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55岁患癌去世,去世前五个月刚退休,与撒贝宁关系匪浅

1995年一位大约三十多岁的东方气质美人在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系的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中国的电视发展现状。

为了更加具体,她从包中拿出了一卷录像带,呈现在宽大的屏幕上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

偌大的教室中坐满了学生,有东方面孔,但大多数还是美国人,年轻的面庞静静地注视着节目,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的讲师讲课。

讲完以后,底下爆发出激烈的掌声,她被这种真诚的掌声感动了。

台下有学生站起来感叹到:“想不到中国的电视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你们的节目改变了我对中国电视新闻的看法,你们的大演播室简直太棒了!”

课后学校新闻系主任热情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你站在演讲台上讲述中国的电视节目时,让我觉得你其实是中国新闻的代言人。”

女人湿润了眼眶:“我听到这个评价后从来没有这么亲近的感受过祖国,我无比思念中央电视台,思念工作了几千个日夜的地方以及勤奋的同事们。”

美国犹他州的气候多变,女人走着回到公寓,一路上她都在想着将来回国后要制作哪些电视节目,以什么样的途径能让世界看到中国、认识这个伟大的国度。

这位讲师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央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肖晓琳。

名是虚的,事是实的

1995年,肖晓琳赴美学习,她去美国一方面是学习外语,另一方面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电视经验和技术。

刚到美国时,肖晓琳有着很大的压力,她不仅要学习外语,还要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和开车。

她在犹他州州立大学的新闻传播系既是学生也是老师

第一次考试,试卷全是英文,她很多还不是很懂,结果出来后她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

肖晓琳心中满是愤懑,恨自己不争气,回到公寓,她将所有不懂的词汇全部贴在床头,每天早晚都在背诵,学期结束考试时,她逆风翻盘成了正数第一。

作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这段学习经历让肖晓琳对自己的屏幕形象更加自信了。

她谈到美国的主持人年龄较大,他们较为成熟机智和富有经验,可能外貌上并不占优势,嗓音上也没那么得天独厚。

但他们拥有丰厚的学识和幽默的口才,所以在节目前非常自信。

肖晓琳原本担心自己年龄是不是已经过了最好的主持年华,可是她改变了看法,自己正是在做节目主持人方面走向成熟的年龄。

她坚信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观众和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也会趋于成熟,毕竟审美是在逐步改变的。

有人说肖晓琳在正当红的时候放弃事业去美国进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她错过了升职加薪等等,等他回来后说不定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肖晓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她是一个电视人,她认为分房加薪等等都是虚的,作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这段经历带给她的财富更加弥足珍贵。

国外的几年,她强烈感受到,中国要想跻身于世界前列,除了要增强经济意识,还需要增强法治意识。

她开始思索法律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法律在每个人的身边。

她在外面越看到别国经济和科技是如何发展的,就越想回到祖国办更多实事。

于是《今日说法》就诞生了。

全新的电视人形象

1997年,肖晓琳回国后,担任央视法制节目《社会经纬》的主持人。

肖晓琳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众意识,让她与他人共同创办了《今日说法》这档新的法制节目。

它以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普法宣传,以“讲法律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最终有专家点评从法理情的角度对案情进行分析,观众不再被动接受法律知识。

我们可能熟悉的主持人撒贝宁,正是在1999年第一次主持《今日说法》。

可以说肖晓琳是撒贝宁的伯乐也不为过,她想为节目引入新鲜血液,就选中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

肖晓琳经常在演播室中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向现场的专家请教为大家答疑解惑。

有人称她是“普法大使”,她很高兴,因为社会公正有序,人们的生活能在平静中品出味道。

她是有“野心”的。主持人对她而言太过狭窄。

所以后来她慢慢隐居幕后,知名度不如以前,但在节目策划、纸片、导演、采访、撰稿上她都很成功。

2001年她创办《讲述》栏目,在栏目组讲述各种故事形式的纪录片,分为日常《讲述》和《周末讲述》。

以强烈的故事性、细腻的情感展现普通人精彩的人生故事。

这档节目传播着“以德治国”,即使是寥寥话语,也能让人感受到来自底层的、原生态的蓬勃力量。

2002年从2月份开始,她一直参与中央电视台12频道即西部频道的筹备工作,她默默无闻担任制片人的角色。

西部频道是以社会、道德、法律为主要内容的电视频道,要把这个频道办好必须要创新思路、打造品牌、走出一条独特的路。

她是一个实干者,一直强调她推广营销的理念:“营销不是广告、不是金钱,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事情。”

从事电视工作诸多年,新的尝试也意味着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她负责的栏目都是新的。

新闻、女性、法治、伦理等,涉及面广,内容跨度也很大,但她喜欢挑战未知,并且坚韧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总能够顺利地完成转变。

她的成就得到了行业的认可,2001年她获得了第5届金话筒奖。

金话筒奖是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

当她成功时就会有人问:“你是如何开始这个行业的呢?”

