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派出的交州刺史赖恭,后来成为刘备的蜀汉重臣

汉末三国,无论是朝廷还是诸侯派出的刺史、太守,往往要么能打,要么是很有名望的,毕竟这是封疆大员啊!

刘表派出的交州刺史赖恭,就是很有名望的那种,虽然在刺史任上被驱逐,但后来在刘备的蜀汉仍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

刘表反攻交州,赖恭成为刺史

198年(《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袁绍与曹操的矛盾逐渐升级,刘表支持袁绍,曹操派出桓阶南下荆南四郡,说服这里相对独立的长沙太守张羡等四郡反叛刘表。(《三国志·桓阶传》)

200年(《资治通鉴》),刘表平定南四郡张羡叛乱,疆域连接交州。

曹操早在197年就派往交州的交州牧张津,接过了张羡的旗帜,继续在刘表后方捅刀。

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宋书·州郡志》

(交州牧张津连年攻打刘表背后)

203年,张津把在交趾郡龙编县的州治所,迁回到了苍梧郡的广信县,对刘表展开了连年北伐(《三国志·薛综传》)。

交趾太守士燮兄弟雄踞交州四郡,相对独立,张津北伐所依仗的只有北面的苍梧、郁林两郡。

由于长年的北伐,苍梧两郡不堪重负,手下的土著将领区景杀死了张津,加上苍梧太守史璜又在这个时候死了。(《三国志·士燮传》)

于是刘表趁机派出吴巨为苍梧太守、赖恭为交州刺史,反攻交州,占据了交州第一大郡苍梧郡。(《三国志·薛综传》)

(吴)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吴)巨同,士为用。--《水经注·卷三十七》引晋王范《交广春秋》

区景在吴巨手下担任掌握兵权的都督,受到重用。可知在吴巨、赖恭入苍梧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赖恭、士燮在交州的势力范围)

在交州与士燮和谐相处

吴巨是苍梧太守,管苍梧事;赖恭是交州刺史,与兄弟雄踞交州四郡的士燮的关系处理,就成了他避不开的工作。

曹操任命的交州牧张津死后,他在交州失去了可以信任的代理人。士燮的四郡基本盘动不了,最大的郡又被刘表占领,再派个代理人去也于事无补。

士燮此时已是七十岁的高龄。(年龄由《三国志·士燮传》推及)

但他在这战乱之秋,仍不远万里,不断派出张旻等使者向朝廷进贡,一片赤胆忠心。(《三国志·士燮传》)

用人之际,曹操只得重用士燮这个年迈的交州“土皇帝”了, 加封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并继续兼任交趾太守

这个任命很有意思,曹操加了士燮在交州的军权,含括整个交州七郡,也就是说包括刘表的苍梧郡。

(曹操认可赖恭这个交州刺史)

这自然有挑拨士燮和刘表之间爆发战争的目的。

但曹操并没有给予士燮在整个交州的行政权,不然也封个交州刺史,或者牧就行了。一州同时有几个刺史相互争正统的情况,在汉末多了去了。

这主要还在于官渡之战前,曹操与刘表关系的微妙上。

刘表虽然站队袁绍,但一直没有像样的北伐背刺曹操,如果在交州问题上过于激怒刘表,让他来个大举北伐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曹操在士燮的任命上,认可了赖恭的刺史职位,而只加封士燮全州军权上的漏洞。

后来士燮仍旧朝贡不断,朝廷晋升他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三国志·士燮传》),也是如此。

赖恭这个交州刺史被朝廷认可的基调定下了,我们再看士燮与赖恭之间的关系。

(赖恭与士燮在交州和睦相处)

当时在士燮手下任职的薛综,在后来给孙权的上书里,把赖恭与前刺史或州牧朱符、张津并列。称其为“先辈”,即前辈,说他“仁慎”,足见士燮这边官员对赖恭的尊敬和接受。(《三国志·薛综传》)

士燮的人觉得赖恭仁厚谨慎,就说明赖恭对苍梧百姓,甚至对士燮势力范围都是一向仁慈、宽厚的,而且注意分寸,谨慎地不与士燮挑起矛盾。

又有《零陵地区志》称赖恭“才器不凡”,和上面一起总共短短六个字,就把赖恭做刺史期间的作为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这个赖恭还真不赖!

