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30万国军围困乌江,19岁战士献奇策,毛主席:军中神人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毛主席正在乌江岸边望着漫天风雪,眉头紧锁。长征进行到此时,红军已经只剩下3万兵力,而包围上来的国民党军就有30万之多。偏偏对面还是乌江天险,易守难攻。国民党军早已在这里布置好了防线,严阵以待,如果红军强行突围,能否成功不说,必然会损失惨重。


就在此时,一名19岁的小战士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奇谋”,让毛主席紧缩的眉头顿时舒展了开来。那么,红军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这名小战士又提出了什么计策呢?这一计策最终能否成功呢?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红军不得不开始了战略转移,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红军在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后,终于冲出了国民党军组织的包围圈,但自身也损失惨重。

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而国民党军依然穷追不舍。另一方面,李德、博古等人依然时不时干涉军事指挥,给红军的转移又增加了若干困难。不过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主要领导人依然保持着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仅仅是中央苏区,也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失败了,并不是说各地的红军都战败了。

事实上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同时,其余几股主要的红军力量依然在坚持活动,比如湘西、安徽、湖北等地都有革命根据地,如果中央红军能够与之会合,实力就能得到较快的恢复,而此时的陕北也有游击队在长期坚持斗争。与哪部分红军会合,各部红军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路线。


另一方面,蒋介石政权尽管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实际上并不能有效指挥各地的军队,仅能对其中央军有较高的控制力。而当时全国还有许多军阀,如西北三马、晋系军阀、桂系军阀、川系军阀、滇系军阀等等。各地军阀只是在名义上承认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实际上对其并不服气,多有阳奉阴违之举。

蒋介石驱使他们攻打红军,想要“一石二鸟”,但许多军阀并不愿意为了蒋介石而消耗自己的力量,这同样给红军利用形势分化敌人,灵活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虽然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形势危急,但不代表整个红军在战争中已经陷于被动了,红军同样有着许多机会。只要能站稳脚跟,就必然能重新发展起来,这也是许多红军领导人依然保持着信心的原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红军之后该由谁指挥?又该跟谁会合?走哪条路线?又该往何处去?

黎平会议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召开的。黎平是贵州的一个县,红军攻克黎平后,于1934年12月18日在县城召开会议,讨论“往何处去”的问题。周恩来主持了此次会议,毛主席、博古、朱德、张闻天等人都参与了会议,李德因病未能参与。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产生了两派意见,两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博古等人认为红军目前力量薄弱,又面临国民党重兵追击,应该坚持向湘西北挺进,和在湖南活动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壮大红军力量,在湖南重建革命根据地。

但毛主席等人在对时局进行分析后认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军正穷追不舍,并且在湖南也部署了重兵,正是在等红军进入湖南,自投罗网。如果红军向湘西北转移,那就是正中了蒋介石的下怀,为其围歼红军创造条件。因此红军决不能落入蒋介石的圈套,应当修改原计划,改为向贵州北部进军,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这里地形更为复杂,国民党军力量更为薄弱,更适合红军作战。


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毛主席一派得到了更多同志的赞同。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向贵州北部进军,并在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红军放弃了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此后迅速离开黎平县城,向遵义挺进。

但从黎平到遵义,面前还有一个巨大的障碍——乌江。这个“乌江”并不是项羽当年自刎的地方,只是同名。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流量巨大,水流湍急。

红军在向贵州北部挺进后,固然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避免了被包围的危险,赢得了喘息之机。但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及时解决渡过乌江的问题,因为背后的国民党军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又开始穷追不舍,如果红军不能及时渡江的话,必然会落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之中。

此时镇守乌江对岸的是黔系军阀侯之担。当时部分地方军阀并不愿意为蒋介石卖命,对于红军的行动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个侯之担则不同,他功利心极强,认定在地方上干没什么意思,要想飞黄腾达,就得跟对上级。谁是理想的上级呢?侯之担自认为蒋介石就是,因此把家底都拿出来竭力围困红军,想以此讨好蒋介石,以此换得升官的机会。

