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专访·孙小荣:2023年旅行生活趋势

【编者按】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新周刊》,2023年第2期的主题为“回到日常”。当生活重启,各个领域会实现怎样的复苏,《新周刊》进行了全景式、专题化的趋势展望,并发布“2023年生活趋势报告”。其中“旅行生活”专题记者对孙小荣进行专访,此文为专访稿,转自《新周刊》。

“大家会追求阔别已久的‘诗和远方’,一定要去远一点、地域差异强烈一点的地方,待的时间要长一点。”
——摘要
据携程发布的《2023元旦假期旅行趋势报告》,截至2022年12月23日,平台元旦跨省游预订占比已近六成,同比2022年元旦增长34%。
另据飞猪数据,2023年元旦旅游预订于2022年12月倒数第二周迎来高峰,“元旦”“跨年”相关产品搜索量环比增长超6倍,元旦出行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3倍,海南、云南、广东等气候温暖的目的地的商品预订量呈翻倍增长。
综合各大平台数据、结合十余年的从业经验,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小荣分析,2022年年底相关政策调整后,2023年旅游业将率先迎来复苏的板块为探亲游,而非纯粹的观光游。
旅游是超前消费,对占人口大比例的中产阶层和中下层消费群体来说,受积蓄、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闲暇时间等影响,加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乃至恐慌,他们不会在政策调整后马上重启旅游。
孙小荣解释道,“换言之,旅游并非大多数人的刚需,但过去三年,尤其是2022年,许多人无法与家人团聚,因此我认为机票预订数据的表现,主要靠探亲游的双向拉动;其次,春节越冬游也有一定的占比。”
他表示,如果疫情顺利过渡,且不出现大的负面影响,未来一年将出现补偿式长线旅游,这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表现也许更为明显。

“我自己是搞旅游的,每年都会去很多地方,放假的时候可能反而想待在家里,但如果一年里不带孩子旅游,我会觉得对不起他们,因为旅游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蒙,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

2022 年4月18日,重庆。市民正在观赏街头一处由行李箱堆积造型的艺术装置。(图/ 陈超/ 中新社)

长线游关键词:西北、出境、制约
过去一年,许多国人的出行边界被局限在所在地、城市周边等小圈子中。
孙小荣预测,2023年长线旅游将异常火热,“大家会追求阔别已久的‘诗和远方’,一定要去远一点、地域差异强烈一点的地方,待的时间要长一点”
孙小荣认为,西南、西北、东北等幅员辽阔、跟内陆差异大的地域,将迎来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新兴区域旅游目的地西北。
这也意味着,许多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的目的地,将面临市场对其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件的严峻考验。
2022年是新疆旅游收获颇丰的一年。数据显示,6月,新疆接待游客2392万人次,环比增长66.39%;实现旅游收入174.12亿元,环比增长89.69%。
仅7月1日至21日,累计接待游客约25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收入约191亿元,同比增长16.67%。
据孙小荣观察,带火新疆旅游的主要为高收入、高消费的高端客群,“他们已经把海南、云南、贵州、西藏玩腻了,都跑到海外去了,那出不去的时候就要在国内找新的目的地。这叫‘出口转内销’”。
整体而言,国内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不如成熟的海外旅行地或发达国家,所以高端客群的逻辑是:既然服务和设施无法满足我的度假需求,那我就去追求自然,追求大空间、大尺度、大景观、大场景。
于是,中国面积最大、边界线最长的省份(自治区)新疆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孙小荣指出,这一“出口转内销”的现象造成了新兴目的地客流量增长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的局面,暴露出其软硬件上的短板。
一个附带的危机也随之产生:生态及环境过载,甚至遭到破坏。
孙小荣在新疆独库公路上观察到,大多数游客实则很注意环境保护,但在特殊条件的限制下,独库公路各垃圾站的垃圾桶时常不够用。
有些站点风大,而车辆川流不息,不能一直用重物压住盖子,因此将满的垃圾桶里的物体很容易飘得到处都是。
“当然也有一些人素质不怎么样,比如有些人可能为了玩车,到草原上去撒野,就会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者在一些可能发生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露营,存在安全风险。”
不过,孙小荣表示,长线游的高峰仍需等待:“尽管大部分人都有旅游的意愿,但我认为在‘五一’之前还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长线旅游高峰,还会以就近的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为主。”
制约一:各行各业的当务之急是复工复产,幼儿园、中小学也将恢复正常教学,所以春节疫情高峰过后,大多数人不会“有闲”旅游。
制约二:过去三年许多人的“有钱”程度不足以支撑频繁的旅游,找工作则是失业人群在生产、生活恢复后的第一要务。
再者,人们需要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月——来完成心理层面的过渡。
“现在(2022年年底至2023年年初)虽然放开了,大家可能都感染过转阴了,但是大量负面信息造成的心理伤害不会一下子消失。”孙小荣说。
因此他预测,2023年有钱、有闲、没有家庭负担的年轻客群,“银发族”,自由职业者等会率先出游,他们是旅游业复苏的先行者与试探者。

2022 年10 月2 日,杭州。游客在西湖游玩。(图/ 视觉中国)

