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反人性的修炼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熬走了2022、盼来了202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过去的这一年,那就是“不堪回首”,如果可以,我一度想从记忆里把2022直接抹去。想起去年的新年笔记,开篇也是感叹2021年终于过去了,但愿明年能不再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顾过去的一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负面情绪,但如果要客观评价这一年,我却发现,这是对我个人改变最大的一年:从努力追逐成功,到学会面对失败。或许,最难修炼的,不是做事的方法,而是做人的心态。


当你不得不站在阴影里,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去抱怨为什么会有阴影,而是要努力走出阴影,因为阳光和阴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啊!在阴影里,没有了阳光的刺眼,反而能看的更加清楚和真实。


过去很长时间,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幸运的享受了大经济体、房地产行业和公司平台的多重红利加持,享受了一段“坐电梯”的快感,当电梯没电了、甚至往下掉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哭喊吗?只要还有腿,一样能继续往上走,哪怕慢一点、累一点、哪怕向下先掉落了几层,一样是有办法的呀!


公司年终述职时,我的报告标题是“黎明前的黑暗”,第一页业绩回顾的标题是“主要业绩就是没有业绩”,这几个字如实反映了这一年的失望,以及蕴含在失望背后的、可能会迎来的新希望。确实很难,各行各业都很难,不过始终要心怀希望,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力量。


所以今年的新年笔记,关键词是“自我修炼”,其实没有太多策略层面的分享,更多的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现在挺“穷”的~


见大势


大势是扭转不了的,除了极个别的历史人物,对于普通人而言,个人只能顺应大势。所谓的时代红利,其实是顺应大势的结果,如果风口过去了,就不要再做着猪上天的美梦了。就像打仗,既要学会打胜仗,也要学会打败仗,战略转移和溃败是截然不同的,战场的第一课,永远是先活下去。


在当前的经济和行业现实下,很多公司都在收缩投资、裁员缩编,大势如此,我们只有选择顺势而为,去做一些更有现实意义的、更能创造价值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牛角尖里不可自拔。无论是换赛道、还是换岗位、或者调整工作重心,都是一种自救。劳动力供应过剩,招聘市场简历满天飞,不自救就意味着坐以待毙。


我今年最大的转变就是全面转入投后管理,这既有大势下的被动选择,也有新时代下的主动应对。投资的灵活性边界越来越窄,投前越来越局限于公开市场的框架之内,更加依赖于系统性的解题能力。如果不主动参与到投后,就无法对业务有更深刻的理解,投资能力必然面临瓶颈,而瓶颈也意味着淘汰。


对公司而言,最难转变的是战略;

对个人而言,最难转变的是心态。


我就差一点没转变过来。上半年的个人状态非常差,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经济下滑、持续封控、行业萧条、集体躺平、内卷内耗、前途渺茫等等。状态最差的时候,每天上班路上都得听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下班准点打卡后如丧家之犬一样逃离。


最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明天不一定会更好


失落感来自于和过往的比较,但又有谁说,明天一定会更好呢?历史的车轮并不总是滚滚向前的。放眼人类的历史,战乱和饥荒依然是主旋律,盛世之下也有饥饿,即便是现在,世界上依然有人在为生存而挣扎,和他们相比,其实我已经很幸运了。


当你连门都出不去、连工作都没有时,想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为改变不了的事情而反复纠结呢?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有这精力,不如好好提升下自己、关心下家人。


明天不一定会更好,所以要更加珍惜今天、享受人生,但这绝不意味着躺平和当鸵鸟,无论你怎么想,明天终究会到来,唯一能做的是提前准备、让明天的自己更加从容。

图片来自于网络

见平台


上半年居家办公时,我很认真的思考过一个问题:能不能不打工了?结论是不能,其实是我更需要这个平台,而不是平台需要我。居家办公,理论上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灵活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假想自己已经创业了、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但现实是不知道干啥…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依赖于平台,离开了平台,这些活儿我们想干都干不了,比如投资,没钱、没团队、没资质、没后台支撑,怎么干?以前写投资策略天花乱坠,事实是离开了平台,我们最多算个“地狗”,如果没有极强的个人资源,靠什么去成事?


