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帝吝啬贪财,其后果会怎样呢?历史上居然真的有这样的皇帝

一个人如果贪财吝啬,本质上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身居高位,后果就可能会很严重了。

这里要说的是古代皇帝吝啬的后果。

先名词解释:内帑(tang,三声):供御用,皇帝的私财。


明末的严重灾荒,以及皇帝刚开始的招抚政策

明末,灾荒严重,各地农民因饥荒而民不聊生。

其中,较为严重的是陕西。

皇帝派杨鹤抵任陕西对起义军进行追剿。

杨鹤看到陕西各地的灾荒十分严重,问题十分棘手,原因有二:

1. 无衣无食的饥民千百成群地加入起义队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军事追剿收效甚微,官军疲于奔命,起义农民却有增无减。

2. 崇祯二年底奉诏抽调大批精锐开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穷于应付。

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基于他的分析:

1. 采用剿的办法需要调集大军,需要粮食犒赏,结果反而激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

2. 采取招抚的办法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也需要由政府拨款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同时要给予牛种等,恢复农业。

3. 剿和抚都要花费大笔金钱,效果却不一样,剿:金银一去不还,且斩首太多,上干和气;抚:金钱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盗息民安。

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从比较长远的观点为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出谋划策,主张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帮助农民复业。

杨鹤的主张得到相当一部分廷臣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崇祯皇帝也一度认可。

崇祯四年正月的一次廷对当中,朱由检就明确指示陕西参政刘嘉遇说:“寇亦我赤子,宜抚之。”

同月,朱由检在内外臣工的再三呼吁下,勉强拿出帑金十万两,派御史吴甡赍往陕西放赈 ,“招抚流盗”。


皇帝吝啬内帑,招抚政策半途而废

杨鹤的主张既经朝廷批准,就有恃无恐地在陕西大力推行。让“受抚”头目进行跪拜起誓等,算是达成了招安的协议。同时散给降丁以饥民印票,勒令解散遣送回乡。
这时,御史吴甡携带着朝廷颁发的十万两银子来到陕西,同府县官一道招抚放赈。

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流离在外的饥民纷纷回籍领取救济,不少起义军的首领也率部受抚。

然而,杨鹤的抚局没有推行多久,就以失败而告终。抚局的失败表现为两点:

1. 一是进入山西的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

2. 二是在陕西的起义军出现所谓“旋抚旋叛”的问题。


关于起义农民“旋抚旋叛”的原因,本来是非常简单的。明廷虽然宣布了招抚政策,但并没有解决农民们迫在眉睫的生活问题。朝廷的救济“所救不及十一” ,无异于杯水车薪。

饥民们拿着受抚时发给的“免死票”回到家乡,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官府的追呼敲朴,除了重新组织起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崇祯四年七月,李继贞给朱由检算了一笔账,指出朝廷发放的赈金远不足以解决农民的生活和安置问题。所以,他劝告皇帝要从大处着眼,不要顾惜内帑。

这种话对于好财成癖的朱由检,是很难入耳的。饥民饥军既然无以为生,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只能是一种幻想。

这一点,杨鹤本人又何尝不清楚。他费尽心机,最终抚局却成了一个不堪收拾的烂摊子。
主剿派的杀降,也是招抚政策破产的原因之一。有的起义农民在受抚以后,竟被官府设计诱杀。

农民们从一再受骗当中逐渐清醒过来,认识到只有斗争下去才能死里求生。


朱由检原来以为只要颁发一纸赦书,略加赈济,就可以把起义农民遣散归里,依旧充当纳粮当差的“良民”。受抚者的“旋抚旋叛”,使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于是,他不顾自己曾经亲笔写下“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的批示 ,一变而为主剿。

杨鹤的被罢官,标志着明廷在策略上,由以抚为主向以剿为主的转变。

杨鹤的主张最终以他自己的被撤职、下狱、遣戍而宣告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农民的觉悟已经提高到不同明王朝妥协的程度,而是由于朱由检之流的鄙吝和短视。


农民无法生存时,好财的皇帝仍然加紧压榨


朱由检的为人,在农民已经被迫拿起武器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他不仅没有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加紧了压榨。

1. 崇祯二年七月,户部左侍郎李成名眼见催征饷银实在难以足额,建议以九分为率,朱由检却仍坚持按十分通解。

2. 三年九月,巡按御史李应期要求豁免陕西一省的欠赋,朱由检拖到这年年底,才勉强答应免去崇祯元年和二年积欠在民的税额,当年的欠税仍不准免。

3. 四年二月,户部无钱发兵饷,向皇帝乞讨内帑,朱由检也一口拒绝。

4. 崇祯三年十二月初一日,他又发布了全国增派辽饷的诏令。

类似的举动,还有不少。

明廷一面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企图运用招抚的手法瓦解农民起义;一面又凶残暴戾地加紧向农民追逼赋税。


而由于朝廷的腐败和皇帝的贪财(不断充实内帑),越来越多的农民因无法生存而起义。


“龙兴”之地凤阳的衰落

凤阳在明代是“龙兴”之地,朱元璋的父母埋葬在这儿,称为皇陵;他自己少年时代当过和尚的龙兴寺也在这里。 因此,凤阳被定为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尽管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葱翠雄伟的山陵,养尊处优的守陵太监和地方官员,但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却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因为这里出了朱皇帝,各种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

崇祯四年十一月,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请求蠲减凤阳的赋税,可是,朱由检唯恐凤阳开了先例,各地起而效尤,因此他用空话搪塞了过去。


朝廷既然不肯开恩,贫苦人民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起义军身上。

崇祯八年正月上旬,起义军经河南汝宁府东入南直隶。这时凤阳的贫苦群众听说义军到了南直隶,为了摆脱明政府敲骨吸髓的压榨,主动派人来邀请起义军进兵凤阳。

由于明统治者迷信风水,凤阳没有建造城郭。起义军轻而易举就占领了凤阳。

他们在自己的旗帜上大书“古元真龙皇帝”,以大无畏的气概,放火烧毁了皇陵享殿和龙兴寺,连皇帝的祖坟也敢于动手挖掘。关押在高墙里面的“罪宗”(宗室囚犯)也被释放。


三天以后,听说南京等方面的官军快要到了,起义军才从容离去。


起义军攻克凤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对于朱明王朝来说,中都告陷,祖坟被挖,在精神上是个极大的打击。

崇祯皇帝更是垂头丧气,为之素服避殿,哭告太庙,下罪己诏,足见震动之大。


除此之外,它表明起义农民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他们焚毁皇陵,打出
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帜,意味着公开宣布同朱明王朝彻底决裂,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结语

不能说明朝的覆灭完全是由于皇帝的贪财吝啬,但是农民起义军壮大得如此之快,规模算是史上之最,也与从上至下的一系列政策息息相关。

对于普通人,一点小癖好(如贪财吝啬)可能引不起很大的风波,但是对于高位者来说,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也还好,但是对于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有可能会致命。

笔记整理自《明末农民战争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后续不断会有历史类的笔记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贪财   崇祯   凤阳   吝啬   皇帝   饥民   起义军   陕西   朝廷   后果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