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援疆|同心逐梦,共绘“疆”来!三明市第八批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在新疆天山北麓,古“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玛纳斯,一批又一批三明对口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腔热血,舍家报国,与勤劳勇敢朴实的玛纳斯人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创造美好。2020年以来,三明市派出的第八批对口援疆干部,完整准确贯彻党的治疆方略,结合三明优势特色与新疆玛纳斯的具体县情,不断拓展人才援疆、产业援疆、项目援疆、交流交往交融等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援疆工作格局,对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玛两地天涯咫尺,共同谱写出建设美好新疆的新篇章。


人才篇

精准施策

引才赋能助提升

援疆党政干部在受援地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三明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在两地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凝心聚力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医疗援疆上,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点穴式”帮扶

围绕培育青年骨干,推行“师带徒”培养模式,近三年援疆医生共带徒弟18人,建立医疗骨干人才培育基金2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请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围绕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发挥援疆专家作用,开展全院性医疗培训讲座50余次,坚持每周至少两次的科室业务培训、教学查房,努力传播三明医疗管理经验,促进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围绕两地结对共建,积极推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同玛纳斯县中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用机制保障医疗援疆持续有效开展,选派玛纳斯医生到三明进修,同时指导组建综合大外科、肛肠科、骨伤科;


围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服务基层,经常性深入偏远乡村开展送医送药活动,给农牧民带去“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近三年来,援疆医生持续深入旱卡子滩乡、塔西河乡、广东地乡、包家店镇、南城社区、新街社区等地开展义诊活动25次,为2300余名农牧民免费义诊,为千余名群众提出慢病管理指导方案,受到群众的称赞。特别是积极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参与制定《玛纳斯县全面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工作实施方案》,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为载体,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教育援疆上,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机制式”帮扶

推动三明市教育局与新疆玛纳斯县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教育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帮扶目标任务,玛纳斯县3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和1所幼儿园、1所中职校分别与三明市3所学校和1所幼儿园、1所职院组建“手拉手”教育发展合作单位,促进教育援疆广泛深入开展。持续推动教师跟岗、教学资源共享、名师名校长交流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对口教育援疆不断走深走实。


三年来,三明市教育局先后选派了40名优秀教师到玛纳斯县支教,援疆教师用心用情授业育人,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选派14名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名师名校长到玛纳斯县“送课送培”,通过讲座、同课异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学交流和教育质量提升;


首批10名“组团式”援疆教师进疆开展工作,其中陈荔平老师牵头组建的“中学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更是深化了教育援疆“传帮带”模式,有效提升了玛纳斯县语文学科教研水平。


农业技术援疆上,结合产业特点,实行“指导式”帮扶

三年来,先后统筹13名农业专技人才在玛纳斯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专项问题一对一、集中培训等方式,多渠道链接智力资源,为当地农牧民开展各类临时性或季节性培训;


协调安排食用菌、百香果、苹果等方面专家10余人次到玛纳斯开展短期技术指导和培训授课,其中组织开展食用菌培训班5期,受训人员250多人,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玛纳斯县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具有苹果种植传统,三明援疆指挥部将塔西河乡低产果园改造提升列为2021年农业援疆重点支持项目,同时邀请山东省农科院果树所2名专家到玛纳斯为苹果种植把脉指路,指导建立低产苹果园提质增效示范建设基地47亩,三明援疆农技专家经常性深入基地,落实技术改造措施,努力提升苹果品质,助力当地果业发展;


积极引导当地成立驼奶合作社,借助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力量,依托新疆军农集团,推进驼奶营养成分分析和产品开发研究,并作为科技援疆项目在福建省科技厅立项,有力助推旱卡子滩乡驼奶业发展。


在干部人才培训上,围绕工作中心,开展“菜单式”帮扶。

三年来,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菜单”内容,共举办7期党校异地培训,玛纳斯共有新引进硕士研究生、基层党务干部、乡村振兴业务骨干、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镇村妇联主席、县人大代表等近300人赴三明市学习;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减少外出后,在当地举办5期县内培训班,495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


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3场,现场会30多场,培训农牧民940余人次;


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每年扶持一批大学生回乡创业,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孵化落地西域娜依、洗唰唰、蜜思烘焙等创业项目8个,带动就业230余人;


助力职业教育培训,邀请厦门大学教授及昌吉市英才职业培训学校具有新媒体直播经验的教师,为玛纳斯县32名优质农产品销售人员及高校毕业生举办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促进电商产业发展,人才援疆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


