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一一中华民族基因性的精神活动

现在,人们常说年味变淡了。其实,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中年人的一种感受。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感觉年味变淡了呢?作家莫言讲了三条理由:一是没了美食的诱惑。这条理由很好理解。以前过年,主要是为了吃,年景不好的时候能在大年三十吃顿饺子也很高兴。现在大多数家庭想吃什么美食,平日里就可以满足,过年大吃大喝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二是没了神秘的气氛。老一代人过年,不仅要拜祖先,还要拜天地拜神灵,言谈举止饮食祭祀有很多神秘的规矩和仪式。现在这些都简便多了,也不再有那么多神秘色彩,有的人甚至连形式都不要,只剩下吃喝玩乐。节日没了神秘感、仪式感,也就变得与平常日子没多大区别。三是没了纯洁的童心。几十年前的儿童少年已成为中年人,不再像小时候一样盼望着吃美食穿新衣、放鞭炮作游戏,而是忙忙碌碌到年底,平添了又长一岁的惆怅和恐慌。莫言说: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自己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每过一次年,对中老年来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

除以上这些之外,还有人谈到,春节过年虽然还保留着走亲串友的习惯,但多了敷衍,少了真情,很多人放下东西就走,多说几句话的时间和耐心都没有。一些地方实行鞭炮烟花禁放令,也让年味大打折扣。

忽然想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让大家投票决定今后是否取消春节过年,那将会投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首先小孩子不同意,因为孩子们需要过年带来的放松、热闹和快乐;中年人尽管过年忙碌而恐慌,但大概也不会同意,因为春节过年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不是说改就可以改的。有人说,过年是中华民族基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出中国文化的全本戏,这种说法放到过去很有道理,现在仍然没有过时。民国政府曾想把阴历过年改为阳历过年,把旧历年改称春节。但在老百姓心目中,阳历年是个舶来品,春节阴历年才是正式的年。现在公元纪年虽然实行了一百多年,过年的年味似乎也淡了不少,但取消春节过年的习俗应该绝不可能。

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过年的雏形,到了汉朝正月初一过年的风俗越来越固定,魏晋时期老百姓流行在除夕开始守岁,唐朝时期拜年出现了拜年帖(也叫飞贴),到了宋朝时期开始时兴吃饺子、放爆竹、贴对联。这些习俗至今大都仍然在民间流行。民间流行这些习俗,不仅是为了制造过年的喜庆气氛,让劳累了一年的精神在岁月更迭之时得到放松,更因为在这些仪式背后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民族文化心理。

重家族、重血缘、重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在春节这个时间跨度较大、仪式感更为突出的节日里,中国人于家人团圆、族人相聚的欢欣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血缘的亲情,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学者称春节过年是中国人的信仰。

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春运”大潮只有中国才有。美国媒体感叹:中国春运的总里程数就好比去了趟土星,如此大规模的交通客流量,换在任何其他国家,都会导致国家的基础设施的瘫痪。每到春节,中国人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赶往故土,为的就是两个字一一团聚。对中国人来说,老家是自己的根,那里有父母有祖宗,有自己的童年,蕴藏着个人最深沉的情感。所以,每到春节,只要时间允许,人们不管在哪里都会不顾舟车劳顿赶回老家过年。

春节是小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整个家族通过拜年、祭祖、娱乐、聚饮等话功加强联系的日子。现代社会,人们天南地北各居一方,平时很少见面,甚至电话微信联系也很少,现在正好利用节日假期聚会在一起。在家的人平时有什么嫌隙,通过拜年等仪式也可迅速得到化解,毕竟大家同属一个祖宗、一支血脉,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时,人们还会借春节走亲访友,加强与旁系亲戚和朋友的联系。正如有的网友写的祝辞,过年了,“问候曾经遇见的人,感谢并肩走过的人,感恩一路扶持的人,祝福身边每一个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与宗族伦理有密切关系。传统节日,近可使亲情得以维系,使家族得以团结,远可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凝聚。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年,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内容会变淡,但也会增添新的元素。只要其内在精神不变,过年的传统就不会消失。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精神   都会   阳历   阴历   血缘   中年人   习俗   中国   中华民族   基因   仪式   时期   中国人   春节   神秘   家族   日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