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是不是只能「讲理」?聊聊家庭中「情」与「理」的奇怪之处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家庭中,「理」与「情」常常是一种「此长彼消」的关系:在讲「理」的同时会伤害「情」。

这与我们在社会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是不同的。

乍一看,这很奇怪,但仔细想想,又是合理的。

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讲得更多的其实是「情」,而有的子女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直在对父母讲「理」。

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家里、家外,「情」与「理」的轻重,是相反的。

在家外,推崇的是:要懂「理」讲「理」,可以的话兼顾讲「情」。

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家里,实际上奉行的却是:重在「情」,有时兼顾「理」。

当然最佳的是情理都能兼顾,但这常常只是理想,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做不到!」。

这时,做儿女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固执于讲「理」,针尖对麦芒,即使通过据理力争,争取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却同时伤了父母的心,减低了「情」分。

发展到极致,就是动用「情、理、法」中最后的法律「武器」,来争取这个「理」,于是「情」被伤得透透的了。

「父母之爱」就像一口大水缸,当孩子刚出生时,水满满当当,而一次次的伤害,就像不断在缸上凿洞,随之漏水。

小伤心,凿小洞,大伤心,凿大洞……水越漏越多……

有的儿女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用「貌似闹脾气、实为撒娇」的方式来发泄,实际上是凿了更多的洞。

大洞小洞若哪天连成了片,大水缸哗啦啦破裂,这心里的水可就全流干了,这对父母来说就是最伤心的「绝望」。

父母与儿女,几十年的相处,造成感情冷热的,不只是一时一事,「父母之爱」加上「儿女之爱」,双温不断叠升,就是良性循环。

反之,不断伤害,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相信没有人愿意这样,谁都希望「父母之爱」这口「父母之缸」中的水越多越好。

因为这大水缸里蓄积的水越多,父母的爱越多,也就意味着对儿女的包容度越大。人谁无过,谁都需要宽容、体谅,而由「父母之爱」带来的包容,是离每个人最近的。

父母这一辈人,有这辈人的成长环境,有他们的无奈,也有他们的敏感和脆弱。

虽然在价值观上,他们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想要有人「宠」、有人「惯」、有人「溺爱」的心,无论是父母、小孩,都一样存在,只是父母们羞于开口说。

你若稍稍「宠」父母一些,让他们不用那么对你讲理,他们的心就会融化像小孩一样开心。

他们开心,你也会开心,分属于不同身体的心,却是很奇妙地相连着的。

如果是不得不讲的「理」,等他们开心了再讲,若真有理,父母也能听进去,这就比针尖对麦芒地刺痛内心,要好得多。

若只论「理」,他们不一定辩论得过你,反而激起各种不良情绪。

但若论「护犊」之「情」,他们一定不少于你,而你就是那个被护的「犊」。

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小事,不去讲「理」也罢。

父母儿女和睦相处,不就是有时我让让你,你让让我,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在不计较中,和谐地过去了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孔子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孔子更多地是在谈人世间的「情理」,在更好地对待「情」与「理」中,慢慢转化自己的「心智系统」,获得洞明世事、无往不利的能力。

「情、理、法」中,为什么「情」被排在第一位,而「法」被排在最后一位?

是因为「情」的最高层就是「仁」,是可以引领「道德」上升,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提高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的。

而「法」是「道德」的底线,只是兜底的,属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恶劣行为」范畴。

那么在这一高一低的「情」与「法」中间,这个「理」,怎么处理好呢?

什么时候偏重讲「情」?

什么时候偏重讲「理」?

什么时候只能用「法」?

在不同的范围内,这三者的作用有什么差别?

这是需要我们中国人共同探讨的课题,也是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值得重点思考的内容。

你是怎么和父母相处的呢?「情」与「理」你偏重哪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小洞   大洞   孔子   父母   针尖对麦芒   情理   心智   儿女   奇怪   伤心   家庭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