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中国历代明君“年老昏庸”的怪圈,晋文公是如何做到的?

遥想当年,晋惠公、晋怀公父子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早给天下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晋国的公信力也为此大打折扣。再加上经受诸多磨难和遍游各国的经历,已经使得年过花甲的重耳深深认识到重诺守信是一个人,进而言之,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如果说,晋文公大义凛然、“退避三舍”的践诺行为还重在对楚成王感恩图报的话,那么“示信于原”的那则故事,就让天下人彻底明白了晋文公是在用自己坦荡的灵魂把诚信的内涵重新做了最完美的诠释,连一向对晋文公苛刻的孔子都禁不住摇头赞叹:“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这一千载流传不衰的感人故事。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西戎兵谋反,晋文公应周襄王请求平定叛乱。为感谢晋文公的勤王恩惠,周襄王把温、原、阳樊、攒茅四个地方赏赐给了晋国。

那原国本是周卿士原伯贯的封邑,原伯贯在勤王时兵败无功,周襄王索性剥夺了他的封邑转赏晋文公。原伯贯当然不想把原国双手奉上,就在城中散布谣言说:“晋兵围困阳樊,把城里的老百姓都屠杀殆尽了。”原城百姓听信谣言,竟同仇敌忾,拒绝晋军入城接管。

晋文公率军攻打原国时,只携带了可供10天食用的粮食,所以,他传谕遍告将士以10天为期限攻下原国。可是到了10天,晋军并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就果断下令鸣锣收军,准备退回晋国。

这时,有晋国间谍从原城逃出来报告说:“再有3天就可以攻下原国。原国城内已经是‘弹尽粮绝’了,原国百姓也已经得知阳樊的军民百姓没有遭到杀戮,准备近日缴械献城呢。”这本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却不为所动,语重心长地对诸将说:“我跟士兵们约定10天的期限,若不收兵,寡人就失去了信用啊!信用,是国家的根基,10日之限,谁不知道呢?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老百姓以后凭什么相信寡人呢?”

文公于是毅然下令撤兵回晋。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叹服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众人一拥而上,把投降的旗帜纷纷插上了城头,还有一部分百姓从城头上顺绳子溜下来远追晋军,原伯贯阻挡不住,只好开城门投降。晋军退行30里,原国军民才追上,原伯贯降书也送到了。文公感慨地说:“昔日子余(赵衰)手提一壶饭跟随寡人逃亡于卫国,忍饥不食,这就是信士呀。寡人以信得原,还以信守之。”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都挺受感动,就说:“有这样重信守诺的明君,怎可不跟随他呢?”卫国不战而降,晋文公趁机把他辽阔的晋国版图又向外遥遥无际地拓展开去。

晋文公坚定不移地认为:“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他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原国和卫国,尤其是得到了那千万颗滚烫心灵的衷心爱戴。

民心所向啊,他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重耳43岁逃亡时,已在群臣中享有贤名多时。父亲晋献公派人前往蒲地追杀他时,曾看着重耳长大的外公——晋国重臣狐突,就提前把次子狐偃召到无人处告诉他:“重耳骈胁重瞳,形貌伟岸,又素贤明,他日必成大器。何况太子已死,理当他即位。你可速去蒲城,协助他出逃,与你兄狐毛同心辅助,以图后举。”

重耳和他这两个舅舅死里逃生至翟国时,赵衰、胥臣、魏犨、狐射姑、颠颉、介子推、先珍等一干晋国名士也先后追踪而至。重耳惊问:“诸位在朝,怎么都跑到这里来了?”

赵衰等众名士异口同声地回答:“主公失德,宠妖姬,杀世子,晋国早晚必有大乱。我们早就听说公子宅心仁厚,能礼贤下士,所以愿意追随公子鞍前马后,奔走效劳。”

重耳闻言,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地对众追随者说:“大家能同心协力地辅助我,就好像自家兄弟一般,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各位的大仁大德。”

魏犨大声说:“公子封在蒲地,蒲人都感激于公子的仁德,愿为公子赴汤蹈火。公子何不借助于翟国的力量,再加上为数众多的蒲人,杀入绛城,里边必有人起而内应。我们除君侧,安社稷,抚万民,岂不是比这到处流亡强吗?”

重耳苦笑而摇头:“你所说虽然有道理,但震惊君父,是我所无法做到的。”

魏犨有勇无谋,一时无法理解,赵衰、狐偃等人却感服于重耳的仁义胸怀,频频点头称是。从此,这9人就追随重耳东奔西突,出生入死,19年不离不弃,忠贞不渝,让天下群雄赞叹不已。

重耳十分信任他们,归国即位后,大肆封赏这些有功之臣。除过介子推和颠颉,一个被误烧死亡,一个因违反军纪被砍头外,其余皆寿终正寝。这和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成功登顶后便“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此众生相伴、心心相印的明君贤臣,天下何其少也!

