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嫁衣一直都是红色的吗?每个朝代,嫁衣颜色、款式都大不相同

“婚丧嫁娶”往往被用来指代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重要仪式。

四个字中光是与结婚有关的字就占了三个。

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婚礼的重视。

婚礼是一种古老的仪式。

在古代,举办婚礼代表着血缘的连结与女方家庭归属的转移。

因这种重要意义,很多女孩从小就开始为婚礼做准备。

而她们准备的重点,往往就是一件美轮美奂的嫁衣。

嫁衣是新娘在婚礼举行时穿的礼服。

嫁衣的美观、得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娘给男方亲戚留下的印象。

因此嫁衣必须合乎礼制,合乎时代。

这种特点让新娘的嫁衣成为了反映时代变化的活历史。

色尚黑红:秦汉之际的端庄嫁衣

彼时,秦汉刚从三代的封邦建国过渡到中央集权。

很多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周代的特征。

嫁衣形式也不例外。

根据《仪礼》的记载,周代新娘的嫁衣为“纯衣纁袡”。

即嫁衣的主体为黑色,而衣边则为红色。

显然,这与近代的红色嫁衣差距很大。

周秦汉之所以会采用这种不太喜庆的颜色,与当时五行学说的流行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认为不同的王朝有不同的“德”。

比如“火德”、“水德”。

而不同的德对应着不同的颜色。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王朝也会跟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不断轮回。

这种言论在今天看来实属无稽之谈。

但五行学说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能够自洽。

对古代王朝的统治者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秦汉二朝都认为自己在某一阶段属于水德。

而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载“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言外之意,水德对应的是黑色。

因此黑色被广泛用于嫁衣也就不稀奇了。

此外,秦汉结婚尚黑也和秦汉早期的婚礼还“放不开”有关。

秦代婚礼的仪式性味道非常浓厚。

婚礼的氛围严肃到不仅不能演奏音乐,还不能嬉戏打闹。

双方结婚更像是在亲人的见证下签订合同,而不是你侬我侬地让旁人见证他们的幸福。

黑色本身非常庄严、肃穆,能给人一种压迫感。

而强烈的压迫感正是这种类型的婚礼所需要的。

不过随着朝代的更替,嫁衣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色尚纯白:政局动荡下的心理逆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

司马炎对长子继承的偏执和对诸侯王的过度信任,直接导致西晋统治的崩溃。

此后,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互相攻伐,“你方唱罢我登场”。

百姓与官员的心态在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混乱中逐渐发生变化。

从一开始的志在平乱建功变成了消极避世。

原本只是小众的玄学,也因为其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特点而逐渐成为南朝社会的主流思想。

玄学崇尚清谈,避实就虚,赞美自然。

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新娘嫁衣的颜色发生了逆反。

其从肃穆的黑红变成了更加仙气飘飘的白色。

比如吴人张敞就曾记载 “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其实不仅嫁衣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嫁衣的形制也产生了分化。

不过嫁衣形制上的分化反映的历史心态更加复杂。

分化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保守与胡化。

即其中一种追求让新娘嫁衣的形制回归到比较保守的秦汉。

另一种则希望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实现胡汉新娘嫁衣的融合。

这种形制上的分歧,其实在根本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的迷惘。

他们不知道该坚持传统、抵制胡化、恢复汉族主导的国家,还是应该开放包容,积极胡化,与少数民族共同建设政权。

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与回归保守的宋代嫁衣

经过数百年痛苦的融合,胡汉矛盾终于得以消弭。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王朝,吸收了胡汉性格上的优点。

既,锐意进取,又精于治理,不仅攻灭了突厥、高句丽,将中国版图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还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经济中心的南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朝时,女性的地位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的影响力被极大的削弱。

因此女性可以自由展示她们形体上的美,而不必担心受到“卫道士”的指责。

男性也可以直面他们的欲望,以胖为美。

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既反映了唐代女性地位之高,也反过来再次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这种盛世气象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在新娘嫁衣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唐朝新娘通常身穿袍服。

对她们来说,嫁衣的颜色一定不能严肃,必须要能彰显个性、刺激眼球。

因此唐代新娘嫁衣的颜色都非常艳丽。

甚至常常选择绿色作为嫁衣的主色调,充分体现了唐朝女性的活泼与热情。

可惜安禄山起兵反叛后,中国的社会风气又趋于保守。

等到宋朝建立时,汉人社会已经对华夷之别变得异常敏感。

平定安史之乱时尚能见到不少胡人将领的身影。

可北宋时期,出征在外的将领已经基本全是汉人了。

保守的风气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新式的程朱理学逐渐排挤掉了汉代儒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