产业篇

示范引领


统筹资源助振兴

围绕玛纳斯县产业发展基础和需求,理思路、抓重点、解难点、创特色、求实效,深入挖掘稳定红利,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做优做特“四个基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促进稳定就业……一批批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理思路,为玛纳斯县种植结构调整出谋献策

对接玛纳斯优化种植结构需求,新建“新特优”产品推广示范基地,多渠道汇聚品种资源。特别是2021年以来,加强与福建农科院、福建省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州市蔬菜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三明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40多个新品种,并从中筛选出黄肉西瓜、新翠苦瓜等8个丰产性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突出的品种,在凉州户、兰州湾、玛纳斯镇等乡镇推广种植100亩,田间表现良好,使玛纳斯县种植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当地群众拍手称赞。


抓重点,推进食用菌产业基地做优做特

持续把食用菌作为产业援疆的重点,制订《2021-2023年玛纳斯县食用菌发展规划》,每年都制定资金扶持措施。通过持续扶持,35家食用菌原有种植户持续壮大,利用闲置大棚、废弃砖窑开展食用菌种植的新户也日益成熟。连续多批援疆干部重点培育的明旺蕈专业合作社(优质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引进超声波加湿器、部分节点机械化等方式,有效解决新疆双孢蘑菇出菇时空间湿度保持、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双孢蘑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该基地年度可种植双孢蘑菇4000平方米,可增加经济效益45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双孢蘑菇10000平方米,增加经济效益15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五新”技术,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引进“福蘑58”、荆西口蘑、龙爪菇396、781等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


解难点,“跨村联建”助力乡村振兴

为解决牧区乡镇人口稀少、布局分散、发展乏力的难题,借鉴三明市“跨村联建”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动作用,投入百万元援疆资金援建塔西河乡“党建引领 跨村联建”产业发展示范带。依托塔西河乡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势,整合塔西河乡河谷沿线各村的畜牧产业、林果业、旅游业等优势资源,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打造林下经济、苹果改良、农村物业、文旅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项目示范带,既促进农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又实现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引领牧区群众发展观念转变的目的。


——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农牧业物业服务公司。统一购销青贮、苜蓿、棉籽壳、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为牧民提供优质、低价的饲草料。整合大草滩村、东支渠村、黄台子村村集体经济资金和全乡物业服务需求,统一购置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垃圾清运、抽污、洒水等物业车辆设备,承揽塔西河乡及周边乡镇相关业务,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形式,壮大3个村的集体经济,村集体每年收益可达到20万元。


——打造红沙湾村党建+林下经济,建设红沙湾林下经济示范园。立足集旅游观光、食宿、养殖、采摘、教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林下经济目标,以党员示范户周海全为引领,发展林下食用菌(灵芝、羊肚菌、榆黄菇、鸡腿菇、雪莲菇)人工种植采摘园5亩、野生菌采摘园50亩,苹果采摘园10亩,苹果鸡(土鸡)500羽,牦牛100 头等特色养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引进新品种“雪莲菇”,在400多亩生态林里试种3000多包,出菇产量可观,每天能收获100公斤到200公斤,农户日均收入可达2000元到3000多元。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把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成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农户增收的新引擎。


——深化苹果提质增效示范园建设,推动苹果种植水平提升。在援疆农技专家联合山东省农科院果树所专家的指导下,苹果种植示范基地由10亩扩大到47亩,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制订了品种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过程管理扶持措施,高接换种等工作有序推进,果品质量不断提升,有力助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塔西河谷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300亩,年产量突破1100吨,可为145户种植户每户带来2万多元的纯收入。昔日未被看好的果园,如今变成了牧民增收新的重要来源。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打造东支渠村党建+旅游项目。支持塔西河乡牧家乐(民宿)设施建设,重点对牧家乐外观改造、室内布局优化、旱厕改造等给予扶持,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目前已有东支渠、红沙湾等两处牧家乐完成提升改造。在东支渠村“牧家客栈”已建成的通往河谷木栈道基础上,河谷里新建了真人“CS”户外拓展、野外露营、丛林穿越、休闲林间小路、休憩桌凳等设施,形成具有哈萨克族特色风情的旅游休闲示范项目,通过对外租赁,村集体经济可实现年收益8万元以上,并将逐年调整提升出租收益,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新盼头。去年夏天以来,塔西河乡周末休闲游持续升温,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乡村两级土特产销售,帮助鼓起了牧民的钱袋子。


