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录:云南省丽江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丽江,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即仓廪集散之地。1986年国务院将丽江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镇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木氏宦谱》中的木得画像

木得(1304年—1390年11月11日),字自然,号恒忠,纳西族名阿甲阿得(A-chia A-te),云南丽江人,丽江第七代土司、第一任丽江知府。

阿甲阿得是土司阿烈阿甲的长子,元朝末年阿烈阿甲病死,阿甲阿得继承了通安州知州之职,后升丽江宣抚司副使。1382年傅友德、沐英率明朝军队攻入云南,阿甲阿得率先投诚,并因敬佩沐英,改姓沐,后明太祖朱元璋赐其木姓,他是第一位获赐姓的土司,翌年被任命为丽江府知府,此后参加了攻打元梁王势力的战争,相继攻下了北胜府、石门关、铁桥城等地,西番部落酋长卜劫攻打丽江,木得遣长子木初将其击退,明太祖对其战功大为嘉奖,任命他为世袭土司、知府,授中顺大夫,1390年逝世。

木得曾说:“凡是我的子孙,接受朝廷封赐的官职,固守边城,不可动摇、叛乱,不可给中央王朝造成忧患,要遵照朝廷世代相传的教训,不能够紊淆变乱,而败坏木氏家族的家训。”在木府各门上都挂有“诚心报国”、“崇德”等匾额。当朝廷遇到困难,木氏家族都会慷慨解囊,对于朝廷在西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木氏土司也都尽力协助。明王朝对木氏土司也是投桃报李,常常予以赏赐,使丽江成为与蒙化、元江并称的“云南三大土府”。

木泰(1455年7月29日—1502年12月20日),字本安,号介圣,纳西族名阿习阿牙(A-hsi A-ya),云南丽江人,明朝丽江第十二代土司、第六任丽江知府。

相传木泰生而聪慧,对东巴文无师自通,人们认为他是麦琮(牟保阿琮)的转世。1485年木泰嗣位,明弘治年间(1488-1506)数次领兵击退西部和东部对丽江的侵犯,以功授受明朝册封太中大夫、丽江知府。

在历代土司中,木泰不仅精通东巴文经典,也精通汉文诗文,首倡诗书,倡导学习汉文并创兴教育,推崇文雅风尚,不娶小妾,制定家规,善于治理政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杰出人物,也是纳西人用汉文字写格律诗的第一人、丽江土司中有汉文诗作传世的第一人,他与其后代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六位土司的诗文造诣颇深,被后世并称为“木氏六公”。

马子云(1782年—1849年),名之龙,字子云,自号“雪楼”,云南丽江人,清代诗人。

马子云是丽江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对丽江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约在1812年,马子云携一柄红毛剑,一支铁笛,离乡远游,足迹遍十三省名胜,以诗纪行,写下了众多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和忧国忧民的篇章,1818年冬才返回丽江,1827年再次离乡出游,但贫病交困,不久便返乡,直至1849年去世。他的诗现存五百多首,另有散文、赋文《玉龙山记》、《笛赋》、《琴赋》、《城南赋》等多篇。他的诗文充满对家乡山水民情的眷恋之情,因而在丽江地区传诵不绝,比如他的《玉龙山白云再歌》:"看山爱白雪,看雪爱白云。高歌白雪曲,相赠云中君。云中君,不我顾,歌声破空方飞去,招来明月挂高树。"意境幽远,情思动人。半个世纪前,著名国画家周霖曾把它谱了曲,传唱一时。近年来,纳西族音乐家宣科先生又为它谱了新曲,曾到北京中央音乐厅演奏,深得好评。

丽江秀才马子云早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三十多年,就提出禁毒问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向官方上书提出禁烟主张的人,堪称神州禁毒第一人(在1805年前后的一次岁试中,马子云随考卷上交了一篇主张禁烟的文章)。只可惜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他的这一惊世强音,没有被注意,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因此还险遭杀身之祸。

丽江古城现有子云巷,这是丽江目前唯一用历史名人名字命名的地名,马子云去世后,在其故居的丽江古城双石桥畔曾立有林则徐、吴存义题写的马子云墓道碑,马子云墓至今仍在象山东南麓。

参考文献:《马子云先生传》

和耀曾 (?—1897年),字荣轩,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清朝将领。

清咸丰二年,袭云骑尉世职,署中营守备,清光绪六年(1880 年),奉旨补授贵州镇远总镇总兵。居镇十六年,创立镇远“三义”,即义仓、义学、义地。设义仓,储积粮食备灾荒。设义学,建书院。除供军队官兵子弟有书可读外,让贫困家庭的子弟、无家可归的孤儿和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子弟,都能够进学堂免费读书。修道路,劝农桑,严禁军队官兵无故骚扰苗、侗、土家族等边胞,深得镇远辖区各族人民的拥戴和敬仰。

