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信心与扩内需合力 推动新一轮经济上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需要遵循的思路和重点任务,其中“提振信心”和“扩大内需”是两大关键词。这两大关键词构成我们理解2023年经济政策的题眼。

关键词一是“提振信心”。现代经济是预期经济,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都有赖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强,则经济活跃;预期弱,则经济低迷。受疫情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预期转弱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当前形势发展为2023年经济总体回升创造了积极条件,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提振微观主体的预期。

正因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目的就是要稳定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预期,尤其是稳定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市场主体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公平公正营商环境的预期。

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目的也是要提振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恢复势头的信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总量上保持支出强度,在结构上优化工具选项,同时加大“财政下沉”的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价格上继续引导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债务负担,在数量上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同时,加强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做好一致性评估,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关键词二是“扩大内需”。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强劲,占全球市场的份额逆势上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预期202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减弱,与此同时,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强劲,因此亟须提前做好需求侧“三驾马车”之间的动力切换。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一方面,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为扩大就业和居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将出台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领域消费的供需结构优化和扩量提质。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互补并进。“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在经过前期论证推进之后,将在2023年进入加速实施阶段。这些重大工程是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基础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会撬动更大量的民间投资,共同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积聚新动能。

与此同时,支撑2023年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逐渐增多:

首先,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为微观经济活力和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创造积极条件。同时,受疫情影响的一部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活动,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和预期恢复稳定,也可能重新得到释放。

其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国家正在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方面谋划出台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叠加前期多项稳经济举措的继续发力,将在2023年形成显著的“政策红利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22年的深度调整之后,正在逐步恢复正常运行、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第四,美欧等发达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低迷,一些国家可能陷入衰退乃至“滞胀”。这些外部因素虽然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但却使得我国经济在全球表现中相对而言更为亮眼、更具竞争力,从而增强国外主体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激励更多外商投资流入中国市场。

总之,在客观条件变化和政策主动谋划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在2023年有望加速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迎来新一轮经济上行周期。在此过程中,经济活跃程度将明显好转,各类微观主体在过去三年中被压抑的动力和活力将得到释放,各类要素资源的利用率将得到提升。

(冯煦明,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信心   目的   扩大内需   经济   内需   中国经济   疫情   微观   合力   主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关键词   因素   条件   稳定   政策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