值去判断,这就提升了大众的审美能力。文物保护的群众性基础问题即迎刃而解。

《诗画中国》对画、诗及画中之物、诗中之景进行剖析,从专业艺术角度来分析画法、构图、笔墨之美,从文学视角去赏析诗句的意蕴、背景和内涵。诗与画呈现出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气象,精神层面的美和价值才能够构筑社会的和谐之美,浓缩成文物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承载。

二、“以文辅术”的文物保护利用新形式

长久以来,受传统文化和世界观价值观影响,文物多保护而少利用,从狭义的文物保护观念上说,保护即利用多种技术和手段,让现存的文物不腐不烂不损坏即为成功,那么束之高阁、身居深闺、藏于避世之处则万事大吉。但是如此一来文物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只能靠文物描述和解读来实现,这样利用质效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效果很差。所以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深挖利用之术,《诗画中国》节目中文物的展现方式提供了一条“以文辅术”的道路。直接说来,就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元化表现。在《诗画中国》节目第一期“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的展演中的名称是溪山行旅,1000年的《溪山行旅图》是安静的沉睡者,这次则让它醒了过来,画中三人、若干驼队活了,老者吟诗、拾阶而上,驼队二人跃然起舞,三人相遇之境让画的内容和故事发展延伸,温庭钧、李白的诗则让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在现代相遇,发展成《溪山行旅图》这幅文物的聚焦点,这是画中人物的发展更是文化的发展,也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

现如今,通过多种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更全面的保护,尤以数字化保护为优。不仅可以通过建模、信息采集保证文物的整体性和原本性,更为利用打下了无可比拟的基础。在“北宋·赵昌(传)《写生蛱蝶图》卷”文物的表现上以“蝶”为名,通过建模、放大,将画中蝴蝶与相机拍摄的蝴蝶对比,不仅展现出赵昌无与伦比的写生技艺和绘画天赋,更让《写生蛱蝶图》得以广泛传播。所以,《诗画中国》节目的每一个展演环节对文物保护利用都有启发。文物本身并不能言语,诗画本身也不会渲染自己的故事,那么要讲给大众,就要以数字媒体艺术为架构,将文物数字化、虚拟化,展示、互动、发展,能够让画中人与现代人对话,画中景成为实景,画中境成为幻境,现代人能走进画中、融入画中,如此一来,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文物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此基础上,文物保护利用就能诞生出许多衍生品,动画、影视剧、周边产品,以文物为文化IP的体系得以逐步建立,文物之内的文化连同文物本身就换了个活法。

三、“以文载道”的文物保护意识新理念

纵观从2022年8月起开播的《诗画中国》节目,每一件文物的艺术性、审美价值、文化底蕴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在介绍文物时,通常是文物学界的顶级专家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去厘清文物的年代、背景、作者,及该文物的绘画专业性。这一阶段的篇幅不长,但极为精髓,寥寥数句话将文物的“前世”“背景”交代清楚。如果将《诗画中国》比喻为一座新型博物馆,那么这一段讲述相当于在博物馆参观时讲解员的作用。倘若节目到这里戛然而止,那么《诗画中国》就只是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表达,再无深意。然而该节目的重头戏全在后面。主持人撒贝宁凭借其精彩的串词和引导,架起了文物与文化互通的桥梁,文化学者康震介入,对文物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引经据典,并通过纵向横向比对,串联起相关的整个文化史,将庞大的中华文化观如同一幅巨画被徐徐展开,以点及面被展现在眼前。到此,文物与文化联系起来,节目并未停止,而是转回文物对其再创作,通过诗词、歌舞、朗诵等艺术形式将文物活化,将文化具象化,至此,一件文物引出大文化的目的就实现了。通过参演人员的体悟、对文物和文化的讨论交流,让观众了解到文物的前世今生,更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即将文物保护格局扩大到对文化的保护和认同,点面结合,让保护从物质到非物质转变。

《诗画中国》里许多画作并非是我国的馆藏文物,有许多是流落海外的文物。当观众看到典型的中国画现居于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卢浮宫时,不可避免地会激发其民族热情,节目上的小举动恰恰直击人心。这也是文物保护理念上亟须的民族认同,既有利于提升青少年文化传承意识,也有利于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还能快速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文物保护工作优化积蓄人才力量。总的说来,文物保护观念的深化要用情感鼓动人、用话语引导人、用价值塑造人和用文化武装人,通过文物将镌刻在民族记忆中动人心魄的文化进行现代化、视觉化再现,助力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张云岚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博物馆,中级职称(文物博物馆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多维   文物   画本   蛱蝶   大众   学界   传统文化   博物馆   保护意识   观众   节目   精神   价值   媒体   艺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