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收集监督创新模式 10款购物App位置、剪贴板等调用权限次数一览无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谭鑫 北京报道

购物下单场景中,手机天猫调用系统权限种类最多,为3类,苏宁易购调用系统权限次数最多,调用位置权限255次;后台静默场景中,调用系统权限种类最多的为拼多多,为4类,调用系统权限次数最多的为苏宁易购,达1199次……这是近期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对“网上购物类”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收集个人信息情况进行测试的报告。

与之前官方点名通报不同,该测试报告将启动App、搜索商品、购物下单、后台静默等常见场景下的系统权限调用、个人信息上传以及网络上传流量情况,逐一说明,10款主流购物App的个人信息收集情况一览无余

伴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以及App治理走深走实,近年来App个人信息处理逐渐规范,尤其是主流App合规工作越发完善,这次“晒成绩单”式的报告,一定程度上将10款主流购物App做了横向比较,创新了监督模式。该报告被国家网信办公号转载。受访专家认为,App治理从仅关注采集了什么,到部分情况下采集了多少,可以看作是一个小进步。这次报告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告知

4种使用场景中 苏宁易购调用系统权限次数最多

本次测试选取了19家应用商店累计下载量排名前10位的“网上购物类”App。10款App分别为淘宝、京东、拼多多、华为商城、唯品会、淘特、手机天猫、苏宁易购、荣耀亲选、当当。

测试以完成一次网上购物活动作为测试单元,包括启动App、搜索商品、购物下单3种用户使用场景,以及后台静默应用场景。

位置、设备信息、剪切板、应用列表是常见的调用类型,10款App在上述4种场景下未发现调用相机、麦克风、通讯录等其他权限。

根据测试,在搜索商品场景中,调用系统权限种类最多的为淘宝调用了8次位置权限、8次设备信息权限、1次剪切板权限,调用系统权限次数最多的为苏宁易购,调用了152次位置权限。

购物下单时,调用系统权限种类最多的为手机天猫,调用了位置权限、设备信息权限以及剪贴板权限,苏宁易购调用了251次位置权限和4次应用列表权限。

关于个人信息上传情况,测试发现,在启动App场景中,个人信息上传种类最多的为拼多多,包含了位置信息、唯一设备识别码、剪切板内容信息以及应用列表信息等4类在搜索商品场景中,个人信息上传种类最多的为拼多多和手机天猫,包括了位置信息、唯一设备识别码、剪切板内容信息以及购物信息

位置信息的权限调用、上传在实践中关注度很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智能科技风险法律防控实验室副研究员裴轶解释道,位置信息不仅是个人信息、还是敏感个人信息,某些情况下还会成为重要数据。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以及避免更严重的数据泄露,对于App的监管应该是:完全禁用位置追踪;明确要求用户决定是否开启位置追踪。但是现实中这种强势的禁用很难做到,一是技术本身很难实现;二是因为收集位置信息本身也是提供更优服务、更个性化服务的前提,完全禁用位置信息可能会削减部分功能的完全实现。

她提到,现实中IOS系统是可以基本做到用弹窗告知方式明确告知用户,但是安卓系统由于其开源性、很难做到对所有应用程序的强制要求,因为安卓的API本身允许应用程序获得基站/WiFi热点的信息,意味着可以绕过用户同意就获得位置信息。

剪贴板读取问题也备受关注,曾有一些App监控用户手机剪贴板被曝后登上热搜。在司法实践中也有相关判例出现。

剪贴板相当于“公共场所”,用户在进行复制/粘贴操作时,跨平台操作时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裴轶指出,剪贴板如果有缓存,且缓存后没有及时删除、更有甚者另作他用,属于超出知情同意范围的使用,也违反了最小必要性、最短存储时间;用户在分享链接、口令等操作中剪切了大量信息,此时用户为了方便操作,其实是期待可以多次、反复使用这些剪切复制的信息的。App可以抗辩这属于用户授权的使用,但用户其实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裴轶认为,App应明确告知用户剪切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至少像iOS系统那样弹窗显示“xx应用正在粘贴来自于xx(另一软件)复制的内容”,否则是将合规风险、法律风险转移给了普通用户。

拼多多、当当后台静默期调用应用列表权限

根据测试结果,在后台静默场景中,调用系统权限种类最多的为拼多多,调用了4类:位置权限(39次)、设备信息权限(8次)、剪贴板权限(1次)、应用列表权限(1次);调用系统权限次数最多的为苏宁易购,调用位置权限1199次。

在后台静默场景中,拼多多个人信息上传种类最多,上传了唯一设备识别码、剪切板内容信息以及应用列表信息;当当其次,上传了唯一设备识别码和应用列表信息,华为商城、唯品会、荣耀亲选没有进行个人信息上传。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当当在后台静默期仍调用应用列表权限。北京尚隐科技有限公司CEO张仁卓提到,合理理由是为了关联应用的快速启动,譬如关联支付可以快速启动。当然可能也存在隐含理由,譬如关联启动,互相唤醒;信息流的互相交换推荐;甚至包括用户画像。

App治理监督更细化 督促企业升级个人信息保护

“调用次数可能并不直接说明问题,具体还要结合应用场景确认是否合规。”受访专家均表示。

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App治理的不断深化,近年来App个人信息处理逐渐规范,尤其是主流App合规工作越发完善。

2017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对微信、淘宝等十款网络产品和服务的隐私条款进行评审。彼时,多数App连基本的隐私政策都难以合规。

此后,治理范围扩大到App收集个人信息的方式,个人信息范围的合理必要以及用户同意落地成为治理重点。2019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并成立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

2021年以来,网信办、工信部均定期通报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工信部还将侵权的SDK情况通报。App的治理工作更为密集,监管触达场景更细化。

逐渐深化的治理,行业整体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水平得到了提升。此次测试结果公布,张仁卓认为,App治理从仅关注采集了什么,到部分情况下采集了多少,可以看作是一个小进步。

虽然一个客观评测,而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但裴轶认为,测评报告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告知:执法机构可以获得平台的真实合规情况,请大家尽快整改、不要心存侥幸。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剪贴板   权限   位置   识别码   后台   种类   模式   上传   用户   系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