新业态关键词:自然、场景、定制
长远看,自然、健康的旅游方式将越来越受到欢迎。
“大家看到了什么是健康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过去囤积式消费的人可能会把这部分钱用在旅游上,因为旅游是没法囤积的。很多人已经建立起及时行乐的观念,会把钱放在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去消费一次性的东西,避免重复消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人已经厌倦了城市、室内及人群密集的地方。
孙小荣分析,大家在旅游时将首选亲近自然的目的地和游玩、居住形式,因此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是热点,自驾游与露营、房车等新业态也将持续增长。
2022年夏天,孙小荣在新疆昭苏政务接待中心的停车场看到许多房车,与一些车主交谈后,他了解到这些游客有些来自疆内,有些来自疆外,其中一家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围绕着房车。
孙小荣说:“这是一种旅游的‘返祖现象’,也可以叫做‘游牧式旅行’,大家在追求一种新的迁徙模式,有可能一路上很辛苦,但是他们乐在其中,因为一直在自然当中。”
另一个将在2023年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业态是场景化的景区与住宿(酒店或民宿)。
孙小荣发现,近年来发展较好的景区基本上都很注重场景的打造,摒弃了过去硬造大景观而不考虑体验业态的做法。
“就是通过新的创意,比如搞一个艺术化的轻装置,游客能拍照打卡,而这个装置与自然交融到一起,类似大地艺术的形态,或者设置一些有体验感、参与性的互动式游玩项目。”
景区内的萌宠园、怀旧风街区、艺术乡村场景等,都是孙小荣非常欣赏的,“它还能满足游客的突发奇想,或者某个时髦的需求,而且投入不大、很灵活,也不会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热度过去可以拆掉,可以非常灵活地做出场景重构和调整”。
展望未来,孙小荣认为旅游的产品端、供给端的创新将集中在消费场景的创新、体验场景的创新,以及新业态、新产品的创新上,游客们不再以欣赏宏大、厚重的景观为唯一目的,人造的、僵硬的景观将很快被市场淘汰。
此外,露营、围炉煮茶等小场景体验类的轻型业态已经或正在崛起,符合“新、奇、特”法则的新业态和新场景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以宁夏的黄河·宿集和星星酒店为例,在亲身体验后,孙小荣觉得旅游住宿的未来离不开新产品与新消费场景的拉动。
这两个住宿业态玩的都是逆向思维,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强烈的反差造就了它们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所以大家争相去体验,或至少进去拍个照片。”
真正意义上的定制游也将逐渐成熟并流行起来。孙小荣表示,虽然定制游不局限于国内游或出境游,但是我们的定制游市场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当前从业者仍在以传统的旅行社的思维做定制游。
“我感觉未来的导游和讲解可能会被旅拍替代,定制游也不再适用过去的组织形式,而要用个性化的、对当地的发现和理解去服务游客。”
孙小荣强调,定制游不是导游或讲解,而是伴游:“伴游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可能在那个时间段里,他是你的知己,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还是人文地理发现的导师。伴游要找到跟游客的共鸣点,这一点是很难达到的。”
传统游关键词:挑战、转型、融合
传统的景区模式也面临被取代的危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追求以景点为核心的消费和体验,而是追求以独特的场景为中心的体验,以及能营造大中国的空间感的目的地。
近两年,受旅游市场不景气的影响,许多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进程被迫中断。
“彻底转型需要很长时间,有些干脆不转了,我认为未来国有景区通过机制改革和门票改革,将会更加凸显惠民性和公益性。”孙小荣说。
不过,对很多景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遇。
在实操层面,“三权分置”是一个外在表现,传统景区转型的关键是完成静态景观向动态业态的转变,“这样才能把游客留下来,才能营造二次消费和其他新的盈利点”。
有幸完成转型的景区,将迎来下一个挑战:实现内部流动。
孙小荣表示,中国传统旅游的供给模式是以景区、景点开发运营为中心,旅行社、酒店、旅游线路等为配套的服务供给,景区、景点作为一个封闭、孤立的存在形态,与城乡空间割裂。
新时期的旅游消费者追求“一切皆场景,一切皆可游”,使旅游的空间、业态、产品、服务等出现泛化。
“以景点为中心的旅游布局和供给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泛旅游化的空间需求,所以必须以城乡互融的‘全域视角’来重新构筑‘主客共享’的旅游化生活空间。
总的来说,旅游业是一个恢复能力较强的产业,但是,在旅游业越发泛化的趋势下,单一门类或产品的数据已经无法用来估量整个行业的发展,反过来说,能够影响旅游业的因素越来越多。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达到60.1亿人次,约合人均旅游4.3次。
孙小荣认为,该数据可以用“二八定律”做不同角度的解读。
“中高端人口反复出游、出差,也被算在这组数据之内,他们约占总人口的20%,对国民总收入的贡献约为80%。这个比例基本也可以预估今年的客流量,因为对这20%的人来说,只要一放开,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旅游不是什么问题。”
但任何对未来的预估都必须看到“硬币的两面”。孙小荣觉得,至少在未来一年,人们仍会选择避开人群,仍会对国际局势持担忧态度、对经济形势持观望态度。
“人们担心会不会发生战争、经济会不会断崖式下跌、新冠病毒会不会再变异或出现其他新病毒。我们今天是基于目前政策面向好、较为理想的情况在探讨,但不确定性还是最大的问题。”
— END—

采访撰稿:洞照
采访时间:2022年12月24日
原标题:旅游市场会很快恢复,新业态旅行将受到欢迎
图文出处:《新周刊》


孙小荣工作室
新书推荐

《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山东实践》
出品方:孙小荣工作室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第1版

购买平台:当当、京东 等有售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新疆   景区   旅游业   中国旅游   专访   目的地   元旦   场景   游客   趋势   旅行   新周刊   数据   旅游   孙小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