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2,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繁荣之下存隐忧

昨天,车讯网“盘点2022”系列报道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盘点2022 | 北汽成就比亚迪,广汽掀翻长安》,对北汽、上汽、广汽等国内头部汽车集团的表现做了全面梳理。本篇,我们将目光聚焦自主品牌。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转型是一个必要的标签,口号同样要喊得响亮。

  长安汽车去年迎来了160岁生日,这一年长安加快向智能低碳科技公司转型,形成“新汽车+新生态”产业公司。集团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未来十年,全球一定会诞生世界级中国品牌,长安汽车必在其中。”似乎对未来成竹在胸。

  为此,长安加速拓展新能源赛道,实现从高到低的品牌细分,阿维塔处于高端,首款车型8月上市,未来5年发布4款新车。深蓝扎根大众领域,首款车型7月上市,而Lumin打入入门级市场,混动市场则由UNI系列负责。

  为迎合智能低碳出行的定位,长安于去年发布“诸葛智能”,布局智能驾驶、交互和服务生态等领域,此后发布的“原力”品牌强化了新能源技术背书,目前已形成燃油、混动、增程、纯电、氢燃料五条技术路线。

  比亚迪的2022,代表着更为彻底的转型,自3月起便不再生产燃油车,官方表示 “未来,比亚迪在汽车版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没有了燃油车的桎梏,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按下加速键,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高端品牌仰望发布,此外与用户共建共创的全新品牌也会上线,未来将形成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仰望、共创品牌组成的矩阵,覆盖更多用户。而比亚迪2022年销售186.85万辆,相比2021年的约73万辆,完成了152.5%的增长,如此大的涨幅,有点疯狂。

  长城的2022,同样离不开转型,在架构上进行了大幅调整。强化哈弗品牌,对欧拉、沙龙、魏牌、坦克进行组织和渠道的整合,其中魏牌和坦克整合发力高端市场,欧拉和沙龙整合覆盖纯电用户。

  在智能化领域,长城智能核心部件基地签约,城市NOH正式应用,入局大算力芯片等产业,成立咖啡智能生态联盟,在智能驾驶、座舱、服务等领域提供相应产品及数字化服务。

  25岁的奇瑞宣称在“而立之年”跻身世界一流车企,“瑶光2025”战略下未来5年将投入研发1000亿;吉利则直接向下半场开战,董事长李书福称“以智能化为赛点的下半场角逐已经来临”,发布NOA智能驾驶领航系统,布局自动驾驶,为Waymo提供测试车辆,明年推出L4级别电动汽车。

  国内风生水起,国外也得亮出绝活,各家着力绘制自己的出海版图,奇瑞仍是老大哥,全年出口突破45万辆,同比增长67.7%,有4个月出口超过5万辆,将领先保持20年。

  同销量相比,长城的海外业务成为亮点。其正在打造以GWM母品牌统领品类的聚合渠道,去年GWM品牌在马来西亚/巴西等国相继发布,坦克、欧拉、魏牌、哈弗等纷纷出海,全年出口累计173180辆,同比增长21.28%。

  比亚迪出海也在去年提速,元PLUS以“ATTO 3”之名进入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柬埔寨、泰国、老挝、印度、马来西亚等国,此外还与荷兰、德国、瑞典等国经销商合作在当地提供新能源车型,而巴西、智利等美洲国家也有比亚迪的身影。比亚迪乘用车全年累计出口55916辆,同比增长307.2%,虽然总量不多,但后劲足,堪称“出海后浪”。

  此外,长安和吉利同样实现增长,而各家自主品牌在市场方面也都有一定重合。

  “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确有好的一面,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抢占细分市场份额,但把控不到位可能会适得其反,给自身带来困扰,向内挤压自身的市场份额,弱化车型印象,上述几家都存在品牌多车型多车系冗乱的问题。