他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却做出了实绩,如创置义仓积谷防饥,修卫城西门护城堤,鼓励农民广植桐、杉、桑、茶等林木,于是当时地方人士为其建造奉祀专祠于镇远。

和继圣(1862年—1942年),字绍孔,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民国陆军中将。

幼年受父影响,好习武艺,清末考取武秀才,后到贵州镇远总兵和耀曾处谋事,初为弁目,因能吃苦耐劳,办事干练,勇猛善战,深得和耀曾赏识。 宣统年间升任巡防营管带,辛亥革命时,率巡防营归顺政府。民国3年(1914)贵州陆军改编为6个团,和继圣任第六团团长。后在滇黔联军与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大混战中,因军功授二等文虎章,升陆军中将,任贵州清乡司令,当时贵州匪患猖獗,继圣尽力清剿捕杀,民间称其为“和屠户”,其任清乡司令后,匪患大大减少。1939年2月4日,日军轰炸贵阳,同月7日贵阳各界群众举行反侵略大示威游行,年过古稀的和继圣一直走在游行队伍前列。次日发电向蒋请战,甘愿与日寇决一死战,请战书及蒋之回电均刊载在《兴黔报》上,为时人所瞩目。

贵州自辛亥以来,省政更迭频繁,而无论谁主政,对他都很敬重,他同情老百姓疾苦,对危害地方者深恶痛绝,长年率部在全省各地剿匪,军纪严肃,恩威兼施,全省四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在黔东南及黔中的龙里、贵定等许多地方均立有《贵州全省清乡司令和公德政碑》。他一生不聚钱财,其丽江老家一直为普通农户,对子女管教极严。曾捐款在家乡青龙河修建一座石拱桥。乡人也在青龙河畔为他立“德政碑”。和继圣于民国31年(1942)卒于贵州。他辞世后,何应钦、吴鼎昌、何辑伍、杨森等人都赠送挽联哀悼。

和庚吉(1864年—1950年),字星白,号松樵,晚年号退仙,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清朝政治人物。

和庚吉幼时家贫而勤奋好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同进士出身,他是纳西族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任兵部主事。三年后请改外用,历任四川乐至、石柱、秀山、温江、顺宁等县知县。光绪三十年(1904年)辞官回乡,与邑人和积贤等协助知府彭继志创办丽江府中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县参议长。晚年辞去公职,建园名曰“退园”,著《退园韵语》。和庚吉虽退隐家乡,但对国事极为关心,并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原则。1936年4月红军长征过丽江时,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丽江古城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这时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和庚吉出来说话了,他告诉乡亲说:“共产党有政治纲领和目的,不会随便杀人放火”,老进士一席话安定了人心,接着动员民众手持"欢迎义军"的彩旗,出城外的东元桥去欢迎红军,在丽江人民的支持下,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写下了红军长征史上独特的一页,有趣的是当时贺龙的指挥部就设在科贡坊和庚吉家中。

1949年10月1日,和庚吉虽年逾85岁,兴奋地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创前古未有的新中华,英雄时世;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贴在科贡坊前临时搭建的青松牌坊上,表达了丽江纳西族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之情。

王洁修(1892年—1927年),字季莲,丽江古城玉河村人,纳西族爱国将领。

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被编入唐继尧部队,后由唐保送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积极参加护国运动,随部转战四川、广西等省,奋勇当先,战功卓著。先后任黔中卫戍区中将司令、建国联军第二路前攻总指挥、云南省宪兵司令等职。为唐继尧心腹爱将,与习自强、何世雄、谭绍卿共称为唐都督的“四大金刚”。1927年,云南“二·六”政变后,死于军阀混战。

李汝炯(1899年4月2日—1990年),字伯庚,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白龙潭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著名炮兵将领。

李汝炯出生于清贫的耕读之家,他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能主持正义,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先后就读于云南讲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6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19师上校参谋暨代理师长,驻军富安、南昌、九江期间,在军政委林伯渠影响下,对革命有深切同情,“宁汉分裂”时,在“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同在六军任上校团长的已暴露共产党员身份的周保中同志。抗战爆发后,任炮兵第一旅旅长等职,曾在保定、石家庄、台儿庄、武汉等地与日军作战。

1940年他任陕西宝鸡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中将主任兼任国民党特派员,培养了一批炮、工、辎重、通迅等兵种中下级军官。他严禁下属迫害学生中的地下党员,他一视同仁,暗中保护,在国民党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共浪潮中,从未逮捕过一个“共产党员”,相反还设法营救了关押在成都监狱的共产党员杨尚志。1945年抗战结束后,他不愿打内战。1949年12月在重庆陆军大学参加起义。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效力。先后任南京军事学校教员、江苏文史馆馆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做出了贡献。1990年元月,在南京病逝,享年91岁。

