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 水乡锦溪(二)

前面参观欣赏了水乡锦溪的部分景点,下面咱们参观浏览锦溪八景与水乡桥廊。

锦溪古镇古迹文物颇多,古有“锦溪八景”和“莲池八景”,祝甸大东厂遗址1956年曾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古河驳岸、古石拱桥等8处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以及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积占镇区民宅86%以上,建筑特色古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旅游景点有16处之多:1、十眼长桥;2、古董馆;3、古砖瓦博物馆;4、莲池禅院;5、天水桥;6、普庆桥;7、里和桥;8、文星阁;9、锦溪杰出人物馆;10、中原文化收藏馆;11、柿园;12、紫砂馆;13、古井风亭;14、古石堤埂;15、张省美术馆;16、福寿残碑。

而锦溪众多美景首当其冲进入游人眼帘的就是五保湖与古莲桥;

美轮美奂的五保湖古莲桥

精美绝伦古莲桥

五保湖

五保湖古莲桥

怪不得文学大师沈从文誉她为“睡梦中的少女”,著名记者冯英子则赞她“浓妆淡抹总相宜”

五保湖,也称陈墓荡,位于锦溪古镇区南首。据宋淳祐《玉峰志》记载,时昆山县所管9乡24保,全吴乡辖第五、第六两保,陈墓为全吴乡第五保,故称“五保湖”。

五保湖原有面积3.85平方千米,北至干家甸,东至北管泾、南管泾沿岸,包括东白荡、阮白荡和陈墓荡3个部分。1956年,实施东白荡围垦造田工程,时称全红围垦荡。2006年,镇区东扩,全红荡遂被建成锦溪新镇区。
    

五保湖风光旖旎,人文古迹众多。湖西北口,有陈妃水冢。水冢东北湖畔则为孝宗帝为其所构的莲池禅院,历经800余年兴衰,始终梵音不绝,还不时传来文昌古阁上叮当风铃声,古莲池里满池荷花的清香,实为胜景。水冢西侧,则为坟塘港,港口有一十孔长桥,里人唤之“十眼桥”,白天,鸥鸟群集,船帆点点,晚上,皓月当空,湖水滢蓝。

对于锦溪五保湖,文昌路上的牌楼有诗总结的好:“云锦贯五湖桥系千年水韵,碧溪通三荡窑孕百载民风”,把湖、荡、桥、窑作为镇的重点表了出来。

云锦贯五湖桥系千年水韵,碧溪通三荡窑孕百载民风”

锦溪,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形成锦溪八景;锦溪渔唱、陈妃水冢、莲池结社、通神御院、樵楼鼓声、古井风亭、福寿残碑和石音客帆。

经明代高启、沈周、文征明、祝枝山等文人逸士反复酬唱步韵,使其“八景”增添许多美色。

文征明诗作

“钓船频往返,渔唱复悠扬

锦溪渔唱

锦溪八景石刻;

锦溪八景背后有好多历史传说, 这里有锦溪几百年前(明代)时的景致,文化,和故事。而现有的石碑雕刻得很漂亮很美丽。

锦溪八景石刻

锦溪渔唱;锦溪被五湖三荡环抱,大片大片的湖水波光粼粼。一年四季,“钓船频往返,渔唱复悠扬。风细调偏高,月明 声正长。”

锦溪渔唱

陈妃水冢;陈妃水冢坐落古镇南五保湖中。南宋隆兴二年(1163年),宋孝宗携陈妃途经锦溪,陈妃深爱此间风土人情,恋不忍离,病殁后,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埋藏其间,水冢成为锦溪历史的标志,1997年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景石碑 陈妃水冢

