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蹄寺石窟(观音洞、佛塔),北魏汉藏佛教唯一的遗宝

(一)观音洞

观音洞石窟分为上、中、下观音洞,中观音洞有8个窟龛,但由于自然风化、年久失修,窟内基本已经没有遗存,只存一座舍利塔,可看的遗迹主要在上、下观音洞。1、上观音洞1号窟上观音洞也叫观音洞上寺,距金塔寺4公里,位于一处孤峰山顶,洞窟开在悬璧岩石的侧面。1号窟为平顶平面近方形窟,正面有一凸形龛,龛内塑像已不存,南壁绘有藏传佛教一佛二菩萨,上部绘有两排千佛、一排菩萨,共36身。

南壁下半部壁画,三身菩萨保存完好,均袒露上身,头戴金色宝冠,带项圈、手镯、臂钏、耳饰等饰品,下身着绿裙,绿色或红色飘带飞扬。第一身有四臂,骑白马,白马颈部有“卍”字符,第二身骑红色奔牛,第三身骑白色山羊。壁画中上部的边框、菩萨的宝冠、项圈、耳坠、臂钏等均为沥粉堆金。

南壁两身护法,护法被绘在沥粉手法制作的红色火焰纹内,头戴金色五佛宝冠,手持法器,面目狰狞。第一身上身裸露下着裙,赤脚站立,第二身内穿素色交领长衫,外着黑色马甲,左臂抱一柄剑,右手持金刚杵。壁画绘画手法夸张,很有特点。

北壁三身菩萨,第一身菩萨坐骑为大象;第二身应为四臂观音,一手持香炉,一手向上张开,一双手在胸前结印,坐骑为金翅鸟;第三身亦为四臂观音,坐骑为鹿。菩萨的头冠和边饰采用了沥粉堆金。

南壁龛外师徒三尊,指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弟子嘉察达玛仁钦、可主格勒巴桑三人。中间主尊绿色头光,白色背光饰以火焰纹,头戴尖帽,身穿对襟式袈裟,两弟子亦戴尖帽,右臂袒露,三人均结跏趺坐于莲台。

2、上观音洞2号窟2号窟形制比较特别,分为上下两层,立面呈“凸”字形。上层三壁三龛平顶,龛内有方形榫眼,塑像已不存,仅存壁画,龛外还有浮塑小龛,共41龛,有影塑佛像痕迹。下层亦为平顶,仅正壁开龛,塑像已不存,左右两壁绘有藏传佛教4大菩萨,现左壁存3身,右壁存4身。

正壁上层全景,龛内主尊不存,小龛形制规整,排列有序,共19龛,左右上部的小龛内有影塑痕迹;南北两壁龛内塑像不存,绘有花卉纹样。

南壁全景,下层原为八大菩萨的五身,现存三身。每尊菩萨采用沥粉堆金,视觉为浅浮雕,绘制得细腻完美,为藏传佛教彩绘精品。

南壁弥勒菩萨,菩萨袒露上身,下着绿裙,头戴金色宝冠,颈饰金色项圈,胸系金色华绳,臂钏、手镯等均为金色带花瓣。菩萨结跏趺坐,手持莲花,作说法印,左手莲花有法轮,右手莲花有宝瓶。

