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执法有尺度,效能更上新台阶

3分钟能干什么?从上午10点29分,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收到“噪声扰民”投诉,到附近执法队员赴现场处置结案,全程仅用了3分钟。


1176份“报告”是什么概念?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分局一年将1176份“体检报告”送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企业负责人手中,针对现场执行环保措施有偏差等15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估。


“90后”在执法队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安徽省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从党员中挑选8名“90后”执法尖兵,组成“青年突击队”,对企业开展帮扶,到企业集中授课10余场次,为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药方”。


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朝着有速度、有尺度、有温度的方向迈进,已成为推进高水平保护的有力武器。



精准识别问题线索,监督帮扶交出

亮眼“成绩单”



“无人机发现一处秸秆焚烧火点,请属地部门负责人速到现场扑灭。”新年伊始,江苏靖江利用灵嗅走航、无人机航拍等新兴技术手段,让秸秆焚烧点“无所遁形”。


“环保进网格”是靖江自2020年以来探索出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优势,重拳出击整治城市大气污染。


近年来,生态环境执法不断创新“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工作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远程监督、非现场执法的在线远程监督帮扶工作新体系,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环境问题。


线上,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手段,搭建信息化支撑平台,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识别重污染应急、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高值、自动监控数据异常等问题线索。线下,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鲁皖豫等19省120城市深入开展现场排查,拉条挂账推进整改,各类环境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新年伊始,崇礼迎来了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各大滑雪场已相继“开板”,各地滑雪爱好者前来“打卡”。


“如今的崇礼,不仅有顶级雪道,更有抬头可见的蓝天。好想一个冬天都窝在这里学习单板技巧。”不远万里从南方省份前来的滑雪爱好者许可萌告诉记者。


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秋冬季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夏季的蓝天数也在增多。


为了让居民在夏天享有更洁净的空气,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围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在15省90个城市持续组织开展了夏季监督帮扶工作,经初步测算,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约11万吨。


2022年,夏季监督帮扶累计发现解决各类环境问题2.5万个,其中,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自动监测设施不正常运行或弄虚作假等4类突出问题2700余个,成效显著。


啃下排污口“硬骨头”,碧水保卫战

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夏天,赣江扬子洲成了热门打卡点,摄影爱好者纷纷带上“家伙事儿”,将镜头对准“微笑天使”江豚,只为记录下时隔40余载,江豚再次与滕王阁“同框”的画面。


这一珍贵画面的背后,离不开江西九江积极开展的长江和鄱阳湖水环境治理。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河湖及主要支流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对全市101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进行系统溯源分析,分类推进长江及主要河湖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九江长江段水质长期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鄱阳湖九江湖区成为全湖区水质最优的湖区,长江江豚栖息生境得到极大改善。


因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而幸福感增强的还有无锡市民。在过去一年,无锡在惠山区开展全域排口分类整治试点,探索形成“查测溯治管”五步工作法,效率显著提高。


2022年,无锡市552条综合整治河道水质优Ⅲ类比例由44.7%提升到92.8%。玉带蜿蜒,碧水绕城,如今无锡描绘出了一幅因水而兴、与水共融的幸福和谐画卷。


不仅是在赣江和无锡,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在全国多个省市深入推进长江、黄河和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动“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四项任务落实落地,成效显著。


——长江、渤海和黄河试点地区已全面实施排污口“户籍”管理,完成排污口命名编码和树标立牌。


——督办云贵川三省整改完成赤水河生态环境问题千余个,依法查处违法问题上百个。


——编制三级排查、命名编码等技术标准,指导帮扶各地建设整治示范工程百余个。


针对黄河中下游尚待排查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4省30地市,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及待排查地区地形特点,开创“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地市落实”排查新模式,推动解决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截至目前,长江、渤海排污口监测工作基本完成,溯源任务完成9成以上,推动立行立改解决无数污水直排、乱排问题。2022年,因为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碧水保卫战阶段性成果喜人。


锚定“双碳”目标,大力推进碳排放监督执法



2022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刷爆“碳圈”,在执法人员的不懈调查下,一条“与时俱进”的灰色利益链随之被揭开。


随着执法范围的不断“扩容”,不仅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传统领域,碳排放监督执法也对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从业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公开曝光中碳能投等4家技术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问题案例后,有力震慑了相关灰色利益链。


“纵观国内外碳市场,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通行措施。在MRV机制中,监测和核查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造假。”业内专家表示,碳排放数据造假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造假动机在于经济成本,而检测及核算难度大使得造假存在空间。


但执法人员仍揪出了问题所在。为强化碳排放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江西、山东等地3000余人次受到专题培训,就这样,全国第一批碳排放监督执法骨干深入一线,严肃查处了一批弄虚作假突出问题,有效促进控排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为了给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相关执法部门一方面深化发电行业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工作成果,对发现问题拉条挂账、一盯到底,以督办函形式向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交办控排企业问题;另一方面,制定分级分类整改原则要点,推动发现问题处理处置到位、整改落实到位,成效明显。


在山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推动重点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组织钢铁石化等22家重点行业碳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数据报送。


在天津,加速建立碳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建立“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新模式,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不断推进。


在深圳,盐田区正建设碳排放监测平台,实时计算碳排放指标和碳排放总量,预测碳排放趋势,分析双碳管控前景。


随着队伍专业性不断提高,业务领域越来越广,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未来,生态环境执法将牢牢把握执法尺度,不断提升执法温度,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中环报记者张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赣江   惠州市   江豚   渤海   黄河   无锡   长江   弄虚作假   水质   生态环境   效能   尺度   台阶   现场   发现   报告   数据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