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罕见遗照:2014年才得以曝光,身中9弹而死,死后不闭眼

生命的长度不在于寿命多长,而在于跨过时间长河之后,还有多少人记得。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虽然死了,却永远长留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意志不灭,精神长存,生生不息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切·格瓦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潇洒不羁,开启第一次南美洲的旅行,刷新了切·格瓦拉对苦难的认知

切·格瓦拉平时喜欢戴一顶黑色贝雷帽,喜好吸烟,有事没事嘴里都叼着一支雪茄。

本人极具理想主义气质和浪漫主义气息,眼里常常流露出对劳苦人民的慈悲、忧虑。当然,切·格瓦拉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样的认知和魅力的。

年轻的切·格瓦拉,就像现在喊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热血、冲动、不被束缚、喜爱自由的风一样的少年。

切·格瓦拉,出身于贵族家庭,生活优渥,从小遵从父母志愿,在阿根廷医学院求学,于1953年3月,从闻名遐迩的医学院——布宜洛斯艾利斯顺利毕业。

在求学期间,切·格瓦拉就展现了他潇洒不羁,爱自由的一面。他对旅行的热情高涨,他说:“真正的旅行者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漂浮的气球,然而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出发吧。”

所以他就利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逛遍了整个阿根廷,而后又涉足南美洲。朋友们都说:“他对旅行的迷恋只是他对学习的热情的另一个侧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切·格瓦拉这一路收获颇丰。拉丁美洲的旅行开阔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思想境界。

为此他后来写了一部《摩托日记》,记录了他在拉丁美洲的冒险之旅。这一路中,切·格瓦拉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深入拉丁美洲各个村落,身临其境,切身体验。

因此他对拉丁美洲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切·格瓦拉通过旅行重塑了自己。

看着一个个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眼光里透着麻木的贫民;看着被疾病笼罩的村落里,人们只是认命地等待死亡的到来;看着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生命的活力像狂风中的烛火,随时都会熄灭的景象……

揪心的难过和无言的呐喊像种子一样在年轻的切·格瓦拉心里生了根。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了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一路的见闻改变了切·格瓦拉,他不再是不识人间疾苦的公子爷。回到阿根廷后,切·格瓦拉在自己的日记写道:“‘我’,不是我;至少不是以前的那个我了。这一次在我们‘伟大的美洲’漫无目的地游历,给我带来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想象。”

二、弃医从戎,第二次穿越南美洲的旅行,奠定了切·格瓦拉革命的热情

寻找解除农民苦难的良药,在切·格瓦拉心中生根发芽。他毕业后,仅仅只经过了四个月的准备和调整,就于1953年7月,再次启程。

途经哥斯达黎加时,他在这里驻足良久,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当地的政策、制度,切·格瓦拉意识到,这种民主思想和制度才是挽救贫苦大众的最佳良药。

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追随终身的理想和目标,他说:“我已经下定决心和人民共患难。我已经看到他们正在经受着苦难……我将用我的全部热血,去实现无产者全力追求的未来。

正如中国的鲁迅先生,先知先觉地发现,唯有弃笔从戎,搞革命才能拯救世人一样,切·格瓦拉也早早地觉悟了“学医救不了拉美人”的道理。

于是他走上了弃医从戎的道路,准备通过革命推翻不合理的统治。切·格瓦拉是个行动派,学到这种制度后,在随后的时间,切·格瓦拉抵达危地马拉。

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在各地有了萌芽的趋势,危地马拉的总统也准备效仿哥斯达黎加打造民主政府,但推行这种制度困难重重,危地马拉遇到了顽固的抵抗。

切·格瓦拉二话不说,停留在当地协助危地马拉总统成立民主政府。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阿本斯的民主改革运动,令美国驻危地马拉的资本家利益受损,所以美国喊着“维护美洲政治完整,反对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口号,帮助反叛势力夺权。最终阿本斯民主政府被颠覆,民主改革的一切成果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危地马拉的失败给切·格瓦拉的震撼是巨大的,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革命者,首先应该发动一次革命。为此,他汲取了大量革命主义理论知识,对共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也越加坚定了唯有共和制度才能救国的信念。

切·格瓦拉在给姨妈的信中写道:“你的外甥,拥有钢铁般的身体、空空如也的胃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清晰信念。”

“在危地马拉,我将得到自我完善,并将获得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所欠缺的东西。”

