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科技产出”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意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金融科技的文献,过往学者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金融科技研究角度上,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企业层面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近两年才有学者研究银行层面金融科技起到的作用。

整体而言,关于银行层面金融科技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索科技对盈利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也较为缺乏。但银行近些年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的势头迅猛,有关银行层面金融科技的研究需要更多学术界的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无论是金融科技企业,还是银行层面金融科技,学者们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主要运用爬虫技术,提取文章、新闻或是年报上与金融科技有关的关键词,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发展指数,根据2020央行公布的影响机构金融科技水平的52个因素,很难认为通过科技词频能够完全构建出真实的金融科技水平,可见实际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难以衡量。于波等把金融科技发展3.0阶段概括为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解决传统金融痛点问题。

单单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机器算法角度来看,无论是客户还是银行从业人员对该算法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用这些技术办理业务,那么银行业务想要使用该技术的功能,其可操作性一定要很强,于是技术人员便通过算法封装把功能嵌入在应用软件中,或者利用该技术直接开发出可以面向用户的系统,以此来面向客户及业务人员,如大数据征信、智能推荐、AI客服等。这些软件每年都通过严格的价值计算标准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在银行年报中披露,软件价值越高,意味着科技实力越强,越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本文从银行软硬件价值角度衡量银行科技赋能业务的能力,通过a中介效应探究银行科技赋能对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

二、现实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电商平台、通讯工具横空出世从无到有,最先走进人们眼中的淘宝、QQ、微信等迅速扩张,逐渐成为社交行业的寡头,形成垄断之势,显而易见,技术创新给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随后金融学者提出的金融科技概念,意味着金融行业对科技力量的认可,从定义可知,银行金融科技就是商业银行在业务层面上的技术创新。众所周知,银行业从上个世纪以来就迅猛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商业银行的版块基本上已经定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利用科技赋能,是否真的像新兴科技企业那样迅速扩张业务版块?

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利用新型技术产品面向用户,以此产生巨大的利润,但商业银行科技赋能是业务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本质上并没有创造出新型产品,想要获得更多的客户,依旧要依赖银行业务人员营销,那么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在当前发展水平下是否创造巨额收益呢?

本文在描述银行科技水平时参考李运达等构建金融科技指标的方法,选用软硬件价值与营业收入比作为衡量指标,占比越高,说明科技赋能业务实力越强。在衡量银行盈利能力时选用净利润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净利润增长率可以说明银行科技赋能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净资产收益率衡量银行自有资本使用效率,软件价值作为净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可以说明银行是否利用科技产出成果把收益最大化。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更深入探究银行科技赋能作用机制,希望对银行未来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金融科技兴起的理论动因

一、金融脱媒理论

金融科技的兴起与金融危机息息相关,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伴随着金融科技企业的日新月异,银行业遭到了双重打击,银行业的过度贷款被学界与金融监管机构认为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责任,经历此次危机,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集中在银行监管上,对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灵活性造成极大冲击,影响银行利润。另一方面,在权威机构的引导下,引发了以银行为首的金融舆论,使得银行口碑下滑,民众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空前绝后。

这为在危机中未受到波及的互联网企业以金融科技形式提供服务带来良好的契机,更加加剧了银行所处环境的窘迫。除了不利的外部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的客户群体发展成了年轻一代,年轻群体习惯了便捷的数字网络,在习惯上更偏好能解决个性需求的产品服务,他们不再是被动选择银行产品的客户,而是寻求独立自主、张扬个性的服务体验者。银行未能提前嗅到年轻客群的转变,金融科技企业抓住银行的局限性,产品与服务更加贴合年轻人,成功将银行年轻客户群体吸纳过来,成为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就导致了传统金融部门资金融通功能的弱化,即金融脱媒理论。

D.D.Hester是脱媒理论的创造者,根据对实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敏锐嗅觉,Hester总结美国银行发展规律,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金融脱媒”,因此这使得金融脱媒停留在银行脱媒,迄今为止对脱媒理论的理解依然保留这种观点。与Hester不同,Hamilton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定义金融脱媒,当市场上资金融通方能避开银行等中介机构与资金冗余方达成交易满足双方所需,便做到了金融脱媒。随着对该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Harmes给出了更为精确地定义,不断加深对金融脱媒的认知。

二、功能金融理论

显然,金融中介在资金融通上保有的天然优势可总结为两点,一是金融中介具有再分配功能,该功能通过对有效资金配置促进储蓄与投资关系转换,对储蓄与投资起到推动作用;二是中介作用能以更低廉的成本平衡借贷双方的需求关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交易的完成可以通过线上触达,避免了第三方的介入,极大降低信息不对称,此时金融中介的功能似乎被逐步替代,即为金融脱媒。

上述是基于理论基础的设想,当回归于现实,可以发现银行等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被逐步替代,反而在金融领域依旧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企业作为全新的中介角色蓬勃发展,而新型企业的诞生使得基于传统金融构建的脱媒理论难以立足。1995年著名经济学家Merton提出了金融功能观,是更贴近现实的理论创新,也是对金融中介理论的重要补充,为中介理论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学者认为,金融发展长盛不衰,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成熟稳健的金融体系,该体系支撑了实际经济运行的脉络,稳固且不可动摇,在这不变中,可变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时形式的富有变化。

金融机构应当致力于最迅速、最全面地充分发挥金融体系所需要的功能,事实表明,在新时代浪潮下,金融体系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金融领域下,只有不停地与科技共舞,共谋创新,才是金融机构得以安身立命之本,该思想为科技金融企业出现奠定理论基础。这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于科技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最终中介功能将被金融科技企业取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金融科技企业新的时代关系,也促使了传统金融行业在科技浪潮下的思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商业银行   科技   意义   中介   传统   理论   功能   银行   金融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