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干沟河上的明远桥

在汉中市汉台区七里街道办与老君镇交界处的干沟河上,矗立着一座残破的古桥。按桥上镶嵌的石碑记载,此桥叫作“明远桥”,“光绪十九年三月榖旦立”。它修建于1893年的农历三月,距今已有130年历史。明远桥的南面,有个小村落名叫“干沟坎”。旧时,从南郑县城出发,过干沟坎北面的明远桥,东北向,可以一直走到城固县的文川镇。明远桥是旧时蜀道在汉中盆地平川段的重要遗迹,也是曾经南郑县城至城固文川镇方向上商旅盛行的重要见证。

明远桥南北向横跨干沟河,桥身为砖石结构,桥面总长近20米,宽度超过3米。现在的明远桥桥面已断,桥上灌木丛生。桥身分为两孔,一方一圆,主桥为半圆形石拱,副桥为方孔。圆拱的拱券石是很常见的纵联式砌法,桥拱顶部略成尖形,也是典型的“锅底券”形制。方孔副桥最早有可能是吊桥形式。干沟河虽小,但常年累月都聚积有水,河底尽是松软淤泥,旧时行人想要徒步淌河,也是非常困难的。方圆团转,只此一桥可以通过,也算是古代南郑城外一个非常紧要的地方,桥上如果设一关卡,危急时刻,吊桥一收,也是能拒人于对岸的。

明远桥的桥墩上曾装饰有龙,但现在桥墩中部西面,只见两个凹孔,东面剩下一条龙尾。据说原有两个龙头,后被盗。民间俗称这龙为“吸水兽”。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中写道:

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

看来桥墩上的龙,正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子。此说语虽不经,但传统文化中龙是鳞虫之长,统管整个水族,刻龙于桥上,正可以监视水族,毋使兴风作浪以坏桥。也许正是因为没了“吸水兽”的护佑,明远桥才残破至此吧。

明远桥中间的桥墩上,还压有一方长条状的青石,民间俗称“千斤石”。千斤石石块厚重方正,压在桥墩上,正好使桥墩可以抵御住流水的冲刷。我想,残破的明远桥能矗立至今,这方“千斤石”的作用应该功不可没。

干沟河是汉台区境内的一条季节性河流,它发源于武乡镇北面的天台山,西北-东南走向,全长有18公里,流经了汉台区的武乡镇、老君镇、七里街道办和铺镇。干沟河的上游,从武乡镇老街的西边擦身而过,向南,在秦岭南麓厚厚的冲积层上,切割出深深的沟谷。秦岭南麓这块人称“九岭十八坡”的丘陵地带,就是由许许多多类似于干沟河这样的季节性河流,千百年来冲刷塑造而成的。干沟河在七里街道办的留马山村,因为地形上的难以逾越,转而流向了东南,横穿过十八里铺古镇,在铺镇大梁村附近,汇入了汉江河。

干沟河上曾经的古桥不少,比如武乡镇有西河桥,在十八里铺有非常出名的西桥、南桥。至今十八里铺那座俗称“三步两孔桥”的西桥,耸立百年,仍然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但明远桥与其相比,更见旧时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武乡   南郑   老君   秦岭   水族   桥身   桥墩   残破   旧时   俗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