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王”分权,今天的越南到底谁说了算?

身为同在亚洲的近邻,越南有着不少乍一看和中国颇为相像的地方,再加上发端于1986年、怎么看怎么眼熟的“革新开放”,很容易让人产生亦步亦趋的既视感。


然而事实上,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条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越南政坛存续多年、以“三(四)驾马车”形势为标志的“弱王”态势,就是其中一例。



越南政治的“弱王”特性


网上曾经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越南政府在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方向之前,会先看中国有没有这么做过,以此作为“试验”和“取样”的重要对象。


这种情况被调侃为“摸着中国过河”。


这些说法虽然有玩笑话的成分,但也并不是无凭无据的随口胡诌。


多数看法认为,被越南视为重要国策的“革新开放”(越南语发音“多摩”)开始于1986年,其实质基本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照搬克隆。



越南国家社科院一位研究员曾在媒体专访中透露,越南对中国“改开”中的每一步都保持着高度关注,有关部门时时进行总结研究,《邓小平文选》和各种公开报告文件的越文版,在越共中央委员当中也堪称普及。


越南会选择密切注意中国,其中原因也很容易想到——溯源这个诞生于1976年的“年轻”国家,会发现其架构与中国确有相似之处。


同属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一党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越南规定越南共产党为唯一合法执政党。


如果再将越南国会与我国人大、越南“祖国阵线”与我国政协进行粗略对应,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就更高了。


然而就像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一样的两条河流,国家的条件、发展和道路也是各色各样、存在着难以枚举的“具体情况”。


例如“体量”,就是中越区别中最为直观的维度之一,因为它可以简洁明了地用数字描述。


论人口,2021年时越南的人口数字为9800万,大致与河南一省的人口相当。



如果再考虑历史、地域、资源、风俗、人文等更加复杂的影响因素,两国面临的条件必然存在更多的差异。


这些区别,越南国内必然也有所意识,但仍然选择了跟随中国的脚步。


其中原因并不能用谨慎从事来完全概括,而是多多少少与其政坛的“弱王”特征相关,“三驾马车”甚至“四驾马车”的局面持续多年,谁都不能足够强势地“说了算”。



“三驾马车”起源


越南政坛著名的“三驾马车”之起源,可以追溯到越南国父胡志明逝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所谓“三驾”构成的权力体系,是指在越南国内,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这三者各有权力,彼此相对独立而形成一种制约平衡,谁也不能掌握较为强势的位置。



这种特殊的权力结构最初产生于胡志明去世之后,本意是为了在胡的继任者当中体现出较为平均的权力分配。


1986年总书记黎笋去世之前,其本人与长征、范文同一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三驾马车”。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越共总书记杜梅被认为是越南平民集团的利益代言,国家主席黎德英代表了军界的反帝立场,而政府总理武文杰则代表着越南的统一力量。


研究者认为,越南这一特定的政治模式本身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有助于保持党内外的权力平衡关系,减少冲突摩擦。



足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被认为是越南前进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也有研究者将之与“三权分立”相提并论,认为“三驾马车”各自掌握着一定的实权。


自越共七大之后,国会主席的实权也得到了加强,这也就是“三驾”变“四驾”的源头。


有总结式说法认为,越南这几大“巨头”的来处长期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性:北部多出总书记,南方则出总理,国家主席或国会主席则更多可能来自中部。



自2018年陈长期以来,越共权力阶层基本上是搞三地均衡,北方历来出党的总书记,南方出总理,中部出国家主席或国会主席。


正因为越南内外许多人都已经将这种潜在规则视为常态,2018年原国家主席陈大光的病逝及其身后局势变化的“不寻常”,才一度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


2018年9月,时任越南国家主席的陈大光在首都河内去世。


负责高层健康管理的前卫生部长对媒体宣称,陈大光身患“由某种罕见病毒”引发的疾病,且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治疗,他为此生前曾经六赴日本接受治疗。



更微妙的传言随之而起,被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看好作为接班人的丁世兄,以及某个刚由岘港市调任中央的干部,也恰巧赶在那个时间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


在这种种神秘而扑朔迷离的消息之后,国家主席一职落到了时任越共总书记的阮富仲头上。


这一结局理所当然地引发了惊讶和质疑。


如前所述,越南政坛四个最为引人瞩目的位置,约定俗成由四个不同的人担任,其身后甚至可能代表着更为深层的含义。



而且按照宪法中针对此类突发情况的规定,在国会选出新主席之前,代行职权的应该是副主席。


阮富仲不但打破了应有管理,而且一人担任了两大要职,更在随后的会议中以100%赞成的票数获得通过。


这一结果显然对此前政治格局带来变动,不过越南外交部给出的最终结论依然是“符合党章、符合宪法、符合民意”。



现在越南政坛的大佬级人物,形式上仍然保持着“四驾马车”的格局:阮富仲为越共总书记,范明正为政府总理,国会主席由王庭惠担任,而国家主席一职则因前任阮春福的辞职,由武氏映春担任代主席。


值得玩味的细节之一在于,前任辞职的国家主席阮春福,又是上一任总理职位的担任者。


虽然越南政局一直以来都显示出地域均衡的特色,然而水下的角力却显得暗流涌动。



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任职于社科院政治所的房宁曾经撰文分析,认为越南虽经革新开放获得了经济领域的活力,发展也收效颇丰,在国际上获得了“新型工业国第二梯队”的评价。


但是迄今为止,其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工业化仍属初级,也决定了其社会构成中中产人群的数量相当有限。