蒋介石自然十分高兴,有人愿意站出来和红军硬抗,他的嫡系部队的损失也就小了,还可以以此敲打其他军阀。他当即对侯之担封官许愿,称他的大军就在后面,马上可以赶上红军,到时候和侯之担南北夹击,等击败红军之后,侯之担必然能升官发财。

于是,侯之担便紧锣密鼓地布置了起来。乌江虽然凶险,但其实原本也是有桥梁以便利两岸交通的,侯之担便把桥梁上的木板全拆了,只剩下摇摇晃晃的铁索,难以通过。乌江两岸原本也有渡船,侯之担把渡船全都收集起来,一条也不给红军留下,甚至就连可以造船的木材也全都烧掉了。侯之担还在对岸布置重兵,层层设防,自以为这样就能将红军的出路堵死,他的“大功”即将到手。


面对如此危局,毛主席也陷入了沉思。他坚信前往贵州北部的决定是正确的,但眼下困境如何破解呢?没有船只渡河,可用于造船的木材也找不到,至于游泳横渡乌江?那更不可能,且不说乌江水流湍急难以横渡,敌人也不是傻子,不会坐视红军游过乌江,如果真要游泳渡江,那毫无疑问会成为活靶子。

此时,有位年仅19岁的小战士站了出来,他悄悄找到陈赓,表示自己有办法。他叫石长阶,说自己从小就在乌江旁长大,非常熟悉这里的水文环境。他说虽然造船的木材都被敌人焚毁了,但附近还有很多竹林。自己村子附近也不产木材,但村民们经常砍伐竹子,自制竹筏下水渡河。敌人自以为做好了万全准备,却忽略了竹林,而这正是我军的机会。

陈赓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也感觉这是个好主意,制定了一套行动方案,并记住了“石长阶”这个名字。红军立即开始行动,并且毛主席在行动前还特别交代:“不要忘了,这些竹子不是我们的,而是当地老百姓的。他们很多人都靠竹林吃饭,因此你们要记住两件事。一,只砍雄竹,不砍雌竹,不要把一片竹子都砍完了。二,砍了之后,给主人家每人十枚钱,当做我们买人家的。”


红军战士们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砍竹子了,附近的百姓一开始看到这样一支陌生的部队来砍竹子,还有些害怕。后来见红军战士砍伐有规律,待人和善,还给他们钱,顿时感动不已。

要知道,那个年代军阀部队的军纪可好不到哪里去,要是军阀的大头兵们进了村子,恐怕砍的就不只是竹子了,更不可能给钱。百姓们明白了这是一支真正的人民的军队,不但不害怕,反而还主动帮助红军战士砍起了竹子。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砍伐工作异常顺利,很快就完成了预定目标。

万事俱备之后,红军按照预定方案,先派出部分精锐部队乘竹筏渡江,悄悄潜入对岸。敌军根本没有想到红军竟然能渡过乌江,很快便被击溃,随后这部分部队开始与我军主力一起用竹板搭建浮桥。

而敌军也没有闲着,侯之担见到手的“功劳”就要丢了,又惊又怒,当即派出主力猛攻正在架桥的红军,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死死顶住了敌军的冲击。最终红军架桥成功,红军主力渡过乌江,又一次摆脱了险境。

胜利后,毛主席又问起那位提出主意的小战士石长阶,想要仔细了解一下他的情况,然而周围的人却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才有人告诉毛主席,石长阶已经牺牲了,正是在掩护架桥行动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


毛主席听后也沉默良久,感叹道:红军中有神人。

长征的路途还很长,唯有将理想坚持到底,才是纪念烈士最好的方式。不久后红军抵达遵义,在这里召开了关键性的遵义会议,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而那个甘做蒋介石看门狗的侯之担,最终也没有好下场。侯之担竭尽全力围堵红军,蒋介石却还是把责任推到了他的头上,认为是他无能才导致红军逃脱。不久后侯之担因为“剿匪不力”的罪名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后来又被监禁起来。一心讨好蒋介石的侯之担,落得个被蒋介石关起来的下场,不得不说着实十分讽刺。

毛主席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诚哉斯言,像石长阶这样的烈士,值得被我们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乌江   博古   遵义   湘西   竹林   战士   神人   贵州   军阀   湖南   军中   竹子   红军   蒋介石   国民党   部队   中央   万红军   万国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