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里“收获”忙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虽然天气寒冷,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试验田内,麦苗却在寒风吹拂中露出了绿色,放眼望去,一片生机盎然。1月29日,大年初八,科研团队也在这未消的年味中,扛着锄头下地,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对冬小麦种植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

育种平台内植物长势喜人。

农田里勃勃生机,育种平台也迎来了“丰收季”。在3‰盐碱度上培育的燕麦已经成熟,科研人员正在收集种子,进行下一步的选种、育种实验。燕麦的新“邻居”——玉米,是刚“入住”的,经过近30天的成长,即将结出硕果。“可是它还不足70厘米、这么快就结果实?”面对疑问,科研人员解释说,这就是育种平台的魅力所在:受制于气候、温度,人们已经习惯了植物按部就班生长,而省黄三角农高区搭建的加速育种平台,让育种人不再“追着太阳跑”。专属“营养餐”、LED光源、实时温度监测……得益于智能控制系统,在这里每年可育种6至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至4倍,大田育种的5至6倍。“你看到的玉米高度,是我们人为进行控制的结果,长得不高却可以结出果实。”科研人员指着橱窗里正在试验的几种植物说,“这就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我们集成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对比实验获取最优的植物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据植物株高,布局建设了8个适应不同植物、不同品种的育种加速子模块,再配备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组等设备,实现了植物育种的加速迭代。”

春节前后,省黄三角农高区内不仅种业捷报频传,科创建设更是佳音不断。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一消息让每一位农高人都倍感振奋。

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项目部副部长李林波表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新型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立,定位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科技部批复依托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引领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手握希望,未来可期。据了解,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利用3年时间建成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中心,培育耐盐碱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系)80个,推广耐盐碱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构建盐碱地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带动全国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至2个等级以上;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农产品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培育发展盐碱地农业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中心,打造成集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培养、优势产业育成于一体、国际先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李林波表示,新年伊始,工作人员就前往北京、湖南、济南等地学习经验,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筑牢基础。元旦、小年,大家都是在外地度过的,虽然辛苦,但是每一个人对于未来都充满希望。

记者手记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回想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省黄三角农高区视察,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循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农高人实干创新,向着梦想前行。科技部批复依托省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一消息让每一个农高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心中激荡起加速奋进的雄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打造成集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培养、优势产业育成于一体,国际先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记者 张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盐碱   虫情   科技部   苗情   东营   盐碱地   总书记   作物   技术创新   高人   新春   基层   植物   国家   国际   平台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