创特色,“双助力”(助力富民、助力强村)思路点亮集体经济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放大产业援疆资金的作用,实施“双助力”行动,为村集体“量体裁衣”置业,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使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围绕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创建了集开心农场、共享厨房、特色采摘、亲子互动于一体的“闽玛农乐园”,头工村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引进一代草莓苗、钙果、桑葚等发展大棚经济,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八家户村年财增收16万元;通过提升牧家乐、修复马术场、建设驼奶吧等,壮大牧区乡村集体经济,闽玛生态村年村财增收20万元。


求实效,招商引资成果显现

充分利用“5·18”海交会、“6·18”海创会、“9·8”投洽会、“11·6”林博会等展会平台,以商招商,大力推介。广泛与福建地方商会、驻外商会、新疆福建商会及企业联络沟通,共接待30多批次福建客商,全体援疆干部人才都充当宣传员和服务员。三年来,先后落地龙旺木业、玛禾生态农庄、宏大钢构、昌祥木业等生产性项目6个,总投资4.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持续带动消费援疆,在三明市引导落地酒类消费专营店2家、新疆农副产品销售门店43家,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积极推进驼奶深加工项目落地,2022年4月份促成伊犁那拉集团和玛纳斯县完成项目框架协议签约,一期完成139万亩畜牧草场有机认证,清水河乡5所挤奶站正在加紧建设中,厂房设计正在持续推进。


项目篇

久久为功

提质增效惠民生

项目援疆是援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年来,共实施援疆项目40个,投入援疆资金5823万元,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中心1个、维稳项目1个,新建和提升改造中小学5所、村(社区)基层阵地14个,接续支持闽玛生态村、重点打造东支渠村、合力提升芦草沟村等牧民定居点,完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成文化润疆载体项目13个,援疆综合效益持续提升。


打造惠民便民工程

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实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

在医疗援疆上,投入1305万元资金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基层医疗设施设备购置;安排25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快速检测车、健康体检车、巡回医疗车等设备;投入援疆资金20万元完善急需医疗器械,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文化教育援疆上,投入1533万元改善基层办学条件,新建和提升改造中小学5所,进一步优化设施布局和教学环境;继续实施内地普通高校新疆籍学生资助项目,为120名对象发放援疆助学金72万元。

在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上,投入821万元援建村(社区)阵地项目14个,投入16万元为玛纳斯县援赠执法车,持续加大对基层服务设施投入,民生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提升牧民定居示范工程

在10余年不间断援建的基础上,统筹闽玛生态村发展需要,筹集计划外资金242万元,持续改造提升闽玛生态村。实现闽玛生态村从搬出来、摆脱逐水草而居、定居下来的1.0版本,到驼奶产业成长、畜牧业升级、牧家乐蓬勃发展、牧民定住的2.0版本,再到文化中心、民族团结礼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倾力打造,文化润疆深度实施,促进牧民精神层面再提升,定居工程焕发新活力的3.0版本。与此同时,投入500万元打造塔西河乡东支渠村牧民定居工程,开创性引入整村经营理念,从市场角度出发,依托当地优势资源,谋划乡村文化旅游和集体增收产业,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内生动力充足的牧民定居工程,并安排3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乡村红色影院、文化大院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依托三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把弘扬三明红色文化作为文化润疆工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抓手,投入50多万元援疆资金,对闽玛生态村幸福家园小区进行灾后改造,并将红色文化与哈萨克文化相融提升,给居民小区营造出新的文化氛围,成为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该小区被心怀感恩之心的当地群众热切命名为“红色三明苑”。

借鉴福建基层文明创建经验,在旱卡子滩乡开展“山海情 闽玛缘 树榜样 助振兴”文化品牌创建活动,通过选树“爱党爱乡、民族团结、创业致富、学习成才”四个好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身边的人,助推当地农村文化振兴。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通过完善交流阵地,更新设备服装,加强培训提升等扶持措施,助力当地新疆曲子、哈萨克族冬不拉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此外,还筹集150万元积极打造援疆百姓书屋、文化中心、民族团结大礼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等一批文化润疆工程项目,并每年与当地宣传部门强化宣传合作,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优秀文化春风化雨润民心。


“每一个项目,我们都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效益的项目我们坚决不实施。”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委副书记、福建援疆三明市分指挥部指挥长谢锦山说,“我们希望把每一分的援疆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都能够让每个项目真正地成为凝聚人心的项目,成为民族团结的项目,成为群众能够为我们点赞的项目。”


