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政策是谁提出来的?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我国的人口数量,简单的数字激起了民众万千的反应,更令不少专家忧心忡忡,大家的议论一波接一波,因为这是我国61年来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背后的问题确实不小。

我国现在人口的现状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现有人口141175万人,这一年出生的人口大约为956万人,死亡的人口达到了1041万。

这几个简单的数据传递出一些信息,我国的人口基数依然不小,仍然保持在14亿以上。记得以前每当人口普查之后,各媒体就开始出现一股焦虑的情绪,当人口基数逼近13亿的时候,各路人马开始焦虑起来,担心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可这一次公布了人口基数之后,大家对这个数据不怎么关注了,反而隐隐有些担忧,因为后面的两个数据比较反常,去年出生的人口与死亡的人口不对等,相比之下减少了85万。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让专家们担忧的焦点在哪,就是说我们的人口增长已经到达了一个峰值,逐渐走下坡路,人口不再出现正增长,而是负增长,死亡的人数比出生的人数多,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有专家说,人口出现负增长,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

1、低生育率,育龄妇女人数减少,晚婚晚育,导致了新生儿减少。

2、城市化的发展让大家变得忙碌起来,没有时间生育教育孩子。

3、思想观念的改变,让年轻一代不再秉承传宗接代的思想,不再认为多子多福,更注重个人的生活享受,因此,不愿多生育。

4、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一些人不用为养老担忧。生儿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逐渐被社保养老所代替,生孩子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5、养育孩子的成本增加,让一些人生不起、养不起。

专家提出,人口出现负增长不是一件好事,应该尽早规划,积极应对,制定一些应对的措施,转“危”为“机”。

为什么我国的人口增长会出现负增长?

这个现象还跟当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提出离不开关系。作为一种独特的计划生育政策,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生活。

那么,我国的人口增长什么时候出现拐点?为什么之前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现在反而鼓励生育了呢?

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的现状

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在1949年,我国的人口大约有5.4亿人,那时候国家初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寿命不长,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1950年起到1990年,40年间,我国的人口翻倍增长,达到了11.4亿人。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是从1964年开始,当时历经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之后,国家在计划生育方面没有出台什么措施,也就说,任民众自由生育。

再加上当时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国,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因此,有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的说法,于是民众觉得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力量,大家在生育方面没有任何节制。

我的姥姥辈就属于这一代人,他们从结婚开始,几乎每隔一年两年就生一个孩子,从20几岁一直生到30多岁40岁,一户人家有五六个孩子,是很正常的。

据说当年姥姥生了十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夭折了,只留下了七个,这些孩子大部分出生在60到70年代,妈妈在家里排行第四,她说大姐出嫁的时候,姥姥肚子里还怀着小妹。

所以,在我们家族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小姨跟大表姐是同龄人,当年姥姥生了小姨之后,因为没有奶水,小姨还是吃大姐的奶水长大的。

我的父母辈基本都是60后,家中都有众多兄弟姐妹,家族很庞大。

但是,多子真的多福吗?在我看来,似乎不是如此,姥姥为了养活这七个孩子,一生都在劳作,到去世前还劳作不辍,一辈子非常辛苦,生活过得很节俭,有些孩子因为物质条件跟不上,直接夭折了,由于经济不好,孩子们都没有上学,目不识丁的现象很普遍。

到1980年前后,我国的人口接近十亿,专家们开始看到人口数量过多,出现的负面影响。

当时有一位人口专家说,“不负责任的鼓励,多生不仅会使中国要面对诸多发展中的困境,更会使全人类不得不面对未来人口过多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会给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面积是固定的,各种自然资源也是固定的,人口过多,消耗资源就多,必定会造成资源的紧缺。

人一多,人均的收入和占有的资源就变少,住房紧张,道路交通拥挤,失业率高,教育、医疗也容易出现挤兑。

正是基于以上的观点,还有对未来经济发展和资源紧缺的担忧,有专家就提出了独生子女政策。所谓的独生子女,就是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政策是由谁提出来?

独生子女政策是在1982年写进宪法,这一政策的由来,跟某些人口专家的提议有关,背后也有一段曲折的历程。

1、马寅初先生

最先提出独生子女政策的是我国的人口专家马寅初,他在1957年七月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独生子女这个概念,1960年,他把这一政策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那时候,由于国家刚刚建立,物质短缺,买东西要实行分配,吃饭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经济发展不起来,人口过多,就业也就成了问题,有些干部必须下放劳动,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

当时我国的人口专家,经济学家马寅初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对中国人口的发展有一定的见识和理解,当时,他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1960年发表《新人口论》,主要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从如何加速社会的资金积累,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力,以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方面提出了控制人口非常必要的观点。

他认为,人口多,消费大,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的积累就少了,所以社会要积累资金就必须控制人口,降低消费。

其次,如果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搞现代化生产,如果人口过多,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就必须发展农业,多种植粮食,于是就腾不出地来搞经济作物,这样势必会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最后,他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和粮食紧缺的问题,指出了非控制人口不可的观点。

不过,这个观点提出来后,在当时社会并没有被采纳,很快,他因为发表了这篇文章而被迫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

2、田雪原先生

田雪原先生被外界称为计划生育之父,他是我国的经济学专家,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从70年代开始就发表了多部人口专著,比如有《新时期人口论》,《中国老年人口》等。同时还写出了多篇文章,讲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他是最初计划生育的决策参与者之一,当时他对马寅初先生提出的人口论持赞同的意见,并亲自给马寅初先生翻案,他说,当时提出这个政策是针对实际问题而来,由于三中全会之后,大家逐渐解放思想,讲究实事求是,所以,对过去的一些理论重新进行研究。

讲到当年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他说:我问心无愧,政策是中央定的。

独生子女政策的制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开了多次人口座谈会才确定的。

1980年的3月到5月,在中央中共办公厅连续召开了五次人口座谈会,在第一第二次座谈会上,就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说法,并且讨论到这个政策如果实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样去应对。

到了第四次会议的时候,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了定论,到了可以写总结的阶段,那时,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组的组长就把写总结报告的任务交给了田雪原先生。

之后还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会议,当时国w院和中央的领导有20多人参加,大家一起讨论报告稿,并且进行修改,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也先后提出了要求一对夫妇最好只生一个孩子的说法。

多年以后,田雪原先生回忆起当年的决定,他说,提倡生一个孩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把人口的数量降下来一点,取得平衡了,才能解决矛盾,如果有其他的方法,一定不会选择这个。

在政策提出的时候,有关专家也考虑到这个政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的短缺,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失衡等问题,因此,当年还讨论到政策实施的时间。

如果实施的时间太短了,效果不明显,太长了,比如说50年,80年,那么到时可能会出现“无婴年”,最后,他们确定最佳的时间是25年,最多不超过30年。也就是说,只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

如果按照当初预定的时间,从1982年开始实施,大概2007年前后就可以废除这一政策,可惜当年参加座谈会的只有63人,这些人陆续不在了,有的人从位置上退了下来,之后到了25年,30年还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这时候,田雪原先生才写了一篇文章呼吁放开二孩。其实,当年制定这个政策也已经考虑到老龄化的问题,只不过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而已。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独生子女政策提出来的背景以及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历程十分艰辛,深受独生子女政策之苦的人一直在埋怨提出这个政策的专家,其实只能说这是时代的需要,不能怪罪任何人,这是国家的政策,总体的方向还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所有人谋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独生子女   国家统计局   人口论   政策   姥姥   计划生育   中国   当年   人口   我国   孩子   时间   专家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