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下半场,牢记这四句话

关于曾国藩,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普通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


他家境一般、资质一般,年轻时一身的毛病,创业时处处碰壁,受挫时也寻死觅活。


但正如《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作者张宏杰那一段精辟的总结:


曾国藩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也能成为“超人”。


浮躁之人,也能从容澄净;


偏执之人,也能心胸开阔;


愚钝之人,也能看得透、立得定。


中年再读曾国藩,才明白,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变好的可能。



谁不是一面犯错,一面精进


年轻时的曾国藩,经常在日记里吐槽自己 “好色”、“无恒”、“欠修养”。


走东家串西家,听戏下棋,高谈阔论,见到漂亮少妇眼发直;一言不合就跟人吵架,骂起人来还特难听。


治学修身的“falg”,常立常倒;那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果清朝有“知乎”,此时的曾国藩也很想带个话题,#人到中年,还有机会变好吗#


答案是能。


进京之后,他在翰林院结识了一帮真正的学者,其修身之严、内心之坚定,犹如在他周围建成了一座“能量场”。


在这种能量的裹挟下,31岁的曾国藩,决定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自律的背后,往往是“他律”在推动。



针对自己爱玩、易怒的缺点,他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的下限,每日必须读史10页,用工楷写日记一篇;


与人争执要登门道歉,行动要勇、要速;晚上还要将一天的言行,在日记中做出分析检讨。


正如张宏杰老师所说,看曾国藩的日记,深觉他活得太板、太累,但除掉那些过犹不及的部分,他的修身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从最大的缺点入手,先用猛力攻,再用绵力固;


二是身边要有“师友夹持”,充分利用他律的力量;


三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因为一时的反复而泄气;


四是定时复盘、及时修正。


前段时间,我加入了一个自律群。 加入的第一个月,复盘、打卡、用番茄闹钟记录每天的专注时刻,收获很大。


第二个月,复盘、打卡逐渐不积极、番茄闹钟没有再打开、手机一刷就停不下来。


第三个月,决定如曾国藩一般先下猛力,完不成就要给老公汇一笔“巨款”。


为了这笔收入,老公监督我甚严,复盘的小日记写满了一本,一番操作猛如虎,新的习惯逐渐形成。


没有天生的自律,也没有天生的优秀。


我们允许自己有个糟糕的开始,然后带着缺陷勇猛精进。


持续的自律,终将带来“心想事成”。




谁不是一面妥协,一面坚持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头铁”得很,不断上书针砭时弊、呼吁改革,把皇帝烦的,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去地方办团练后,他又经常行使“专折奏事”之权,让皇帝把那些不配合工作的同僚革职查办。


这可把同僚们惹急了,就你清廉、就你崇高,那你一个人干去吧!


不被皇帝喜欢,不被同僚认可,太平天国稍一消停,他就被撵回了家。


饱受打击的曾国藩,重新拿起老庄,细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调整自己的待人处世之道。


再出山时,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总把“惠乞指针”挂在嘴边,意思是,“欢迎你们指导我工作。”


这是曾国藩开始和稀泥了吗?不是,他只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自己能做到的事,不必强求别人也做到,对自己可以讲原则,对他人则要留情面。


湘军中有一位大将叫鲍超, 有一次曾国藩寿辰,他送上了十六箱大礼。


曾国藩说,你的心意我不能不收,但也不能全收,我自己挑一样可以吗?


鲍超一听连忙点头,心想大帅果然是看重我。


然后曾国藩挑了一顶绣花小帽,说这个我喜欢,其他的你就拿回去吧。


不让他人难为情,这是曾国藩后来的行事准则。


他说人人都爱美名,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而让他人难堪,谁还会和我共事呢?



我一位朋友,年少时家境不好,经常接受婶婶的资助,可长大后,朋友总是想方设法地避开她婶婶,因为难为情。


有一次她去婶婶家拜年,一屋子的人在打麻将,婶婶指着朋友说,她现在穿的这身衣服是自己穿剩下的,又跟牌友们说起她的家境如何窘迫。


这份难堪,朋友记了一辈子。


婶婶这一辈子帮人不少,记恩的却不多,她总说身边的人都是白眼狼,但这个结果,与她只顾宣传自己的美名,不顾他人的情面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她能像曾国藩一样,把“盖难为情”放在心上,身边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能对内养心,坚定自己的追求;对外和气,不使他人难为情。


才是内圣外王之道。



谁不是一面驽钝,一面精明


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是并时诸贤杰中最钝拙的一个。


幼时读书,他用的也是父亲教的“笨办法”:


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去摸下一本书,没有技巧,也没有捷径,一条路走到黑。


习惯成自然,曾国藩的一生,都在用这种笨功夫办事,却不知不觉间,成就了另一番精明。


他自认为智商、手段,都不如身边的聪明人,干脆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首先是做人愿意吃亏,让别人占便宜,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经常挖苦为难,但曾国藩任骂任坑,终生没有还一手。


其次是做事不取巧, 打仗也不求奇谋、不贪小利。


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不管多累,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再筑两道高墙,接着调动一切资源和敌人耗。


当时有人笑话湘军是一支“工兵部队”。曾国藩也不气恼,他知道自己笨,所以,先保证自己不会输,才能找机会赢。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聪明人,也得学点“慢功夫”。



美国经济学家格雷·邓肯提出过一个“凋零效应”:


就是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成绩优势,但这个优势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因为这种突击灌输的知识,包学包会,但是缺乏累加作用,无法支撑后面的进步。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这种“凋零效应”。


“零基础速成”、“20天变现”,学完后好像懂了挺多,但像样的作品又死活拿不出来,最后觉得自己白花了钱。


“速成”与“靠谱”之间,是隔着一段长长的积累与打磨的。


遇到过困难、打通过关卡的慢功夫,才是真功夫,假功夫是走不远的。



谁不是一边信命,一边努力


嘴上说着不信鬼神的曾国藩,实则对看相与风水十分热衷。


他相信“天命难违”,老天最大,最后的成败要看天意。


所以凡人只管老老实实地努力,不必杞人忧天,因为想太多也没用。


这样的命运观并不消极,正如罗曼罗兰那句名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曾国藩,是看透命运的本质后,依然选择战斗。


湖口惨败,损失大量精锐的曾国藩,转身就投了江。


周围的将士手忙脚乱的把他救上来,一阵嚎啕大哭后,他还能自我宽解,说人要做成一件事,必有风波磨折,只有坚忍不懈,才能看到成绩。


身边的下属听后大为感动,大人,你真是好样的!


这就是曾国藩,初出茅庐时,一身的傲气与毛病,又倔强、认死理,到哪都不受人待见。


在栽了无数个跟头后,他学“乖”了,放下身段,认真看他人的长处,不再教他人难堪,最后朋友极多,麾下良将如云。


人至中年,总有一种“不行了”的焦虑,精力逐渐跟不上、对新事物失去兴趣,不学习怕被淘汰,学习吧,又觉得开始得太晚。


这时不妨学学曾国藩,重新做个“笨小孩”。


把对人的锋芒转向自己,每天都花点时间,做一些自我完善的事情;


速度慢也不着急,老老实实地多做几遍;


受了挫折也不绝望,哭一场还能缓过劲来;


被人笑话也不恼,依然愿意带着一身缺点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婶婶   同僚   难为情   美名   家境   下半场   难堪   功夫   身边   人生   朋友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