回头再看看重耳生命里的几个女人,或许我们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公复国后,信守诺言,就派狐偃出使秦国迎接怀赢回国为夫人,秦穆公说:“怀赢已失身于圉,迎作夫人恐辱晋君宗庙,得个嫔妃之位足矣。”

文公感激于秦国相助之情,执意立怀赢为夫人,国人额手称庆,百官朝贺,各方皆喜。

翟君听说重耳嗣位做了晋侯,就把季隗送来一同朝贺。文公与季隗本来也是情深意切,当年文公被迫离翟再次逃亡时,曾有戏言让季隗等25年,25年后不见重耳可另嫁他人。文公故意笑问季隗年龄,季隗不胜感慨:“别来8年,今已三十有二了。”

文公逗她:“有幸不到25年啊。”

季隗说:“若到了25年,妾可能埋至地下了,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相聚?”

可巧,齐孝公这时候也遣人送来了齐姜。文公见到齐姜潸然泪下,他紧紧地握着齐姜的手说:“当初若没有你的醉酒遣夫,玉成之美,孤就不会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齐姜也黯然伤神:“妾也想跟夫君在一起,朝夕相伴,其乐融融,之所以劝驾,就是为了今天呵。”

文公夫妻欢聚,家庭团圆,盛宴相庆。酒席上,夫妻彬彬有礼,妻妾谦让有序,文公将季隗和齐姜的贤德告诉给怀赢,怀赢由衷赞叹:“自古后宫有秩,妻妾有序,贤德者居之。我年少寡德,所以请让夫人之位于两位姐姐。”

大家再三推辞后,文公更定宫中之位。立齐姜为夫人,季隗为妃,怀赢次之。

大家还在说笑间,文公触景生情,却想起一宗往事来,不觉忧形于色。三姬惊问缘由,文公才说:“寡人为公子时,曾纳二妾,初纳徐羸早亡,再纳偪姞,生一子一女,子名驩,女名伯姬。偪姞在蒲城时不幸死亡,寡人逃亡时,子女尚幼,把他们留在蒲城由遂氏之家收养,现在应该长大成人了,可还寄人篱下,孤岂能不忧?”

夫人齐姜听后,立刻打发人去蒲城,厚赠遂氏,接回驩与伯姬。齐姜又对文公说:“偪姞在前,我们在后,偪姞生长子,我们生次子,妾听人说‘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按照礼仪,立驩为太子。”

文公闻言,欣慰齐姜如此通情达理,喜不自禁。文武百官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啧啧称赞。文公于是便选定良辰吉日,立驩为太子。

晋文公用自己完美的人格感染和感化着他周边的每一个人,不到一年的时间,晋国前庭后宫,君臣和谐,夫妻和睦,各安其责,各尽其能,一片祥和的气氛笼罩在晋都故绛的上空。

——那是一个伟大时代行将到来的征兆。

前632年仲春五月,晋文公在贱土会盟(今河南原阳县西),以67岁的高龄一举称霸诸侯,此时距他即位才仅仅4年时间。

称霸后的晋文公居然跳出了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年老昏庸”的怪圈,没有穷奢极欲地去肆意享受,没有去宠信奸佞小人,无端猜疑群臣,更没有颐指气使地随意争伐杀戮,他只是睁着那两只昏花的眼睛,小心翼翼地扫视着诸侯的动静,扫视着国内政泰人和表象下边可能存在的隐患。

他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可是他感到了自己的迟钝和对新事物的无知,于是,他颤颤巍巍地拿起竹简,昏花的老眼几乎贴到大字上,一字一句地仔细研读,然后又久久地斜躺在那里认真揣摩思考。他对老臣臼季抱怨:“我的知识倒是增长了,可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呢?”

他向大夫郭偃请教治国之道:“过去,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现在做了国君,才知道治理国家很难。”

学,然后知不足。文公深深体会到了知识的不足和治国守成的不易,他突然想到应该给太子请一个有真才实学、德高望重的名师。他征求胥臣的意见:“我想请阳处父做太子的老师,你说,他能教导好太子吗?”

胥臣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一番掷地有声的“论教诲之力”让白发皓首的文公频频点头。

前628年,历经磨难创下无数辉煌的一代雄主晋文公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召来了赵衰、先珍、狐射姑、阳处父等大臣,把已逾而立之年的太子驩托付给他们。然后在众人的眼泪中,依依走向另一个世界。

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业在其数代后人的努力维护下,延续了150年之久。

“巍巍乎,高山;浩浩乎,大洋。”晋文公内外兼修的仁义之道、霸主之风的君王人格,2700年来彪炳史册,无人可及。(完)

——本文节选自李琳之《晋城霸基》,原载《中华祖脉》,西苑出版社201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晋国   蒲城   国君   秦国   昏庸   寡人   群臣   怪圈   太子   公子   夫人   中国历代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