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沈仲章滞港拍摄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中所有的照片都是沈仲章的作品。沈爷爷为这批图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图|沈仲章

我称沈仲章先生“沈伯伯”。沈伯伯的女儿沈亚明是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78级同班同一寝室的同学,四年同窗,去过武康大楼的沈家数不清有多少次,当然对沈伯伯的音容也熟悉得很。亚明从未提起过父亲的英雄事迹。直至近年沈伯伯救护居延汉简的事屡屡见诸媒体,我才缠住亚明将沈伯伯的生平详细道来,才知道原来国宝抵港后还有一段更加艰忍、令人泪目的沈伯伯拍摄汉简的故事。

话接《新民晚报·夜光杯》2022年7月3日《沈仲章和冒险相助救国宝的老百姓》(沈亚明文)结尾。居延汉简的箱子拉进港大打开,清点箱内物品安全无恙后,沈伯伯本想立即赶回江南去,寻找逃难途中病倒的老父亲。

可是,傅斯年连发两个电报,叫沈伯伯不要离港,因为必须有人留下来拍摄居延汉简,出版图册,完成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对外方的承诺。为何这事非要沈仲章来做呢?

摄简任务必须由懂简的人负责。沈仲章在北平已负责过摄简。彼时在香港,唯有他能根据简牍尺寸、类型、质料、朽烂状态、字迹可辨度等,选择被摄物件,比较排列组合,搭配光圈速度,用否红外线,加否滤色镜,考虑打光角度与亮度、补光、反光、衬光等,并检查出品效果,做出需否重拍、如何调整技术、哪些可送往内地等一系列决定。

为万余枚珍贵且已酥烂的汉简拍照,实在是件常人难以想象的费时、费脑、异常烦琐之事。由于救简运简周折多多,到港后先得把万余枚简牍清点、排比一遍,重新按出土坑位图编号。

拍摄分为两次,第一次拍摄原简时,为节省底片(也便于带至内地),需把很多简牍放在一起拍摄。排放是根据原简状况及字迹可见度归类,以便调节光亮、选择滤色镜,决定用否红外线,计算每张底片最佳容量等,所以不按简号排列, 拍摄时必须在每条简牍边放上打字的编号。

拍完原简,编辑图册时,还得把第一次拍摄的简影一条一条剪开,根据简号重新排列,再剪贴摄片,又需几轮排比,核对编号。再做第二次拍摄。然后还有编排待出版的图册,“凡数万事”,叶恭绰说。

沈亚明文中提到,沈伯伯挪用姐姐给他救护家翁的钱,赶到香港保护简牍。没多久,那笔钱用完了,而上层许诺的薪水迟迟不到。亚明没细说,沈伯伯忍饥工作,曾经饿到昏倒,被送急诊住院。更痛心的是,简牍还没拍完,噩耗传来,沈爷爷生命已终。

后来,沈仲章完成摄简,返回江南,踏遍乡间寻找,但因那一带经扫荡,沈爷爷尸骨不知所终。

沈伯伯拍摄照片的正本留在香港,自己编制图册。副本带到内地,让劳榦先生考释。

1957年,劳榦先生出版了令中外学界瞩目的《居延汉简·图版之部》。1940年夏秋到1965年秋冬间,万余枚居延汉简被锁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见不到汉简原件,怎么能出版照片集呢?该书序写道:“这次所印的图版,还是民国二十九年时,在香港照出的照片……有照了再照的,因此页码不相衔接,当时做释文,仍用不相衔接的页码。现在是印图版,把不相衔接的页码重新改定,不过为对照起见,仍然附一个对照表”。

那么,照片是谁拍的呢?《图版序》后是劳榦先生旧文《居延汉简考释序目》,里面有痕迹:“由沈仲章先生经手拍摄”。也就是说,书内全部图版就是沈伯伯拍摄的汉简照片。

可以说,没有沈伯伯在港废寝忘食地将木简编号、排列、拍照、制图,就没有《居延汉简·图版之部》这部书。书里每一页图版,都浸透着沈仲章的心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劳榦先生留了痕迹,但该书封面或扉页上却未将沈仲章的名字列入。至今鲜有人知,《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中所有的照片都是沈仲章的作品。更鲜有人知,沈爷爷为这批图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有时会想,沈伯伯滞港拍摄汉简这事代价很大、无名又无利,做得值得吗?之后立刻又会感到自己是小人之心。范仲淹在《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中有云:“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我们也不须问白发,只看看沈伯伯,就知道什么是不把浮名牵系了。(李小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滤色镜   简牍   浮名   排比   图册   江南   底片   伯伯   编者   图版   页码   排列   爷爷   代价   编号   读者   照片   作者   沈仲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