程朱理学极其强调伦理纲常,非常在意贞洁、忠诚,对女性的压迫严重。

以至于中式嫁衣的形制也变得愈发保守。

从颜色上看,唐朝的嫁衣主要采用艳丽的红色、绿色。

而宋制嫁衣则从北宋末年开始逐渐使用难以引人注目的银、白、浅绿。

从裁剪上看,唐代嫁衣并不避讳女性的身体曲线,也不介意采用复杂的形制,只要能合身、漂亮即可。

但宋代的女性嫁衣却普遍非常宽大。

通过宽大的衣服来掩盖身体的特征,制作也追求越简约越好。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全面的倒退。

宽大的衣袖和难以引人注目的嫁衣颜色反映的是理学纲常。

理学家们自认为,必须要存天理,灭人欲,强行压制人的欲望。

因此他们要求女性必须瘦小、柔弱、安静、淡雅,穿着中不能体现身体的特征。

更不能过于活泼,违背礼制的苛刻要求。

但就审美上来看,宋朝的嫁衣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宋制嫁衣简约、优雅、能够充分展现女性的知性美。

而且宋制的嫁衣结构更加理性,更加简朴。

其一般只在嫁衣上绣好装饰图案即可,不会铺张的采用珍珠做装饰。

最后的疯狂:繁复的明清嫁衣

明清两朝,我国已经进入了总结阶段,即所谓的“集大成”阶段。

这是一种封建社会发展到无可发展后的无意识行为。

即各行各业都会自发的总结历朝历代的技术发展与审美变迁。

在经历了自周代以来近三千年的发展后,中国传统新娘嫁衣的形制也进入了它的成熟总结期。

而总结的结果则是“凤冠霞帔”的流行与装饰的奢华。

凤冠与霞帔产生的时间其实并不相同。

二者在一开始也毫无联系。

广义上的凤冠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只要冠上有凤,理论都可以叫做凤冠。

而霞帔也即霞披,直到魏晋南北朝才被发明出来。

霞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披在衣服外面的披巾。

甚至可以认为是彩练,单纯只起装饰作用。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凤冠霞帔”并没有实用价值。

不过凤冠霞帔有很强的地位界定能力。

因此,宋代时,凤冠霞帔被用作区别身份。

只有皇室成员、后宫嫔妃和命妇这些地位特殊的人才能用,规制非常严格,敢于僭越的人严惩不贷。

但凤冠霞帔实在是太好看了。

哪个出嫁的新娘子不想要漂亮的霞披和华美的凤冠呢。

因此在明清两代,“凤冠霞披”逐渐被“借用”。

即普通人自知礼制不可逾越,于是出嫁时穿戴与“凤冠霞帔”相类似的物件,将之称为凤冠霞帔。

以此满足自己想要“凤冠霞帔”出嫁的愿望。

这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违法行为。

但官方并没有追究。

在得到官方的默许后,“凤冠霞帔”迅速流行开来。

此后,新娘在结婚时穿戴民间山寨版的“凤冠霞帔”成为明清时期婚礼的一大特点。

明清时期新娘嫁衣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装饰的高度复杂化、奢侈化。

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分工生产使得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商业的繁荣则使得产品能够销往更远的地区。

人们能获取到的布料种类、数量与前代相比丰富了很多。

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也使富商、豪强有能力在婚礼上大肆铺张炫耀。

因此,此时很多新娘的嫁衣上都装饰有金银、珍珠并在上面绣上了繁复的刺绣。

乃至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将整个衣服都绣满刺绣。

总结

作为最受人重视的衣服种类之一,嫁衣倾注了新娘全部的心血。

时代的变化往往就藏在这小小的嫁衣之中。

从庄严变为叛逆,转为开放后渐趋保守。

今后的中式嫁衣风格会由明清的繁复转向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大明衣冠图志》

《明史》

《清史稿》

《仪礼》

《北史》

《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嫁衣   凤冠霞帔   颜色   凤冠   形制   秦汉   朝代   明清   款式   新娘   婚礼   红色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