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决心撰巨著只因这件事触动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三十五岁。

这几天,李时珍就像着了魔似的,吃了晚饭就钻进书房,不停地让徒弟庞宪送不同的草药,房间桌上堆了几十本药书和读书摘录,地上像天女散下的花一样,到处是整棵整棵的药材,也不让夫人打扫房间,每天工作到凌晨。

家人也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只有徒弟庞宪心知肚明。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突然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爹,我想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

李言闻乍一听,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惊得差点掉了下巴。

要知道,这可是一项浩瀚的工程。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收药365种,后来《名医别录》又收了《神农本草经》中没有的400多种药,唐朝的《新修本草》共有844种,到宋朝的《证类本草》已经有1558种。

但最终李时珍还是用事实说服了父亲。

触发他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不久前的一天,李时珍和徒弟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地上山采药,刚跨出家门,迎面跑来一年轻壮汉拦住了去路,焦急万分地说:“我家女人快不行了,先生,您快救救她吧!”

原来壮汉的妻子两天前生了小孩,生产后大便干络,小便不通畅,肚子胀得难受。昨天傍晚,有一位走方郎中路过他家,从药壶中倒出一些白色的药末给他,让他分两次用温水冲化了服下。这药看上去像盐那样,郎中说是芒硝。服下去以后,大小便很快就会通畅的。

可郎中走后,妻子喝下药后,大小便不仅不通畅,反而肚子胀得更厉害。到半夜,直说心慌口干,全身像火焚一样难受,一个劲地叫着要喝凉水。天快亮时,难受得不断在床上翻滚。

李时珍不敢耽搁,带着庞宪赶忙进入屋里。

只见低矮破旧的房中,昏暗的光线下,躺在床上的妇女边呻吟边用双手捶着自己的胸口,两腿不停地乱蹬。

走近一瞧,发现她的面部和口唇青紫,呼吸急促。

听了汉子的叙述,看了病人的症状,把过脉后,李时珍基本心中有数,他让汉子把剩下的药拿来。

拿着这药,李时珍走到屋门口亮处仔细地看过,然后把药倒在地上,让壮汉取火来点着,只见一缕青烟冒起,这药竟燃了起来。

“唉!这哪里是芒硝呀,是硝石!”李时珍说着回到屋里,从药箱内取出一丸三钱重的蜜丸放在碗里用温水化开,让这妇女服了。又秤一两生甘草,叫这汉子放在药锅内加水煮。

李时珍却在这屋内守着,待那妇女喝下甘草汤后,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看那妇女慢慢地安静了下来,面部和口唇的青紫色退了下去,才放下心来准备要走。

这时壮汉要付诊费和药费,李时珍说:“看你家并不富裕,你妻子刚生了孩子,这钱你留下替她买些吃的吧。”

说完就走了。这壮汉千恩万谢,一直用目光把李时珍送远了才进至屋里。

李时珍一路无语,脸色阴沉。

回到家,庞宪就问了,“这郎中怎么会把药搞错的呢?”

李时珍对他说:“这两种药从外形上很难区别,而且书本里写得也不清楚,自然容易搞错。”

庞宪又问:“这两种药有什么不一样呢?”

李时珍回答说“芒硝又叫皮硝,因为它可以用来加工皮草;硝石又叫火硝,它可以用来制造火药。这两种药从外形上很难区别,味道都是苦的,但芒硝遇火不会燃烧,硝石遇火很容易燃烧,而且火焰是蓝色的。刚才用火一试,你不是见到了吗?所以可以断定这是硝石。”

“芒硝性寒,硝石性热,这两种药的药性完全不同,一弄错不是要病人的性命吗?这女子如果再晚一点儿,恐怕就不好救了。”李时珍耐心地解释道。

他接着又说:“生甘草可以解毒,甘草梢可以通利小便,所以刚才就用了甘草,这是一举两得。这蜜丸可以润肠通便。”

庞宪听了很佩服师傅学识的广博,用药的精妙。

李时珍说完后,让庞宪随他到书房,李时珍拿过一本《证类本草》,翻到第三卷消石的一条(古汉语‘消’通‘硝’),指着其中“一名芒消”这几个字给庞宪看:“这是从《名医别录》中引的,说消石又叫芒硝,不是搞乱了吗?”

