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舞龙嘘花:美好生活值得“被期待”

“大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恭贺你家年年都有福”。龙灯队伍高声唱道,每拜一户,锣鼓齐鸣、鞭炮震天。这是正月初七的台江,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此时,虽离中国·台江2023年“苗族舞龙嘘花”非遗大典活动还剩一周时间,台江县群众却早已自发组织制作龙灯,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拜年。

在台江苗族医药研究所门口,市民们正敲锣打鼓,激情挥舞着一条数十米长的金色长龙。在舞龙队员们有节奏的挥舞下,龙首上下翻腾、龙腾跃动飞舞,时而腾空、时而俯冲、时而盘旋,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条龙到我店里面拜年,我们都是很高兴的,这寓意我们新年必定会吉祥幸福。”台江苗族医药研究所的姜仁志高兴地说,便向龙队伍逐一敬酒,送押岁钱。

台江县一直流传着舞龙庆新春的传统习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这种传统习俗已经成为台江老百姓祈福消灾、寄望风调雨顺、祝福生活美好和展示龙灯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春节,特别是正月十五,耍火龙闹元宵已成为台江县最隆重的民间文化狂欢活动,来自各街道、村寨的数十条龙汇聚县城,一时间,锣声、鼓声、炮竹声喧声贯耳,万人空巷,围观者数万之众。其场景火爆、惊险、激烈壮观,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台江民间这种龙灯文化和极具特色的舞龙嘘花活动,何以吸引十里八乡的人,历经数百年却久盛不衰?

制作:100多道工序

台江龙灯分为“草龙”“亮龙”和“硬龙”,灯有狮灯及花灯,俗称“三龙两灯”。特别是硬龙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细分起来,完整地制作一条硬龙,需要100多道工序。” 温泉村大德下屯村民龚学荣说。

选竹、破篾、扎篾、布艺、剪纸、扎纸、贴花、绘画……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艺术。

大德下屯青山环抱,山上随处可见制作吊龙所需的竹材,但并非所有竹子都可供使用。

“要在立秋以后,上山砍生长在山坡当阳面的竹子。”龚学荣很有经验,“竹子强度要高,韧性要足,生长期最好在4年左右。”

为了保证扎制的龙骨架不变形,竹子大小要统一。龚学荣把手往竹子根部一搭,自下往上量出五尺高的距离,在此处用两个手掌合起来一掐,周径九寸到一尺,刚好符合要求。

砍回来的竹子还需要剖开、浸泡等一系列预处理,才能破篾。拿刀一层层劈下来,最终竹条要加工成宽不过3毫米、厚不过2毫米的竹篾。

最难的要数扎制龙头,它没有固定模样,全凭师傅脑中构思。首先扎制龙头、龙鼻、龙角、龙耳、龙须、龙睛。然后扎制下颌骨,下颌骨与龙舌固定,系上一根麻线连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弹力,在龙头舞动时,龙口会自然地一张一合,龙睛也会一睁一闭,栩栩如生。骨架扎好后,还需用绳、布、纸、灯装饰。“以前骨架内留有立蜡烛的孔,现在出于安全考虑,都改用LED灯。”龚学荣说。

传承:手艺代代相传

每到正月初,温泉村大德下屯就要扎制龙灯。

龚学荣介绍,“我们村有着悠久的舞龙传统,全村男女老少大多掌握龙灯编制技艺和舞龙技艺,在制作过程中,男生负责编制硬龙、鱼、龟等,女生负责编制花灯,这给老百姓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也寄托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一个美丽的期盼。”

“我从10来岁就开始在村里玩龙编灯,今年我都70岁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在这里,除了自己编,还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年轻人。”温泉村大德下屯村民欧启成说。

正在一旁熬制牛胶材料的16岁刘金贵说:“现在正是放寒假的时间,一听到村里敲锣打鼓的声音,就马上跑来跟着一起学。”

傍晚,落日余晖之下,大德下屯村民围着篝火一遍遍敲锣打鼓练习,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远远入耳,也奏响了和谐发展的最强音。

新龙制成,还需要举行庄重的“接龙”仪式。“在临水之处,摆上香案,放上贡品,唱上一段祝词,用树叶沾上水分别洒向龙头、龙身、龙尾,称之为点睛、画鳞、开光。祈求龙王在新的一年里匀播雨水,水源旺盛保神州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台江县文化馆馆长吴胜利说。