南壁观世音菩萨,明代绘制。为四臂观音,头戴金色五佛冠,宝缯飞扬,左手持金色莲花,背光用沥粉工艺绘制了复杂的花卉纹样和动物纹样,座台下面的帷幔亦装饰得富丽堂皇。

北壁文殊菩萨,菩萨面部已氧化,头冠、项圈、华绳、臂钏、手镯均为金色带花瓣,菩萨手持莲花,左手莲花上是一卷经书,右手莲花上是一柄金光闪闪的智慧宝剑。

3、上观音洞3号窟3号窟为平面平顶近方形窟,前部塌失严重,正壁开有一三叶形龛,龛外两侧壁画有三层。

西壁龛外北侧菩萨,在白粉层上线描而成,菩萨身段婀娜,面容、神态生动。

四壁龛外南侧菩萨,也是在白粉层上线描而成,菩萨勾勒细腻,形体优美。

正壁龛外南侧表层壁画,依稀可看出两身护法,护法面容苍老,绘有胡须,上面一身有头光,下面一身头戴宝冠,手持拂尘。

北壁菩萨,明代绘制,左侧绘有一身佛,下方有一听法的信徒。右侧为明王,忿怒相,头戴宝冠,胸系骷髅头华绳,还带有项圈、耳环、手镯、脚链,绿色飘带随风舞动。明王在佛教中就是佛的“忿化身”,每个佛都有对应的忿化身,弥勒的忿化身是大轮明王,大日如来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

4、上观音洞9号窟9号窟前室已塌失,仅存正壁,开一长方形大龛,现存四身残损佛像,有的残首,有的断臂,破损严重,所有塑像均裸露于岩壁上,未经加固。

5、下观音洞3号窟3号窟是下观音洞最重要的洞窟,藏品丰富。3号窟形制复杂,平面呈“凸”字形,前部人字披顶,后部覆斗顶,中央有中心塔柱。窟内四壁不开龛,中心塔柱分两层开龛造像,上、下部每面各开一圆拱形龛,龛内塑像不存。四壁壁画有三层,最外层绘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故事画等,中心塔柱四面下层龛外壁画绘有供养菩萨。

中心柱北向面龛,龛内塑像不存,龛外左右各绘一身明王,顶部绘有五佛。

中心柱北向面4身菩萨,菩萨衣着装束、姿态一致,神态恬静喜悦,均头戴宝冠,颈饰项圈,胸系华绳,饰有臂钏、手镯等饰品,上身袒露,下着红裙,披暗色或素色飘带,肩上饰有杨柳枝,一手触宝瓶,一手上举,自在坐于莲台之上。

中心柱南向面6身菩萨,菩萨衣着装束、姿态一致。

前室北壁出征图,刻画的是出征的将士骑着战马,举旗飞奔。画面中央最突出的将士骑白马,蓄八字胡,头戴红缨帽,身穿红色战袍,肩背箭镞袋,左手持缰,右手举剑,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画面中还刻画了虎、豹、犬等动物。

北壁天王,左为多闻天王,右为广目天王。多闻天王头戴五佛宝冠,身着黄金铠甲,佩珠宝璎珞,右手持宝幢,左手握银鼠,双目圆睁,威严而立;广目天王一手缠龙蛇,一手拿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前室南壁天王,左为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天王身为青色,身穿甲胄,手持宝剑,宝剑象征智慧,可斩断烦恼,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右为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天王身为白色,身穿甲胄,手持阮琴,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

后室西南壁顶部壁画,顶部诸佛中的三身,佛均梳高髻,着各色右袒袈裟,作禅定印或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后室西壁顶部罗汉静修图,刻画了罗汉在山间修行的景象,苍松、绿叶、云雾、河水构成了静谧的画面,三尊罗汉在山水间打坐修行,正如仙境。

罗汉特写,罗汉在白云、苍松、流水间坐禅静修,一头麋鹿正在听法。

后室西壁菩萨,画中绘出了圆拱形龛,用沥粉堆金手法在龛楣、龛面上绘制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几种动物,羊头鹿身长翅膀、半象半狮、龛楣尖上的金翅鸟以及菩萨头光两侧的龙女造型,为藏传佛教中的“六拏具”。菩萨头戴莲花宝座,佩戴的宝珠璎珞均为沥粉堆金,具有华丽的浮雕效果,不过菩萨面部及裸露的身体已氧化成深绿色。龛的下部为明王。