交融篇

交流互鉴

石榴花开一家亲

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探索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模式,不断拓展两地交流广泛性,突出交流精准性,深化交流有效性,持续强化“石榴花开在明玛”品牌效应,进一步牵起两地人民“情感线”,促进两地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互帮互学互助。

注重与民族群众的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组织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到牧区和村民共度纳吾鲁孜节、冬宰节等传统节日,互送美好祝福;

每年为牧区乡村困难户送温暖,或电视、冰柜、冰箱等紧缺家电,或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支持“新疆曲子”汇演、冬不拉弹唱、厦门小白鹭公益演出等公益活动,给当地群众带去精彩的文化视听盛宴;

常态化走访团结关爱户、结对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如,两批援疆干部接续已达6年,共同帮扶高位截瘫的特困户达吾列提·别克一家,经常为他送去生活物资,免费提供特制生活用品,不定期帮他体检,支持鼓励孩子学业,让他及家人深感党的温暖。2022年,还为达吾列提量身定制了一整套网上直播设备,让手脚不便的他也能逐步自食其力,有力地增强了民族兄弟的生活信心。


加强与当地青少年的互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连续三年开展“闽玛一家 书香传情”读书活动,为1000多名孩子们送去购书卡,鼓励他们养成读书好习惯;

结合“六一”等节假日,筹集资金举办喜迎二十大、红歌传唱、讲红色故事等系列活动,引导教育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为玛纳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困难学生筹集10万元生活补助资金,每月给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022年玛纳斯持续高温,三明团市委、三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给玛纳斯县一中捐赠空调30台,打造出高中学习的“凉爽教室”。

重视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化互鉴

促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和玛纳斯县融媒体中心签订《明玛两地融媒体中心合作共建协议》,在人员培训、技术支持、文化传播、宣传合作、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策划推出《同心天山下 明玛一家亲》《对口援疆“风景”线》《三明援疆》等专题专版专栏,在融媒矩阵中广泛传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宣传效益。

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润边疆”红色经典诵读,让《建莲献给毛主席》等一批红色三明故事走进各族群众心里,让当地各族群众了解三明红色文化,传扬红色经典。

推进茶文化进疆,组织玛纳斯县茶文化和茶经济合作交流考察团一行16人赴三明参观考察茶产业,参加茶艺技能培训,在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积极研制“援疆茶”,在玛纳斯县一中建立茶艺培训文化体验阵地,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打造“三明茶馆”,扶持茶企在疆经营,目前已在玛纳斯孵化了3家茶叶门店,构建茶文化交流阵地,促进茶文化交流。援疆教师还经常利用周末邀请学生到援疆指挥部品茶讲茶,传播福建茶文化。

推动沙县小吃进疆,组织玛纳斯县15名餐饮从业人员赴三明参加沙县小吃制作技能培训,了解沙县小吃文化,掌握制作技艺,回玛后促成2家沙县小吃店落地。


三年来,第八批三明援疆干部人才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一朵朵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花,三明援疆品牌、交往交流交融、招商引资等工作引来各方媒体关注,其中,央级媒体刊发信息近百条,省级媒体刊发20多条,地市级媒体刊发100多条。三明援疆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200多篇,总阅读数突破10万人次,源源不断地传递出三明援疆的好声音,书写出“石榴花开在明玛”的新篇章。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从福建三明到新疆玛纳斯,从祖国的东南到西北,万里之遥的守望,援疆不仅是使命,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三明援疆干部人才与玛纳斯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斗,结下了深厚情谊,绘就了天山脚下、玛纳斯河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谢锦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要用真心真情去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往,去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对待每一个群众,不管是哪个民族,我觉得都能够得到共鸣,都能够互相学习和促进,用这种方式持续下去,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各族群众当中就会日益加深和巩固。”


如今,明玛两地人民正携手并肩,同心逐梦,在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共绘“疆”来!有如歌曲《梦中的玛纳斯》传唱那般:比遥远更遥远比美丽更美的地方,是玛纳斯河旁古老的村庄……如诗如画的夕阳还有连绵的山岗,雄鹰从山涧飞到我身旁……梦一样的家乡……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克新 林文斌 邱志生)

新媒体编辑:黄璐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玛纳斯县   玛纳斯   林下   支渠   集体经济   牧民   新疆   福建   食用菌   对口   乡村   群众   红色   资金   项目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