  自主品牌五花八门的命名今年较往年更甚,不仅动物横行,兵器、军舰、海洋生物、游艇纷纷上架,川藏公路、亚马逊、牛魔王、武神也层出不穷,无论是否与车有关,想用什么用什么。但冗乱的车型划分、套娃设计再加上错综复杂的车名,比起此前的帝豪、哈弗H6、瑞虎等,确实有些让人记不住了。

  长城的单车依赖症仍然存在,从官方公布数据来看,前11个月长城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为12%,燃油车仍是主力,而哈弗品牌占57.8%,H6单车占总销量的近三成。考虑到长城庞大的车型阵容,H6虽然不像此前月销7万那么夸张,但仍然不可替代,而魏牌仅销售3.5万辆,以创始人姓氏开头,定位“中国豪华SUV”却卖的惨淡,的确不那么光彩。

  从架构来看,长城的产品多为SUV车型,过于单一。从乘联会发布的去年产销情况看,SUV增长率与轿车相近,缺少轿车产品的长城仿如自断一臂,增长后劲不足。在调整方面,除了可以提升运营效率增进协同,摊子铺得太大也需要动刀。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虽然表现强劲,但通过数据来看,2022年销售近187万辆,腾势品牌却不到1万辆,订单3万多辆,只是零头,不同品牌之间差异巨大。虽然腾势总经理赵长江称2022年的最大挑战是交付效率和节奏,今年会真正爆发,但30万区间的腾势尚且如此,定位更高的仰望能有怎样的表现?顾此顾彼,解决不同品牌间的失衡,是摆在比亚迪眼前的问题。自主品牌时刻不忘“高端化”,但一步跨进百万,是不是信心太足了?

  同朱华荣的雄心相比,长安汽车显然无法完成全年245万辆销量目标,这其中有多重因素,比如疫情和零部件短缺,以及高温限电影响等。合资品牌不给力也成为重要因素,从公开数据来看,长安福特去年销售25.1万辆,长安马自达则为10.4万辆,同比下滑明显,相比于其他大集团合资品牌的重要性,这两家毫无疑问拖了后腿,对于长安表态摆脱合资输血,靠自主站稳脚跟,多少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自主也仅是站稳脚跟而已。根据销量快报来看,长安自主品牌去年销量约占总量的80%,而其中乘用车仅占约59%,凯程、跨越等商用车品牌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而在乘用车中,长安、欧尚仍以中低端车型为主,整体大而不强的情况并没有缓解。利润低加上零部件等价格上涨,因此从财报中看,销量增加,归母净利润却降低了。

  吉利在新能源车方面有所精进,但过于多元化的路径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没有完成燃油品牌与新能源品牌的切割,吉利、领克仍然在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极氪、几何布局纯电市场,睿蓝以换电为愿景,此外还有甲醇汽车,有些眼花缭乱。

  此外,从战略版图看,吉利有点“不务正业”。除汽车外,还涉及芯片、卫星、飞行器、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等领域,做起了“斜杠青年”。看着高大上,但各方面都需要巨额研发费用,汽车业务被摊薄,销售成本上升,净利润同比减少近半,这些都在吉利的中期财报中体现,盈利问题值得注意。而对成本和费用无法控制,不止吉利,其他车企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奇瑞的痛,在于始终无法打破魔咒,在瑞麒、威麟退场,观致“命途多舛”后,2018年诞生的星途品牌再度寄托了奇瑞冲击高端的希望,尹同跃甚至表示“没有星途的成功,就没有奇瑞的未来”。但从销量来看星途全年仅约5.1万辆,同样不尽如人意。

  在新能源领域,奇瑞销量不错,但通过车讯网观察,QQ冰淇淋和eQ两个“小弟”成为销量担当,贡献了逾18万的销量,而薄利多销的微型电动车对品牌高端化并无好处。对于奇瑞来说,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领域,冲击高端之路仍然难走。而在星途之后,奇瑞已将目光瞄向了下一个高端品牌,这次,会成功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品牌   长安   长城   隐忧   销量   新能源   燃油   吉利   强势   繁荣   车型   自主   领域   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