如今,仪式有所简化,更多成为一种寄愿的象征。

正月初二开始,龙队便舞着龙灯,在自己村寨里,挨家挨户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请,也去往他乡别寨致以美好的祝福。

听上去,这是一种传承,背后则是普通老百姓对文化体育赛会活动的热爱,以节日为契机,乡土体育文化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参与体育赛事,已然成为老百姓的“传统”,让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发展:创新龙灯文化

古朴的街道,宽敞的大院,内屋前厅堆放着五颜六色威猛的龙头和竹制的龙骨架。一位老伯正专注地用特制纱纸条固定竹篾。“我从小看龙灯,特别喜欢扎龙,从23岁就创新自学自编。”今年52岁的宋之礼是台江龙灯编制出名的手艺人。23岁那年,宋之礼独立设计制作了“人生中第一条龙”,反响热烈,台江多了一个“宋师傅”。

“每年过年前,就有人给我打电话定制硬龙、亮龙龙头,成年人玩的大龙头也有,小孩子玩的小龙头更多。”摆放好已制作好框架的龙头,他还在赶制着另一个还未完工的龙头。“一个龙头能卖到700以上,都是新街等县城附近的村找我定制,就连隔壁的施秉县等外县的人想来找我学习台江龙灯的编制手艺。”

台江西门口王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一手制作龙灯的绝活。接到订单,扎龙人王勇腊月中旬便开始着手准备扎龙,仅扎龙头就需要近4天时间。扎好框架,再以铅笔描画轮廓,用彩漆上色,最考验技艺的地方在于对配重、比例的把握。掌握不好配重就会导致龙头向下,失去威猛英姿。“上颚要比下颚长15厘米,这样做出来的龙整个感觉才对。”王勇特边拿卷尺测量边说,“我现在也开班免费收学生,有的人学得很快。”

跟父辈相比,王勇的龙头有所不同,“龙腮的形态做了改变,龙身颜色更丰富,有渐变色,想要眼睛发亮的效果可在龙眼处放手电筒。”时代在变,一代代扎龙艺人也在传统工艺上做了不少创新。今年,王勇也新制了一款“小小小龙”,供孩子们随手举着玩耍。

舞龙:发自民意的狂欢

在台江,过节欢聚、体育运动,从来不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和爱好,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五月二十五”“六月六”……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数不胜数;赛龙舟、“村BA”……这些独特而又好玩的民族体育项目,别具风味。

如果说,在古代,人们靠舞龙寄托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现如今,人们则赋予它更多愉悦身心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每年的台江县舞龙嘘花,就是民间体育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一次发自民意的集体狂欢。

从筹备、迎宾、造龙、迎龙、起龙、过龙门等流程,村里无论男女老幼全部参与,外出工作生活的、外嫁的甚至是村民的亲戚、朋友也被邀请来参加,既以出力为荣,又希望通过活动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充分体现出台江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台江民间玩龙是平等的,无论是苗族、汉族或是其他民族,只要愿意都可以扎龙玩。同时,无论是女的或是男的,是老的还是少的都可以组织自己的玩龙队伍。”台江县龙灯协会会长欧诚说。

正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2021年,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年,以温泉村大德下屯为代表的台江龙灯也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化表演,从2018年央视春晚黎平肇兴分会场,到苗族姊妹节开幕式,再到贵州电视台文艺汇演,台江龙灯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前几天,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家公司还专门邀请我们去表演。”龚学荣说。

现如今,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已成为台江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台江在传统民俗基础上还增添了“百龙竞技”争霸、花灯展、“99”长龙美食宴等环节,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据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赖勋鹏介绍,除这两年因疫情停办之外,每年参与舞龙嘘花的群众、游客多达30多万人,期间带动全县旅游收入达1亿元以上。

舞龙的场地在变、舞龙的样式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根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借助民俗节庆活动激活沉睡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动力。“台江舞龙嘘花这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节庆活动参与度广、影响力大,在耳濡目染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乡村凝聚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台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云峰说。

人山人海的震撼场面历历在目,在我们感受台江舞龙嘘花民间体育特色活动的氛围并获得情绪共鸣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正与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战略联结起来,融为一体。与炙热人心的火花一样,这同样令人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台江县   舞龙   台江   苗族   龙灯   敲锣打鼓   风调雨顺   大德   花灯   竹子   美好生活   村民   乡村   龙头   期待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