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王飞:时空相形、诗思互证、文质共胜

时空相形、诗思互证、文质共胜

——评《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诗学研究》

文/王飞

二十世纪末,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邀请20多位不同领域的著名学者,共同撰写了《20世纪史》,从战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等方面对二十世纪做了全方位概览。二十世纪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纪,由此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丰富文学。这其中英美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颖玲教授的《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诗学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国内外第一部对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空间诗学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在给予小说艺术时间性观照的同时,创新性地进行了小说艺术的“空间性”解读;立足二十世纪“空间转向”的思想高度,以点带面,整体考察小说空间诗学;空间“话语”与空间“故事”并重,充分展现二十世纪英美小说丰富的空间内涵。该著作视野宏阔、角度新颖、立意深远,为日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范式。

时空相形:时间性艺术的“空间性”解读

该著作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其为国内外学界对二十世纪英美小说进行整体性空间解读的首次尝试。众所周知,小说艺术首先是一种时间性艺术,正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的论断:“小说的基本‘面’是它的‘故事面’。……故事……是为一切被称作‘小说’的这种极为复杂的肌体全都拥有的那个至高无上的要素”。在这方面福斯特并不孤独,实际上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将小说看作时间性艺术的观点一直是西方学界的主流共识。但主流共识往往也会造成对于其他可能性的遮蔽,比如对小说艺术空间性的遮蔽。

邓颖玲教授有勇气突破学界对于小说时间性的关注,突破学界对小说艺术空间性的遮蔽,透过空间诗学视角对二十世纪英美小说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康拉德、吴尔夫、乔伊斯、戈尔丁、洛奇、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海勒、海明威、石黑一雄等二十世纪英美代表性作家作品中各种类型的空间及其艺术功能,为探寻二十世纪英美作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作品的思想主题、美学价值、意识形态等的内在关联性开辟了新途径,为理解和阐释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作者的世界观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开启了小说空间研究的新范式。

同时,作者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辩证看待小说艺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关系。专著开篇就引证恩格斯的观点“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进而用以指导全书的逻辑结构。专著不仅在绪论部分结合文本分析和理论论述细致梳理了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还将对于时空的双重关注贯穿全书始终,从“空间转向”的背景勾画,到借用巴赫金“时空体”解读文学地理空间,再到叙事时间的空间化考察,并未局限于小说空间性的单一探讨,全书成功做到了“时空相形”,做到了辩证探究小说艺术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诗思互证:“空间转向”下的小说诗学阐释

该著作的另一特色则是作者具有高度的理论敏锐性,立足“空间转向”的理论高度,将理论探究与文本细读紧密结合,完美地进行了“诗思互证”。思想界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的空间解读奠定理论基础,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文本剖析又为“空间转向”提供具体的文本支撑,著作的构思行文很好地做到了逻辑自洽。作者在细致梳理二十世纪理论界的“空间转向”、整体考察二十世纪英美小说艺术特征后,令人信服地指出:“‘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学美学理论概念的焦点转移,为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问题框架”。

作者实际上从理论和文本两个角度阐释和论证了“空间转向”。绪论和第一章界定了文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梳理了理论界的“空间转向”,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学理论和文本特征两方面整体探究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转向”,同时还兼及英美、甚至整个西方小说空间化发展的流变历程。作者考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尤其是列斐伏尔、本雅明、詹姆逊、布尔迪厄、哈维等思想家关于空间性和空间经验“同存性”的论述,为小说空间诗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空间转向”的理论视域下,作者将论述重点聚焦于二十世纪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细致分析上,从“故事”和“话语”两个方面论证了小说艺术的“空间转向”。还须特别强调的是该著作中体现出很强的历史意识,在讨论二十世纪小说空间诗学的同时,还兼及西方传统小说中的空间化倾向,如十八世纪斯泰恩的《项狄传》、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十九世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如此,作者为读者清晰地勾勒了一幅英美小说空间化流变的路线图,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化发展置于更大的历史和文化图景之中。

文质共胜:空间“故事”的“话语”建构

“空间”本身是个多义性概念,既可以指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指文学结构和叙事语法意义上的叙述空间。该著作则能够很好地兼顾“空间”的双重含义,立体多维地解读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诗学。经典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首次提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认为与其他叙事元素一样,空间也有“故事”和“话语”之分。查特曼“提出的‘空间维度’将传统小说批评几乎边缘化的一个‘存在物’摆到了理论研究的视野中”,也为文学的空间研究指明了方向。

作者以查特曼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将小说中的空间划分为“小说文本的物态空间”“小说虚构的地理空间”以及“小说叙事的形式化空间”,并将论述聚焦于后面两点。第二章重点考察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中的具体空间意象,包括构成小说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大空间”以及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具体“小空间”,细致考察了小说中的空间由于自身的结构、组织和思想而负载的“意义生发器”功能。第三章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勾勒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结构,深入分析了情节的非线性安排、意义单位的并置、空间意象或叙事片段的组合方式,以及叙事结构背后隐含的作家创作的空间意识与空间化思维方式。

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讲的虽然是人,但“文如其人”,“文质彬彬”一词也可以用来形容文章,“文”和“质”分别约略对应于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该著作同时关注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文”和“质”,并能够辩证看待“文”与“质”一体两面的互动关系,在论证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该著作无论是主题、语言、行文,还是逻辑、结构、论证,都做到了“文质共胜”、文质彬彬,为小说空间的多维研究树立了样本。

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复数的,文本的生产性导致“文本不是意义和平共处的场所,而是一个通道,一个意义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诗学研究》一书精准定位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十字路口”,创造性地运用空间理论解读小说这门时间性艺术的空间性,以二十世纪思想界“空间转向”理论观照二十世纪英美小说的空间诗学,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纵横交错地考察了二十世纪英美小说中的空间意象与结构,透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视角,将“十字路口”坐标的横轴和纵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体现了历史之广度、理论之高度以及挖掘之深度。毫无疑问,该著作必将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有意义的参照范式,进而推动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福斯特   时间性   诗学   范式   学界   话语   著作   文本   时空   理论   结构   艺术   作者   故事   空间   小说   王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