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写作丨养儿育女

我经常在朋友圈发些小文章、随笔,朋友看到了,就打趣道“你挺能写呀”。其实想想没有其他目的,主要是想给孩子做个表率。

现在的00后是自带移动互联网基因的,就像我儿子,现在13岁上初一,对手机、电脑、移动互联网、各种应用简直天然熟络,上手非常快,我这个学了多年计算机专业的人时不常还要求助他解决一些手机上的疑难杂症。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支配了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孩子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给了手机、电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非常少,有也是碎片化的、视频化的电子阅读。孩子们普遍不会也不愿意查词典、查参考书,有了问题就去百度,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他们数理化和英语很在行,各项作业能很快完成,但语文尤其是作文,则是老大难,基本上都是压到最后才磨磨蹭蹭写完,质量可想而知。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没有大量词汇和段落句式储备,怎么可能快速高效地写出好作文呢?

我总和儿子说,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一直伴随我成长,让我充实,也让我受益。

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书籍丰富又方便买到,从杂志、报纸到名著,从自己买、跟同学借到去书店蹭,每拿到一本书就一头扎进去看得如痴如醉。

记忆最深的是上高二的时候,有个同班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本路遥先生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大家争相排队传阅,轮到我时必须周六、周日两天之内看完。于是周六从早上7点开看,一动不动看到晚上12点,周日晚上则看到了1点多,一百多万字的巨著,硬生生地给两天看完了,少年的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和自强不息所震撼,孙少平和孙少安的经历深深刻在了我脑子里。我激动得又把路遥先生所有的作品和文章找来看。大学、研究生期间,我一再细细重读《平凡的世界》,说实话,远没有高二初读时印象深刻、难忘,虽然那次时间很仓促,却非常专注。

所以,我告诉儿子,学习要趁早,读书更要趁早,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记忆力最鼎盛的时期,而且年少时心无旁骛,初次相遇的好奇心、新鲜感、震撼力会让一切都记忆深刻,看到过、学到了就会影响和受益一生。

大学期间我做过很多兼职,收获最大的是帮某知名出版社的主编编撰、校正了几本书,后来都出版了。虽然我做的是幕后工作,没有署名,但收获很大。读研究生时,我保持着写作习惯,有了好想法、新想法就写下来,后来在国内的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在全国性的行业论坛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因为我比其他同学多发表了三篇文章,学分成绩也名列前几名,0硕士毕业时学院把唯一一个某企业赞助的优秀毕业生荣誉奖励给了我。荣誉证书我留下了,6000元奖学金我全部捐给了学院做活动经费。别小瞧6000元,这是当年一个大学生一年的生活费,可以在当时的北三环买一平米房子。

我不断把自己的经历、心得分享给儿子,敦促他阅读,跟手机和五花八门的游戏、视频、应用争夺他的时间和注意力。从前年开始,我和他一起制定了各自的阅读计划,带着他读书,又让他每看完一本书就试着说出或写出读后感,他也逐渐开始适应读书的感觉。

但是,只要有手机在,他还是无法专注看书、学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网络基因”“游戏基因”强大,儿子小学五年级11岁的时候告诉我,他用很短时间打到了某款手游的战神级别,网上竟然有好几个“游友”主动拜他为师。爱好二战历史和武器知识的儿子通过小视频竟然也像一个“二战专家”一样侃侃而谈,儿子经常沉浸在游戏和视频中“如痴如醉”,每次叫他都是“再等一会,马上就结束了”。这种状态实在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去年初,我声色俱厉地和他深谈了一次,气氛可以说是相当紧张,我让他当我们的面把手机里的游戏、视频应用全部删除,并写下保证书,以后再也不玩游戏,在保证书里写明了具体、严厉的赏罚条款,手机必须无条件地随时接受我们的查看和监督。经过这一年多的引导和严格管理,他渐渐与游戏之间形成了防火墙,不再提游戏的事儿了。

阅读看书还算友好,提笔写读后感可就让他比较抵触了。我说刚开始写多少都行,哪怕一句话都行,但一定要写,写多了、习惯了,自然就下笔千言。读书不在量而在质,要专心精读,最好能写出读后感、与人分享,才算完整地了解一本书的全貌、核心观点、中心思想,以及自己的感悟。我经常把看书、看球、看电影、看时事新闻的感悟写下来,发给儿子,让他点评、提建议,也鼓励他多看、多观察、多写。这两年,儿子终于慢慢地从行动和内心都远离了游戏、视频。

疫情这三年,虽然有些匆匆而过、有些蹉跎,但也大大增加了我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沟通机会,也算是一大收获。教育学家说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年龄是10-15岁,女孩一般早熟,会早两年,男孩子晚两年,抓住这个最佳窗口期,可以事半功倍。否则随着年龄增长一旦他们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再想有所改变会非常困难。我一直在努力给儿子做好表率和榜样,尽量多留出时间给他,带着他一起看书阅读、写读后感,其实很多应酬和活动没那么重要,以后总还有机会,但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成长期,以后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古语,大家耳熟能详。国人现在却没有坚守住读书的好习惯,公共场合全是低头族,没有网络就好像丢了魂一样,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在家里也是手不离机,和家人吃饭、聚会也要抽空看几眼手机。一个人的认知和眼界,不是凭空产生、平白无故就蹦到脑子里的,是需要不断学习、慢慢积累的,“一个人可以不上学,但不能停止学习”。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孩子一起多读书、多写作,让他们尽早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作者为IT行业从业者)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养儿育女”,欢迎来信分享为人父母师长的你在孩子成长路上经过的风景和领悟的道理。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周广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人时   孩子   表率   如痴如醉   读后感   基因   周日   儿子   习惯   机会   时间   文章   手机   视频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