后室西壁菩萨,构图相似,菩萨面相丰圆,着藕色裙和白色披帛,双手结智拳印,同样刻画了六拏具,非常生动。

后室西壁菩萨,与前相似。

明王特写,明王身光为红色火焰纹,之外为白色焰光,赤发上扬,头戴五骷髅宝冠,呈忿怒相,眉毛胡须都是夸张的火焰红色,上身袒露,下着虎皮裙,绿色天衣。上部明王高举宝剑,面部狰狞威严,下部明王面涂三色,表明三毒清净,头戴五骷冠,表明五佛顶威,四足踩毒蛇,表明毒蛇已被降服。

后室西壁伎乐天,两身伎乐天头戴五佛宝冠,宝缯飞扬,上身袒露,下着绿色或白色短裙,飘带绕肩飘逸下垂,佩戴项圈、华绳、耳环、臂钏、手镯、脚链,第一身伎乐天左手持镜,第二身伎乐天手持琵琶,赤脚在莲台上舞动,身姿曼妙动人。

后室西壁翼人,为马蹄寺石窟群仅有的一身翼人,双肩绘有两只红白黑三色翅膀,似在天空飞行,极其特别。

后室北壁中部菩萨,为三面十二臂变相菩萨,绘于祥云之上,菩萨头戴红色五佛冠,肩饰杨柳枝,十只手各持不同的发起,中间双手持红莲一朵,柔美而端庄。

后室北壁中部佛,佛梳高髻,着袒右袈裟,内穿红色僧袛支,左手托黑色药钵。

后室北壁中部胁侍菩萨

后室北壁中部菩萨,菩萨头戴琥珀色五佛宝冠,上身袒露,下着红裙,绿色天衣披覆而下直至莲台,耳饰琥珀色花瓣形大耳坠,项链、华绳、手镯均为同色,右手置于右膝,左手置于腹前,端庄而生动。

后室北壁底部宝藏神,头光和身光均为圆形,头戴五佛宝冠,着天人装,下穿红裙,左手握鼠头袋囊,右手展于腿部,作与愿印,游戏坐,为财富之神。

(二)马蹄寺佛塔

马蹄寺有大量的摩崖佛塔,分布在千佛洞、南北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格萨尔王殿等地,开凿于西夏、元、明、清各代,为典型的藏传佛教风格,塔龛形制有拱形、长方形、梯形、三叶形,开凿形式有一塔一龛、多塔一龛、有龛无塔等,塔基为圆形或方形,作仰莲式或俯莲式,塔身多为覆钵形,塔刹为日月宝顶、宝珠顶或莲花宝珠顶。经考察,马蹄寺石窟群共有摩崖佛塔462座。

千佛洞前山塔龛区

千佛洞前山佛塔,这是马蹄寺唯一的三塔合龛,大塔座不同于通常的须弥座,由刻有云头纹的塔柱承托莲台,其上雕凿三塔。三塔均为十字折角须弥座,覆钵上刻有金刚圈,塔刹上幡带上扬,塔柱上布满云气纹,均为日月宝珠顶,中间塔身两侧雕刻的幡带似双手相合至塔顶,末端为燕尾式斜尖。塔底柱两侧各开有一瘗穴。

千佛洞前山佛塔

千佛洞后山塔龛区

千佛洞后山佛塔,圆拱形龛体带人字形龛楣,龛内雕有日月宝珠顶覆钵两旁幡带石塔,塔身两侧各开有一个长方形瘗穴。塔顶、华盖、相轮、须弥座均雕刻精美,须弥座两旁幡带呈8字形上扬,延伸到上层十字折角,华盖下雕刻了莲花纹样及彩绘,覆钵体正中雕饰了两道金刚圈,仰覆莲座保存完好。

千佛洞南泥沟口佛塔

中观音洞塔龛区

下观音洞塔龛区

下观音洞佛塔

金塔寺长洞子塔龛区,为一平顶方形大龛,龛内雕刻佛塔七座,正面三座,左右两侧各有两座,为“七浮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佛塔   明王   观音   壁龛   莲台   天王   佛教   项圈   北魏   宝珠   甘肃   塑像   石窟   罗汉   马蹄   手镯   壁画   上身   菩萨   金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