他认为,越南社会结构的变化尚不足以构成自下而上的变革压力,该国政治呈现出的独有特点,实际上仍需要从自上往下的角度去分析。



简而言之,由于种种因素共同作用,越南共产党展现出来的控制力偏弱,其高层缺乏核心的存在感,最高权威也显得扁平化。


而通向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原因。


越共自其诞生之日开始,地位始终只是国内诸多股政治力量之一,并未实现绝对领导者的地位。


反殖民大潮时期,越南忙着抗日抗法,进入南北对峙时期,又要直面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因此越共一直都致力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祖国阵线这一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便是该策略的具体体现。


英国学者迈克尔.利弗在其《当代东南亚政治指南》中描述,即使在法国被迫放弃在越南的统治地位后,北纬17度线作为一条政治界线也仍然存续了二十多年。


越南民主共和国掌握分界以北,而背靠美国支持的越南国(后称越南共和国)则控制了界线以南。


直到美国不得不承认虚耗人力、深陷泥潭而选择了从越南抽身,越共才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



而此时国际局面已经又大为变化,越南南部的天主教势力、庄园主经济等元素近乎依然故我,并未经历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房宁的文章认为,越南共产党之所以容许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并非出于政治雅量和气度使然,更多是受限于支配力与渗透力的鞭长莫及。


例如天主教势力,其根源来自法国殖民时期的文化辐射。


但这股宗教势力与无宗教信仰的越南共产党之间天然存在冲突,因此越南执政方时常受到来自宗教界的压力,这些宗教团体背后大概率还站着西方世界的“教友”。


其次,越南在革新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西方意识形态,社会中持有不同政见者也不在少数,这些因素都成为了越南执政方面临的新压力。



“一条扁担挑两米篓”


其次则是地理原因。


地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人口聚居等局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而越南形如“一条扁担挑两米篓”的地形特征,又决定了它极易出现地域分块化的情况。


所谓“两个米篓”,指的是位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河流三角洲往往更容易发展出人烟稠密、商贸繁盛的经济区,越南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两个三角洲上的红河平原和九龙江平原,汇聚了越南国内很大比重的人口和经济活动。


而“一条扁担”则是指纵贯南北的长山山脉,虽然地势狭长综合发展不如两大平原,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越南国内南北两块各有一个经济中心,在物流半径和管理半径的综合作用下,势必加剧南北地区“脱节”的发展趋势。



而中部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位相对较低一些,有时倒向南有时倒向北,也有时显现出自身地区利益优先的倾向。


这便是“三驾马车”能够长期存续的深层原因。


高层人员构成中呈现出地域“均衡”的特征,一方面可以昭示公平,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各方实力和影响力彼此博弈、达成共识的结果。


此外,同一国家内各个地区,其政治经济实力的相对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越南的统一步伐是自北向南,然而进入革新开放阶段之后,却显然是南方的经济发展势头更强劲。



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出现在高层的南方干部不但人数增加,其地位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动向无疑会使本来就分散的高层实权进一步被稀释。


如文中所言,现在的总书记“不是核心,不是最高权力者”,而是各方势力都能接受的人。



“不比功劳比智慧”


第三个原因来自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时代,领导人受到广泛接纳和信服的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越南学者将之概括为“不比功劳比智慧”——在建立一个国家或确立一个体制的过程中,领导人的成就被视为“功劳”。


他们之所以成为领导人,本身就是由漫长艰难的革命斗争和与国家建设筛选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越南已经进入了“在路上”的阶段,政坛竞争者的成长环境、经历都拉不开太大差距。


没有既成现实的功劳政绩作为背书,大家就只能另辟蹊径,选择“智慧”来进行PK。


但是“智慧”和“功劳”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功劳是已经获得成果的,成果就摆在那里、人所共见;可是智慧却是未完成的,一事一议,权力地位并不固定。


比“智慧”,就意味着大量的辩论和说服,只有先说服了对方,才能执行计划。



“无为而治”的现代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南的施政方式被称为“无为而治”的现代版。


高层权力分散、效率不高、执行力也不强,表现在整个社会治理上就是多做不如少做,顺其自然去发展。


此类做法的优点是很显著的,由于管得少、推动和拒绝的东西也少,矛盾自然也就少。



但如果从基础设施、公共管理等需要宏观决定的领域来看,弱点也十分明显。


我国专家曾经赴越南调研,从首都河内出发前往胡志明市——恰是越南两大经济区各自的龙头城市——沿着1号公路行驶了2000公里。


沿路的路况除了两大城市之外,基本相当于我国二级公路水平,平均车速只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


另外,对于位于河网地区的城市而言,桥梁数量也能够成为发展水平的直观参照数据之一。



例如我国的上海、武汉、南京、重庆等沿江城市,为满足不断发展的交通所需,都已建造了多座桥梁。


韩国首尔汉江上的桥梁也早已超过20座。


如果以此作为参照标准,越南的道路还相当长。


除了首都河内、胡志明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外,越南大部分城市刚造完第二座桥。



由此看来,越南的“无为而治”对于后发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若不能尽快到位,整个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起不来速,全盘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越南自带“需要关注的邻国”标签。


近年以来其“四驾马车”成员中多人均曾高调访华,其中还有人出席了东盟相关、“一带一路”等活动会议。



这些举动登上媒体之后,越南政要的对华态度顺理成章地成为关注焦点。


但不得不加以注意的是,越南政要的立足点并非完全一致,因此也很难说能够代表整个国家的态度和选择。



参考资料:


《越南式政治变革》;《文化纵横》;2012年第6期


《新变局:演进中的东南亚与中国 东盟关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越南官员:陈大光因罕见病毒性疾病去世,曾6次赴日治疗》;观察者网;2018-09-21


《越南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及未来挑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003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门户网站


-END-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越南   河内   越共   政坛   总书记   国会   功劳   马车   中国   国家主席   权力   地位   原因   政治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