习自诚(1896年—1954年),字朴安,丽江古城区人,纳西族爱国将领。

1911年习自诚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参加重九起义、护国运动及护法、靖国、建国诸战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蒙自镇守使、陆军军械局少将局长等职,后脱离军职。 1930年回丽江,曾任丽江县参议长、丽江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县长。1948年习自诚与中共丽江地下党组织合作,成立联防大队,阻击进犯丽江的反动武装罗瑛部。1949年6月以专员兼县长的身份告全县人民书,宣布“还政于民”,脱离国民党政权,率部起义, 7月1日丽江实现和平解放。 1950年12月,习自诚受人民政府邀请,出席了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3月13日去世。

周霖(1902年—1977年),字慰苍,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人,著名国画家、诗人。

周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他秉资颖异,勤奋好学,酷爱画画,创作了大量反映彩云之南、玉龙山下各族人民的作品。196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开馆办展第一人,郭沫若赞其“诗书画三绝”。周霖一生在发掘丽江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培养古城书画艺术人才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2018年05月10日,周霖艺术纪念馆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城开馆。周霖艺术纪念馆作为丽江古城第16个民族文化示范窗口,将不断增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的承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

方国瑜(1903年—1983年),字瑞丞,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人,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

1929年秋后相继在京师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师从钱玄同、章太炎、刘半农、余嘉锡、马叔平、陈垣、梁启超、赵元任、李方桂等攻读音韵、训诂、目录、校勘、名物、金石、史地、语言等诸门课程。毕业和结业后曾在京师大学研究院、私立民国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云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编辑、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云南通志馆的编审、审定、续修委员及云南省民委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职。

方国瑜毕生致力于云南地方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校录、辨析和评说,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开拓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人才培养和著述成果丰硕,他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认真的精神,在中国民族历史、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震古烁今的杰出成就,被史学界誉为"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著名史学家徐中舒称之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

杨尚志(1915年—1986年),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吉余村人,丽江革命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杨尚志从小好学上进,1930年从私塾考入丽江中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鲁迅、郭沫若、蒋光慈、茅盾等人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促使他思考治国安邦之道,初中毕业后,只身前往昆明求学。1933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昆明分校第11期就读。1939年1月,经费炳介绍,杨尚志加入中共地下党。从此杨尚志以教员身份作为掩护,利用各种机会,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1940年6月他被特务逮捕,在长达四年的牢狱生涯中,他遭受了无数次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1944年5月国民党当局只得将杨尚志释放。出狱后的杨尚志一边在四川蓬溪私立学校教书,一边寻找党组织,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7年1月杨尚志回到丽江,受聘在省立丽江中学任教,在师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1948年4月滇西工委副书记欧根来丽江找到杨尚志,为他办理了重新入党手续。1948年8月,成立中共丽江支部,杨尚志任书记,他和党支部成员一起,加强组织建设,把工作重点推向农村,领导丽江革命斗争。根据丽江的革命实际,采取正确的策略,促成丽江县长习自诚向革命靠拢,实现了丽江的和平解放。他坚定执行党的政策,多次瓦解国民党反动武装,为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扩大作出了突出贡献。离休后仍发挥余热,在撰写地方党史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杨尚志是丽江革命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定信念,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毕生心血。

戴汝吉(1922年—1983年),纳西族,丽江古城文治村(今古城区大研街道五一社区)人,抗美援朝战斗英雄。

1940年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滇军60军184师551团,由见习军官晋升为迫击炮连上尉连长。1948年10月17日,60军在长春起义,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144师447团1营任副营长,后调团部任炮兵主任兼炮兵营长,参加解放东北、进军大西南等战斗。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白云山阻击战,1月25日,时任副营长的戴汝吉,率17勇士,夜袭水原城,捣毁敌指挥部,全歼美军宪兵一个排,毁敌车七辆,迫使美军撤出水原城,立下卓著战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先后为戴汝吉记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授予“人民功臣”、“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三级国旗勋章”一枚、“军功章”一枚。

1961年转业到黑龙江省绥棱县,先后担任县建设局、工业局、交通局、电业局副局长,任该县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干部”。他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把平时节俭积累的工资,捐给故乡母校——义尚小学。1983年11月3日,在昆明病逝。1983年12月11日,丽江县委县政府将义尚小学命名为“汝吉小学”。

丽江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丽江市   云南省   镇远   纳西族   尚志   丽江   名人录   知府   土司   贵州   云南   历史名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