人生是积累

1962年,肖晓琳呱呱坠地,自此开启了她精彩的一生。

她的父母都是湖南大学的老师,一家人都在湖南生活,她很长很长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

从小就在书香中漫步着,她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开始抱着青少年版的名著在角落中拜读。

自然而然地良好的教育让肖晓琳从小就成绩优异,她是家中独女,父母宠爱,自身争气,她的优秀使得她从小就是邻居家的小孩学习的榜样。

肖晓琳活泼好动,有很多技能,父母以为女儿这么喜欢博览群书以后一定能跟他们一样成为一个大学老师。

但肖晓琳有着自己的想法,她是一个自由的人,向往着新奇的事情。

尤其是青少年是梦想有着萌芽的时候,那是初中时期,肖晓琳每次课间的时候听着广播站传来的声音都非常喜欢,她认真聆听着,想要拥有那样的口才。

他每天放学回家打开电视,看着新闻频道和娱乐频道的主持人,梦想似乎在心中发芽了,暗暗下定决心。

她开始报名各种各样的锻炼口才的竞赛,因此有一段时间成绩就开始下滑。

老师和父母挨个找她谈话,都认为她在“不务正业”,应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而不是课外的没必要的比赛。

父母认为她就应该按部就班,考个好大学去学校里当个教书匠,一辈子安安稳稳。

但是肖晓琳不赞同他们的看法,但还是听从父母的话,先稳定学习,但是课间从没有放弃练习播音员的技能。

她不满意自己的普通话中带的口音,就私下里偷偷训练,让普通话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肖晓琳是个勤奋而且聪明的,1977年在她15岁的时候就参加高考了。

成绩出来后,她的文化课分数很高,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报考更好的大学,而是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当时省招办的老师好心提醒她,说她的文化课成绩这么好报到播音系太可惜了,建议她修改专业。

这位老师说播音员像一个机器说话,但肖晓琳笑着反驳道:“我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只会说话的机器”。

因为喜欢所以不曾后悔。

肖晓琳一直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让她可以为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

大学期间她一直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也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她曾是长沙市作协成员,随笔还在人民日报副刊上面发表过。

肖晓琳一直在广播的道路上走着,从不偏离。

大学毕业后,她不想过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生活,就来到了长沙进入到了市广播站中。

工作的经历肯定跟竞赛和学校的广播不是一种体验,肖晓琳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后来长沙市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她成功成为第一批播音员。

紧接着1985年初的时候长沙市电视台成立了,她又来到了这里。

每转战一次,她的“修为”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爱情的力量

到了一定的年岁都会遇到被父母催婚的命运,肖晓琳也逃不过。

多年来她一直忙于学业和事业从来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更别说找人结婚。

但父母不能眼睁睁看着女儿就这样单着,她们给她安排相亲,但是都没有成功。

有时候爱情降临的非常奇妙,肖晓琳儿时的竹马之交向她剖白心迹了。

他被这个女子独立的人格和魅力折服,肖晓琳熟知对方的品性,是个可靠的人,表示愿意嫁给他。

但二人的婚事遭到了父母的阻拦,因为对方家境一般。

可是肖晓琳意志坚定,向父母表示二人会努力克服难关,经营好婚姻的,无奈之下父母愿意相信他们。

婚后二人的生活很美满,不久之后儿子就出生了。

丈夫对她万分疼爱,会尊重他的一切决定,并表示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

肖晓琳忙于工作,丈夫就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带娃、洗衣做饭、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孩子作业等等,真真切切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1986年,肖晓琳回顾自己在电视行业待了这么多年,从播音员到主持人,这条路走来证明自己是在不断进步中。

但她不满足自己的状态,总觉得自己还欠缺着很多东西,就想重新读书。

第二年,她停下手中的工作,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她觉着愧对丈夫,自己那么自私,完全为了事业放弃家庭,谁知丈夫竟然很替他开心,表示:

“当初我就是喜欢你身上不甘平庸的劲儿,大胆往前跑吧,后方有我呢,我会照顾好这个家的。”

肖晓琳潸然泪下,丈夫的体谅与鼓励无疑给她很大的支持,她像是走在荒芜的沙漠上看见了一片绿洲。

就这样,肖晓琳开始北漂了。

她的优异让她在哪里都能放出光芒,1988年她进入到了中央电视台,参与报道以针砭时弊为目的的栏目《观察与思考》。

丈夫与孩子也都跟着她来到了北京,一家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慢慢的她在央视也开始发光发热。

1994年《观察与思考》开始向《焦点访谈》过渡,她开始投入到新栏目的制作中。

一年后,她和同事们开始筹备中央电视台的妇女栏目《半边天》,她是这个栏目的创始人。

该节目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当中的“男女平等”问题,大胆地将男性的面孔和男性的声音引入节目当中,关注两性差异,促进两性交流沟通,是一档另辟蹊径的节目。

这时肖晓琳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进步才好,她一直遗憾自己的外语不好,还想见识一下国外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有出国学习的苗头。

她将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依旧选择支持妻子的决定。

归国后她的重心从主持慢慢转移到幕后。

不幸离世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自己的事业也没那么繁忙了,肖晓琳才发现自己身体上的异常。

她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忙于事业,不断奔波,总觉得自己有无限的精力。

直到现在才发现身体负荷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

丈夫关心道:“不如你辞职,专心养身体吧!”

肖晓琳这才点头,2017年在她55岁的时候选择退休修养身心

可是天不遂人愿,她被检查出了直肠癌晚期,2017年6月28日在美国与世长辞。

临终前还在劝家人要顾好身体:“要宣传,不要像我一样忽视健康。你们健康、长寿,我就在。感谢你们! ”

肖晓琳去世的消息令人难过,撒贝宁更是因为再也见不到恩师失声痛哭。

除去肖晓琳,还有罗京等人也是在岗位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或许正因为深知忙坏身体的痛苦与惋惜,肖晓琳才会在临终前劝告家人要注重健康。

一个人的生活里可能没有鲜花和掌声,但要拥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和难忘,但建在这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好的身体。


编辑 | 张啊张

文 | 王静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犹他州   名嘴   中央电视台   美国   中国   主持人   央视   丈夫   父母   节目   栏目   关系   电视   贝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