三、矢志不渝,古巴首捷,坚定了切·格瓦拉唯有共和制度才能救国的理想信念

在这之后,切·格瓦拉再一次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古巴的战争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切·格瓦拉的思想得到了淬炼。

刚开始时他还只是作为随行的军医出现在战场上,随着战情吃紧,非战斗人员也面临着上战场的困境。也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他从一名医生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此后,在战火的洗礼下,切·格瓦拉的军事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凭借着他过人的见识、智慧、勇气,他身边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日益壮大的革命力量面前,敌军节节败退,切·格瓦拉带领着伙伴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光辉倾洒在了古巴人民的头上,这次战争,切·格瓦拉功不可没。

如果切·格瓦拉将人生的进度停留至此,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结局。但心中装着贫苦大众的切·格瓦拉,一身热血,满腔赤诚,又怎会在平凡的岗位享受和平与安稳?

如果明知最后结局会是那般惨烈,再来一次,我相信,切·格瓦拉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切·格瓦拉早在一系列的斗争中,坚定了共产主义思想,有了根深蒂固的阶级情感基础,他将用一生的行动证明其对真理的守护。

在他的内心最深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受苦受难的民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把被剥削者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的斗争,当成自己的事业,他将自己同所有的苦难人民联系在一起,战斗到一起。

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就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十年以前,我给你们写过一封告别信。记得那时我曾为当不了一个好士兵和好大夫而遗憾。对于后者我已经没有兴趣了,至于前者,我做得并不太坏。”

“我没有任何本质的变化,只是更加觉悟了,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更加纯正。我相信武装斗争是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人民唯一的出路,我的信仰坚定不移。

1965年,距离古巴成立共和政府过去了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切·格瓦拉秉持“斩草要除根”的理念,果断又狠辣地处决了旧统治时期留下的警察和官员。

当然他这一行为,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军事实力上,面对美国的横加干涉,他主张安置核弹,对美国进行威慑。

就像《三体》中,罗辑与三体整整对视了五十四年。

在这半百的岁月里,他由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在对峙中,变成了一位真正面壁者,用执剑待发,破釜沉舟的决绝,保障了地球五十四年平稳的生活。

古巴的局势稳定下来后,切·格瓦拉动了离开的心思,因为还有人更需要他,其他人的苦难在召唤他。

古巴斗争的胜利,让切·格瓦拉总结出了一套革命理论体系——游击中心论。但他没有把对革命的热情停留在理论体系之上。他的眼光注视着整个拉美的局势,时刻准备着把理论应用于实际。

1965年4月,切·格瓦拉的视线注意到了刚果。他与跟随他的伙伴一起来到刚果,帮助当地的起义军进行游击训练,然而尽管切·格瓦拉殚精竭虑、毫无保留,这支起义军的进步也不是很明显,最后在抵抗中溃不成军,起义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也让切·格瓦拉意识到了乌合之众和正规军队的差距,他们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军事技巧不成熟,而在于思想过于狭隘,把个人的利益看得更高。

这也反映了不是每个人都有切·格瓦拉的思想觉悟,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把理想看得比个人利益高。

切·格瓦拉拥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源源不断的动力,但这份高于个人利益的理想主义,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通过自我牺牲来换取理想的实现,所以这也是切·格瓦拉伟大的地方。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胜利也不会一帆风顺。普通的人们在这场巨大的改革中容易迷失自己,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成为在场改革中的领袖,鼓励和引导普通大众一起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刚果起义军的失利,让切·格瓦拉的同伴起了回古巴的心思,然而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内,也在战场外。回古巴的路上,埋伏在途中的敌对势力杀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切·格瓦拉在同伴以命换命的保护下逃了出来。

尽管这次的旅途凶险,结局惨烈,却仍旧没有打消切·格瓦拉对于革命的热情。

所以,切·格瓦拉没有回到古巴,而是去了一个新的地方。无一例外,他去的每个地方都是为了帮助当地的革命斗争。

新的旅途再次开启,他去了坦桑尼亚,去了布拉格,去了东德……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这永不停息的追求中,命运终于向切·格瓦拉展现了它的残酷。

四、命运转折,玻利维亚被俘,画下了切·格瓦拉生命的终止线

1966年11月,切·格瓦拉抵达玻利维亚,想要在这里组建“游击中心”。切·格瓦拉的格局是超越国与国的边界的,他希望通过取得玻利维亚政权的胜利,借此带动周围的其他国家,比如阿根廷或秘鲁,甚至整个拉美大洲的胜利。