赖恭仁厚谨慎,士燮“体器宽厚”《三国志·士燮传》),两位佛系士人居然做到了在和平共处,给交州百姓带来了安宁,直到赖恭离开交州。

被吴巨驱逐

赖恭是“仁厚谨慎”的文人“前辈”,而吴巨是“轻捷勇悍”的“武夫”。(《三国志·薛综传》)

(苍梧太守吴巨与赖恭翻脸)

一文一武,又同在广信城办公,自然见识、观点有所分歧。刘表在世时,有襄阳的大局方针管着,几年里二人还不至于直接翻脸。

到了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苍梧郡和荆南四郡的韩玄等一样,成没人管的地方。

不过还可以和四郡一起相互依存,日子还能混着过。但赖恭和吴巨对苍梧郡的前途命运的矛盾,肯定会有所升级。

特别是到了209年,刘备占领荆南四郡,苍梧郡彻底沦为了四周无依的孤地,下一步怎么走,必然成为摆在台面前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

苍梧郡虽是交州最强大的郡,力量不弱于南边的士燮四郡,但其人口、军力最多与荆州的零陵郡相当,要与北边的刘备、孙权抗衡,简直就是螳臂挡车。

摆在赖恭、吴巨面前的选择大致有四个:一、投降刘备;二、投降孙权;三、与士燮联合;四、吞并士燮。

(苍梧郡的出路在哪里)

二人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分歧!

吴巨是太守,掌握苍梧郡的兵权,赖恭只有行政权,所以吴巨有优势。

因为赖恭“不服”吴巨的选择,于是二人之间就产生了“怨恨”,最终赖恭被吴巨赶出了苍梧郡,跑回了家乡零陵郡。(《三国志·薛综传》)

从后来的情况看,吴巨并没有选择投靠有交情的刘备,而是从零陵迎来了孙权派来的交州刺史步骘(《三国志·薛综传》),他当初的选择应该是投降孙权

赖恭后来成为了蜀汉重臣,他当初的选择,不出意外是归降刘备

这也大概就是薛综对吕岱说赖恭“不晓时事”的原因。居然反对吴巨投降我们东吴,而去跟刘备,真是看不清形势。

成为蜀汉重臣

219年,赖恭等十一重臣领衔上《汉中王劝进表》,表中按地位排列了十一重臣的顺序和职衔。

(赖恭在劝进表排第九)

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分别排在第五至八位,镇远将军赖恭排第九位,后两位是法正、李严。(《三国志·先主传》)

看出赖恭在蜀汉的地位之高了吧!

劝进之后,刘备大封群臣,封赖恭为太常卿,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

而接任他镇远将军的人是魏延。

先主(刘备)乃(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先主传》

220年,曹丕篡汉,先是一批份量稍微低点的大臣,劝进刘备称帝,然后太常赖恭与诸葛亮、糜竺等份量重的第二次劝进,刘备才正式称帝。(《三国志·先主传》)

222年,赖恭与诸葛亮上言,请求将刘禅的生母甘夫人追封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三国志·二主妃子传》)

(甘夫人长坂坡投井身亡)

蜀汉杨戏的《季汉辅臣赞》说赖恭是“荆楚宿士”。

宿士指老成博学之士,加上曾做过交州刺史,这就是赖恭能在蜀汉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

(赖)恭、(黄)柱、(王)谋皆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三国志·杨戏传》)

但是,赖恭因为有记载的生平事迹太少,所以杨戏没有为他立传,陈寿这样摘录下来,当是认同这个说法。

说明赖恭的生平,是配得上单独立传的。

总结

因为赖恭是零陵郡有才气、格局的老成博学之士,所以刘表让他做了交州刺史,在交州与士燮和睦相处,共保交州一方安宁。

后来因为认为苍梧郡的出路在投靠刘备,与吴巨产生分歧,被驱逐,投靠了刘备,最后成为蜀汉地位很高的重臣。

像赖恭一样,虽不能驰骋纵横,气吞万里,但退而仁厚爱民,以才学扬名,修身养德,也不失为圆满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蜀汉   重臣   刺史   镇远   苍梧   太守   汉中   州牧   交趾   仁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