莲池结社;为锦溪八景中主要一景,在清静的莲池禅院内,众多文人逸士聚首饱览水乡美景,运思酬唱,切磋诗文,风光无限。

莲池结社石刻 锦溪八景中主要一景

通神御院;通神御院始建于南宋时期,原名天庆观。后因宋孝宗题名,“笔势腾挪惊凤舞,文光灿斓讶龙飞”,前来观赏御书墨宝者日益增多,故又称通神御院。

通神御院石刻

石音客帆;五保湖和菱塘湾之间有条似龙脊的古石堤埂,“流水穿溪石有声”,故有“石音”之说。常有客船停泊此处,明月升起,烟炊袅袅,船歌四起。

石音客帆

古井风亭;菱塘湾附近南塘桥始建于宋代,桥下有井亭一座,亭中井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高启诗曰:“南塘桥下水泠泠,桥畔长堤柳色青,一勺清泉涵古井,十分凉思满风亭。”

古井风亭

樵楼鼓声;镇中樵楼中置更鼓,夜幕降临,鼓声频传四方,向镇民报晓太平,有诗为证:“一更一更复一更,咚咚总是太平声。”

樵楼鼓声

福寿残碑;福寿碑为锦溪古代遗存久远的残碑断碣,人们以祈“福寿”之吉利,常驻足观赏,终成景观。

福寿残碑

以上八景起源于宋明时代,到了清代,以“莲池结社”为核心,又形成了“莲池八景”——莲池阁影、片云钟度、迎晖普照、画舫晴雪、露台荷映、堤岸鸣禽、菱歌晓唱和芦荻风帆,由此说明,锦溪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下面是锦溪古镇八大景点介绍:通神御院、陈妃水冢、莲池禅院、天水桥、普庆桥、里和桥、十眼桥、文昌阁。

1、通神御院;据记载在很早以前这原名天庆观,恰好一位皇帝路过此地时,在天庆观门前题字“通神庵”匾,才得以改名为通神道院。皇帝的墨宝自然在民间得到很大的反响,故而引得很多文人墨客来到通神道院一饱眼福,有幸能仰仗帝王的题字想必也是十分值得骄傲的。

通神道院

通神御院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墙壁上的砖雕

通神道院简介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

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2、陈妃水冢;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

陈妃水冢标志牌

站在锦溪“莲池禅院”内,一眼就可见到五保湖中有一个立于水中的“独圩墩”,那就是“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远看像是一个湖心岛,隐约可以看到一些牌楼和亭台。水冢不对外开放,只可远观,不可登临。

另外据说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已经是个兴盛的集镇了,三国时期也曾经叫“张家厍”,为东吴提供粮草的地方,因为孙权属下一将军张昭,死后葬在镇东南2公里的村边,为了纪念他,这个已有上千人口的村子便叫张家厍。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

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800多年。

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栾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

而这个陈妃墓非常稀奇,不管五保湖里水涨还是水浅,它始终隐藏在近尺深的水下,好像是会浮动似的,从来也没有被水淹没过。

而宋孝宗为了纪念他心爱的陈妃还将锦溪改为陈墓,直到800多年后的1993年才恢复了古名锦溪。

陈妃水冢

神秘的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

神秘的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

在长寿路与老镇上塘街交汇处的“博艺群芳”牌楼上书写着“悲思一代佳人守节铭陈墓,喜为千年古镇荣光焕锦溪”的一幅对联。上古的陈墓与当今的锦溪对照,突出“佳人陈墓,古镇锦溪”,并荟萃锦溪文脉。

博艺群芳”牌楼上书写着“悲思一代佳人守节铭陈墓,喜为千年古镇荣光焕锦溪”

对于“水冢”还有一个神秘的说法:无论是水涨水落,那个“独圩墩”始终高出水面一定的距离,从没被大水淹没过。

于是民间就有了许多传说,有的说水冢的底部蹲着一只神龟,有的说湖底有一个通着海的大洞……当然这些说法的科学性是令人置疑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称”出了“陈妃水冢”在古镇人心中的分量。

“陈妃水冢”和“莲池禅院”使古镇笼上了一层帝王文化的色彩,使古镇更加鲜亮了起来。

除了文徵明外,明代的高启和沈周等人也在游览之余挥笔抒怀,在锦溪写下了千古诗文。高启的“遥闻帝子葬陈妃,未许青山觅翠微。江底有龙成穴地,水中无辇到泉扉。”

沈周的“君恩付流水,无复吊仙妃,有客捞明月,香魂应借辞”都是对“陈妃水冢”的千古绝唱!

