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复杂的教育环境下,青少年该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孩子学科知识启蒙学习积累和形成初识价值概念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又是现行教育环境下非常重要的环节。

所以小学生家长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成为一类“特殊人群”,面临着特定教育环境下的压力。

近几年,教育改革制度特别是“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校“作业量”减少,线下课外培训班大批倒闭,家庭智慧教育的话题成为热门。

某些大型培训机构甚至从培训孩子转化为培训家长,而终极人才选拔的高考制度暂时还没有改革,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家长面临新教育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压力。

焦虑抑郁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全民口中的热门词汇,基本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面临的日常心理状态。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使命的中国小学生家长无疑成为这一心理时代的典型代表。

不管是从调查数据,还是影视剧演绎中,中国小学生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处于普遍焦虑的状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化社会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人才缺口趋向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发展。

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从“唯分数论”的高考制度到现行的“双减政策”,体制与理念的矛盾,更加剧了家长对孩子未来选择的迷茫。中国是人口大国,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暂时根本无法匹配全民的需求,教育竞争趋于常态。

从教育匮乏走过来,作为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8090后家长,育儿观念以及对孩子的期望都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和调整,加上影子教育的夸大宣传、隐形引导,以上种种因素都会影响小学生家长产生因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抑郁现象。

小学生家长拥有负面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个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甚至长远对家庭的和睦都是不利的。众多研究表明,心理灵活性对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有调节中介的作用。

相关报道数据显示,很多小学生家长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甚至抑郁状态。而小学生家长面对现行的教育环境压力,焦虑抑郁程度现状究竟如何?

是否可以通过提升心理灵活性水平,达到降低教育焦虑抑郁的概率、减少不必要损失的效果,有待研究探讨。这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研究抽取的415位小学生家长中,84.8%来源于公办,正好匹配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状态,公办小学居多,民办占少数,这与经济阶层密切相关。

80%的参与者为妈妈,正是现行家庭教育现状的体现,父母一方多为妈妈负责孩子的教育。以下从不同方面对数据结果做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人口学变量对教育环境压力的分析

检测出10.85%的小学生家长有不同程度的压力状况,此数据低于华婉晴调查研究的在校大学生的压力状况,与日益严重的高紧张、高压力的生活状态匹配不高,比预想程度要低。

由于数据以杭州市为例,带有地域特性,也可能和抽取样本数量、样本随机抽取程度、被试选择以及被试答题环境等等有关系。

民办小学的学生家长压力均值高于公办,虽无统计学意义,实际事实清晰可见。民办小学的门槛比公办高,录取的是所谓优等生,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会提高,无形之中给各方加压。

数据结果显示,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家长压力水平偏高,二年级最低。初入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对学校不了解,不确定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比如学习情况、吃饭以及取消午休等。

对于大部分女孩子到了五年级基本已经发育,男生女生开始慢慢进入青春期,同时面临升学问题。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都会或多或少的增加家长的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爸爸的压力均值略高于妈妈。在男权社会体制中,男性承担社会和经济压力更多,很多男性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

男性既要面对工作中竞争,日常生活的琐碎,还要加上复杂的教育环境,父亲在孩子教育中参与度越来越高,压力层叠增加,不容置否。同时,性别差异也可能是由于样本数据容量差异较大导致。

通过比较,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的家长教育环境压力水平偏大。社会不断需求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相对低学历的人步履维艰,而学历低的父母更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下一代适应社会的水平。

而社会上流传的教育公平论,也向中产阶层家长传输教育或许是改变和提升阶层的仅有途径。

二、小学生家长教育环境压力、焦虑抑郁与心理灵活性的关系分析

压力得分水平与心理灵活性(即经验性回避程度和认知融合程度)、焦虑和抑郁得分成正相关。王萱等提到有研究表明,压力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压力的产生和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价。

对小学生家长教育环境压力、焦虑抑郁和心理灵活性两两做回归分析,教育环境压力和焦虑、抑郁回归系数分别为0.828、0.778,故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环境压力对焦虑抑郁有预测作用,表明面临的压力越大,产生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如李昕等研究综述中提到,Tsai等对台湾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压力对老年人的抑郁症有很大的影响。

Cohen在1983年编制知觉压力量表时做回归分析发现,压力因素对女性抑郁预测作用显著;楼琳娣和陈媛芳等也进一步验证了压力是产生焦虑的基础,即压力对焦虑有预测作用。

经验性回避程度和认知融合程度代表心理僵化程度,故家长压力与其心理灵活性负相关,压力感觉越强烈,经验性回避程度、认知融合程度越高,而心理灵活性水平越低,即家长压力越大,心理僵化情况越严重。

以小学生家长心理灵活性中的经验性回避程度和认知融合程度为自变量,对焦虑抑郁做回归分析,数据表明心理灵活性对焦虑抑郁有预测作用,经验性回避程度和认知融合程度越高,即心理灵活性水平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高。

Bricker等以三十名被试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被试心理灵活性的提升,其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得到缓解;王敬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得出结论,经验性回避行为能部分预测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

王盈采用ACT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团体干预,干预数据表明,提升心理灵活性水平可以缓解焦虑、抑郁、压力等不良情绪,以往研究成果均与本研究中心理灵活性可以预测焦虑抑郁的结论互相证实。

采用三步回归法和Bootstrap法对心理灵活性在小学生家长压力和焦虑抑郁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数据成显著水平,结论成立。

即心理灵活性可作为中介变量,调节职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僵化越严重,心理灵活性水平越差,越难以排解心中压力,焦虑抑郁情绪表现越强烈。

三、缓解小学生家长焦虑抑郁的建议

小学生家长的心理灵活性水平在教育环境压力和焦虑抑郁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下面将从社会、学校、家长三个角度,提供以下降低压力水平,提高心理心理灵活性,缓解小学生家长焦虑抑郁的建议。

社会角度,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影子教育的监管,媒体正向引导,及时纠正不良舆论,营造和谐公平的教育氛围。目前教育制度中,杭州开始推行部门民办小学转公,减少优质生源一边倒的现象,尽量保证教育资源均衡。

双减政策后,小学推出“1+X”班的晚托制度,既解决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提升,同时缓解了家长接送困难的实际问题。

学校角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重视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教育输出评价方式多样化,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学校评价方式及结果展示,影响着家长的竞争观,刺激孩子的攀比心,如多角度多层次评价,而不仅仅是文化科目分数。

运用民众心理展开家校合作,让家长合理协助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式创新性,多形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吸收知识,如科学上多试验多走出教室体验等。

家长角度,也是提高心理灵活性最重要的环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挖掘孩子多角度的潜力,对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兴趣爱好是第一生产力。

调整不适合的竞争观念,竞争是一把双刃剑,接收自己孩子的全部,或优或差;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存在,已己为景,付出有效的行动。家长可有意识地时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孩子一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经验性   环境   灵活性   焦虑   认知   小学生   抑郁   青少年   程度   家长   状态   压力   水平   孩子   心理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