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卖不动了?手机市场再度暴跌,国产机难玩“高端局”

2022年,手机市场的冬天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

根据知名调研机构IDC公布的市场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高达13.2%,如此惨淡的业绩也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最惨淡的是,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横跨2022年一整年的手机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疲软的状态。

覆巢之下无完卵,行业和市场整体的萎靡不振,导致2022年一整年手机市场业绩都十分惨淡,主流的各大手机厂商普遍出现业绩下滑、销量负增长。手机越来越难买正在成为常态化,手机销量全年持续低迷,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是用户购买力不行买不动,还是厂商的产品竞争力不足呢?

从整体数据上看来,2022年的手机市场显然是惨淡至极。本应是销售旺季的第四季度,但主流第一梯队的五大厂商却仍未扭转持续下跌的颓势,头部品牌尚且难逃集体大跌的命运,不断被市场边缘化的其他二三线小厂,处境可想而知。时隔十年,一路野蛮增长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2022年急转直下,出货量暴跌至十年前,如此淡惨的业绩数据背后,暗含了太多错综复杂的因素。

不可否认,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寒冬下,所有手机厂商都无法置身事外。疫情反复导致的宏观经济市场环境下,消费者购买力下行,消费者对于购买新款手机的需求明显放缓,加上近几年手机均价普遍上涨,越来越多国产手机品牌陆续冲向高端市场,动辄五六千元的高价手机不再是苹果、三星的专属价位。手机均价上涨,恰逢经济环境萧条,导致原本就对换新机需求不强的消费者换机成本被抬高。

当然,消费者市场对于手机产品的热情衰退,经济收入和购买力受限只是一方面,主要因素更多来自于行业趋势和厂商本身。

不同于早期,手机硬件和各项综合配置的快速更新迭代,近几年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愈发凸显。一年内同时期、同价位的同级竞品,在芯片、屏幕、镜头等方面的整体配置高度重叠,导致手机越来越缺乏差异化,新款手机虽不断发布,但创新力度匮乏,导致很难刺激消费者的购机需求和热情。

另一层面,一款手机在消费者手中的使用周期也在大幅延长。Counterpoint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换机周期长达43个月,为历史最高水平,买一部手机三年以上,一方面反映出手机产品在质量品控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新款手机的创新力度和竞争力严重不足,无法促进换新机。

实际上,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加剧、市场饱和,即便是占据一定市场主导力的头部品牌之间也已然陷入贴身肉搏阶段。这一意味着,智能手机行业经过长达十年的爆发式增长后,现如今已逐渐进入下沉饱和阶段,手机越来越难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诚然,尽管有众多不可抗因素限制,导致手机市场再度暴跌,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个真实现状:国产机难组“高端局”。

十年前,国产手机依赖打价格战、机海战术,迅速抢占大量市场份额,也因此击败了原本主导国内手机市场的海外品牌三星。以低价抢占市场,在掌握大部分市场后,再逐步涨价卷向高端市场,但价格一路疯涨后,国产手机却并未因此赢得预期的商业回报。增配升级和堆料的产品理念下,缺乏品牌号召力、自研技术和自主生态,却成为限制了国产手机冲刺高端市场的“绊脚石”。

高配、高端,并不意味着高价,对于涨价和冲刺高端市场太过于乐观和盲目激进,反而导致国产手机陷入“高端上不去、低端看不上”的窘境。人们的消费理念越发理性化,参数、硬件已然很难成为刺激消费者购买新机的催化剂,向往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巨大成就,却本末倒置,只照顾着涨价却疏忽了产品和技术才是赢得市场的先决条件。

高端局,不好玩,缺乏创新和价格虚高,在自身产品以及综合实力与高端、高价并不匹配的前提下,太过激进的追求涨价卷向高端市场,显然并不明智。追根溯源,国产手机追求突破、探索高端市场不难理解,但涨价的先决条件在于是否能够向消费者提供与高端价格相匹配的产品,并且能够赢得市场认可,才是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三星   手机市场   购买力   惨淡   新机   国产手机   消费者   手机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