吃晚饭时,李时珍把这事告诉了父亲李言闻,李言闻叹了口气:“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呀!”说完自顾自地吃饭了。

而李时珍一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后,头脑里激起了阵阵思潮,他一手端着饭,一手拿着筷子老是发呆。

李言闻看到他这样子,用两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桌子:“你还在想那件事哪?快吃饭吧!”李时珍这才回过神来,低头扒了几口饭。

吃完晚饭,李时珍便来到书房,拿起《证类本草》细细地阅读。其实这本书已经读了多遍了,但今天他读得特别仔细,并做了不少笔记。他居然一口气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读完后,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合上书本,这时,传来了头遍公鸡的啼叫声。

打这天起,李时珍一吃完晚饭就往书房跑,弄得一家人都莫名其妙。

终于有一天他跟父亲说出了想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的想法。

李言闻并不赞成他的想法。

李时珍并不言语,只是将父亲拉进了书房,从地上捡起几根药草,对李言闻说:“这是卷丹,可书上却把它写成百合。”

“这是兰花,书上却写成兰草。”

“这是南星,又称虎掌,原来是一物,这书上偏偏把它当做两药。”

说着弯下腰去从书桌旁拿起两支药草,一手举着一支说:“这是葳蕤,而这是女萎,这分明是两种不同的药草,这书上又把它们当做一物。”

接着他让李言闻在书桌前坐下,把那些笔记、摘录摊放至李言闻面前,指着说:“这是我从书本上抄下的,这里写着紫葳这药,《名医别录》称为‘陵苕’,又称作‘茇华’。而《本草经集注》说是‘瞿麦根’。《新修本草》却说是‘凌霄’,又称‘女葳’。还有这里称‘瞿陵’、‘武威’、‘鬼目’、‘陵时’……”

“爹,你搞得清楚吗?”

李言闻听儿子这么一说,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李时珍又抽出一些小纸片,递到父亲面前:“这些都是有效的单方,可是书本上都没有。”

李言闻接过看了几张,上面写着:“玄胡止胃痛”、“川芎治头痛”、“生半夏末搐鼻治喉痹”等等。

其中有一张写的是“三七治诸血”。

李言闻问:“三七是什么药?”

“三七?对!”李时珍边说,边跑到窗台前拿起一枝茎上长着七片叶子、茎下带着块根的药草,举到李言闻面前:“这就是三七,是夷陵州的老樵夫教我挖的。我亲眼看见这老樵夫砍柴时划破了手,用这块根研成的细末一抹上血就止住了。”

“回来后我还查过这些书,哪本书上也没有这种药。这么好的药没写进书里去,爹!你说该不该重写?”

这时李言闻的心已经被打动了,他对李时珍说:“写吧!写吧!孩子……好好地写。”

“不过这药物实在太多,写的时候纲目可要清楚呀!”

“对!一定要纲目清楚。这书名就叫《本草纲目》怎么样?”

“好!这是个好书名,就叫《本草纲目》!”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李时珍做了些准备,便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

明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脱稿了。

这部书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开始动笔到完稿,前后花了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李时珍翻阅了各种书籍800多种,作了三次全面的修改,访问过药农、樵夫、和尚、走方郎中、渔夫,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是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这时李时珍已经是六十一岁的高龄了。

《本草纲目》共收药物1892种,比《证类本草》多了300多种。收方1100多首,其中有许多方子都是他亲自用过的经验药方,还有插图1100多幅。全书190多万字。它从其庞大的规模、精细的分类方法,缜密的编排体系、丰富的内容为我国医学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这就是一个医学大家的格局和情怀。#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李时珍   本草纲目   本草   硝石   芒硝   药草   壮汉   巨著   郎中   书房   决心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