经过慎重选择,切·格瓦拉选择了玻利维亚的“尼阿卡瓦苏卡拉米那”庄园作为根据地,并将其命名为“玻利维亚民族解放军”。

切·格瓦拉和他的团队在这个地方秘密活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于1967年3月,被“玻利维亚民族解放军”两名游击队员无意中泄露了地址,根据地被玻利维亚政府侦破。游击队与玻利维亚政府的巡逻队展开了一场遭遇战,初战告捷,但切·格瓦拉的行踪也大白于天下。

4月,玻利维亚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了“第二突击队”,专门对游击队进行剿杀。

10月,切·格瓦拉与剩余的同伴潜入尤罗山谷避其锋芒,不幸的是,当地的居民不信任他们,向玻利维亚政府举报了他们的存在,最后切·格瓦拉的人遭到2000名政府军的围剿。

切·格瓦拉所在部队被大军围困,尽管剩下的士兵英勇战斗、顽强抵抗,终究寡不敌众。

切·格瓦拉希望且战且退,但这一次命运没有眷顾他,在逃走的过程中,切·格瓦拉的双腿中弹,被敌军俘虏。总统直接下达就地处决命令,以绝后患。

就这样,切·格瓦拉坚定的革命主义思想、钢铁般的意志,让敌人都感到心惊胆战。切·格瓦拉是雄鹰,是勇士,可在敌人的眼里,他更像是一匹凶狠的狼。

抽中处决切·格瓦拉的行刑人是个中士,他对着切·格瓦拉举枪的手颤抖得不行,最后实在下不去手,中士决定喝酒壮胆。在酒精的麻醉下,心中的胆怯才逐渐退去,脚步虚浮地走向了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不顾腿上的伤势站了起来,生命只此一次,但革命的精神却可以生生不息,切·格瓦拉,他选择站着死去。

这份从容不迫又极具压迫性的气度令中士又惊又惧,仿佛即将被处以死刑的不是切·格瓦拉而是他自己。

“你可以坐下。”中士开口道,仿佛这样才能不被切·格瓦拉的气势压倒。

切·格瓦拉没有应声,革命的熊熊烈火还在他的心中燃烧,为了心中的道义,他慨然赴死。格瓦拉笔直地站着,像永不倒下的旗帜,他开口了,“开枪吧!胆小鬼!你要杀死的,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铿锵有力的声音,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士的蔑视,对统治阶级的嘲讽,中士被刺激了,对着切·格瓦拉就连开数枪。

切·格瓦拉的手上、腿上多处中弹,九声枪响后,英雄切·格瓦拉永远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世界,享年39岁。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舍己为人的奉献思想,成为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切·格瓦拉死后,他的眼睛仍然睁得大大的,瞪视着眼前的中士,是愤怒也是不甘。“他的双眼让我感到仿佛大山压在胸口,几乎让我崩溃”。过了很久,这位中士提到切·格瓦拉的眼神时,仍旧心有余悸。

切·格瓦拉对于穷苦大众,他爱得深沉,为了理想奉献生命也在所不惜。

他虽然死了,可他的精神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不怕牺牲,开创新的未来。

1967年10月9日,是切·格瓦拉被处决的时间,他的遗体被秘密处理。

直到1997年,切·格瓦拉的遗体才被寻回并运往古巴厚葬。切·格瓦拉死后47年,也就是2014年,他当年被处决的照片曝光出来,人们才得知他的遭遇。

切·格瓦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生前从不贪图生活的安逸,没有用过奢侈品,也没去过夜总会之类的地方享乐,甚至没去看过电影。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贫苦大众,他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悲壮的一生,成了拉美人心中的“耶稣”。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有的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有的人的一生,却贯穿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即便他的身体消散在天地之间,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依然在他不曾抵达的未来发光发热。

参考信源

1.被杀47年后 切·格瓦拉遗体照片首曝光 人民网

2.大于时间的切·格瓦拉

3.红色罗宾汉:古巴英雄切·格瓦拉 新华网

4.切·格瓦拉思想的演变 拉丁美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危地马拉   玻利维亚   刚果   拉丁美洲   古巴   遗照   阿根廷   中士   共和   大众   罕见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