个人和平台,从生意角度将就是雇佣关系,一方出钱、一方出力,极少数能力超强的人,能从打工的变成小老板或合伙人。但现实是,很多人分不清个人和平台的关系,入戏太深,还有一些平台喜欢PUA和洗脑,鼓励无止境的单向付出,都不可取。


归纳下来,有如下体会:


不把平台当能力。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今年体会的格外明显。前些年做出了些业绩时,难免有些志得意满,等到潮水退去,才发现个人所能影响的事情,极其有限。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没有资格跟人交流你的业务能力了,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还从何谈起?


不要有甲方心态。甲方心态既存在于甲方对待乙方,也存在于上级对待下级,本质是把公权力当成了私人影响力。投资是房地产价值链里少有的纯乙方工种,所以能观察到更多人的甲方心态,平时装的有多牛X,离开时可能就有多失落。


不要被平台消耗。大公司就像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为了确保大机器的运转效率,螺丝钉只是一个消耗品,随时可以替换。如果工作时只顾着埋头苦干,就难以逃脱成为螺丝钉的命运。得多停下来思考、保持学习和进化,努力从螺丝钉进化成更有价值的小扳手。


不要陷入内卷。内卷不同于奋斗,奋斗是建立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大方向上。而内卷是无意义的、为了卷而卷。明明讨论的是中午吃什么,却要先从怎么养猪开始研究,结果饭也没吃上、论文也没写完,最后归因是写论文的效率太低,临到头饿死了,还得被PUA。


不要得大企业病。在以某些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内卷文化下,大平台的企业病会越来越明显,管理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权责对等、奖惩分明、事人匹配,可现实的普遍矛盾是如何落地“既要又要还要”,最终将演化成官僚主义和集体的不作为,如果再叠加战略层级的失误,那大厦将倾或许只在顷刻之间


不要丧失能力。个人在依存于平台时,要警惕自己染上大企业病。当你已经无比习惯于平台时,也是最需要警惕的时候。你离不开平台,但平台可以随时离开你。理想情况是个人能与平台共生长,彼此都在这份关系里得到提升。无论好坏,平台是平台的,个人是个人的,归根结底,始终要保持一份独立谋生的能力,以随时做到体面的离开。

图片来自于网络

见自我


有句很流行的话:“性格决定命运”,我现在也越来越认可,性格的表象是为人处世的方式,本质是三观的体现。自我修炼,就是对性格的不断打磨。从某种程度讲,投资也要看性格(及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都需要秉性相投、三观一致,有时间我会就这点展开写一篇。


我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放下”,放下了很多执念,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首先是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其次是放下对“回报”的执念,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努力不一定能成功,最后是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接受自己只是、并将长期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


在待人接物上平和了很多。比如对领导,以前习惯了仰视领导,看到特别大的领导恨不得磕头谢恩,其实这是一种奴性,对强者的奴性、也往往意味着对弱者的优越感。如果不是为了五斗米,再大的领导和我有啥关系。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牛气哄哄的人,不管是真的牛也好、装的牛也好,我都愿意客客气气的,保持安静不打扰,氛围到了就点个赞:厉害了我的哥!


人对于他人的价值,无非是利益或者情感,人走茶凉是社会常态,人都走了还想要一杯热茶,不是世态炎凉,而是内心幼稚。以前在处理员工变动时,我总会习惯性先反思下自己有什么地方没做好,其实这也是一种幼稚,没有解决好利益的问题,光顾着给自己加戏了,扯!


职场中可能会遇到良师益友,这是一种幸运,但不是一种常态。我特别珍惜的一类关系,是彼此已不在一个平台,但依然能保持联络、定期小聚,遇到事儿时能互相帮扶一把,不再是同事、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如果还能有愿意指点自己的老大哥,那就是一辈子的贵人了。


保持真诚、做好自己,其他的无所谓了。


叨叨了这么久,也没有分享什么高深的干货,都是个人的心路历程。但对我而言,这些才是最真实的收获,也是最难的改变。虽然大环境不太理想,投资工作更加难干,但我反而更加喜欢投资了,因为它能督促我时刻保持进化,让我感到痛苦,进而有机会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投资是反人性的,反人性才能带来成长。


最后,分享一段我在述职报告中引用的结束语,作为本年度的总结:


“很多人的哀嚎可能是另一部分人的号角,很多人的绝望才是另一部分人的期望。投资就是这么个反人性的事,恰恰因为分歧才成就了市场,恰恰因为情绪才产生了市场,如果没有分歧、没有情绪,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又怎么可能成就超额收益的巨大回报呢?”

——子皮


以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螺丝钉   甲方   大势   阴影   人性   心态   现实   明天   能力   关系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