“陈妃水冢”让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又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想象。

陈妃水冢现存情况: 现在水冢东西长11米,南北宽20.5米,占地225.5平方米,封土高1.3米,水下0.4米,原为土筑墓,现为花岗石围砌,顶部封土。

陈妃墓非常稀奇,不管水涨还是水浅,它始终隐藏在近尺深的水下,好像是会浮动似的,从来也没有被水淹没过。

 走向古莲池,孝宗为怀念陈妃,不仅下旨在此设僧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还命众僧在寺院东侧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这样便有了这古莲池。

修筑了莲池,种上了白莲,以寄托对陈妃的哀思,这样便有了这古莲池

古莲池

古莲池

古莲桥与古莲池

3、莲池禅院;“蓬池禅院” 这四个大字,乃著名书法家启功行书,后面是一座明黄色寺院。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

“蓬池禅院”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牌匾

莲池禅院门前石鼓

莲池禅院 门前石鼓

莲池禅院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

圆通殿牌匾


锦溪莲池禅院是观音菩萨道场,大殿正中供奉水月观音像,此尊观音菩萨像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寓意着: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之意,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月光。大殿左右两侧为二十四圆通,合水月观音(耳根圆通)共成二十五圆通。

水月观音像

莲池禅院弥勒殿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莲池禅院里面的卧佛。

莲池禅院里面的小景

莲池禅院里面的小景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

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据说当年宋孝宗亲手在莲池禅院禅院内种下了一棵龙柏和一棵古松,还有一种说法是另外还种了一棵银杏树。现在,寺院内这棵罗汉松即是宋孝宗种的古松,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莲池禅院里面的小景

莲池禅院宋孝宗种的古松,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莲池禅院宋孝宗种的古松,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莲池禅院中的孔庙;

莲池禅院中的孔庙里的内饰

4、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系花岗石单孔全环形石拱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

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

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 桥长17.4米,高3.5米,跨度8.8米,桥面宽3.3米,桥柱有楹联两幅“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该桥是锦溪保存最完整的古桥之一。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

锦溪天水桥

5、普庆桥;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

2005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普庆桥

普庆桥2005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普庆桥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6、里和桥;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为锦溪诸古桥中最古老,跨度最高大之石拱桥,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

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

里和桥 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 。

里和桥

里和桥

里和桥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

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里和桥

里和桥

7、十眼桥;十眼桥也是宋孝宗为阻挡水浪太多冲击陈妃冢而专门命人建造的。传说陈妃曾托梦给宋孝宗,说她的水冢刚好在河与湖的交汇处,水浪冲击的她不得安宁,所以就现在的地方建造一座桥防止水浪太大。宋孝宗拿出珍藏在身边的陈妃遗物,一支玉簪凝视已久,顿悟,就按这玉簪的样子造一条桥,就是现在的十眼桥。

十眼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民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之说,其中较著名的就是十眼长桥。

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

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桥墩采用条石整齐叠砌,结构坚固。 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十眼桥

十眼桥造型古朴别致,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十眼桥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桥连接而成

十眼桥

8、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

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

始建年代不详,一说始建于宋代,移建于乾隆三十八年,其内供奉的是主宰文运、点榜状元的魁星——文曲星。

文昌阁建成以后,即成为乡里文人雅士们的汇聚场所,为“莲池八景”中的主要一景。
    

锦溪文昌阁至今保存完好。三层四面,临水而起,黄墙朱檐,风铃叮当。拾级而上阁顶,可以俯瞰全镇风貌,饱览五保湖水天一色。

阁高15.6米,四面三层,呈浮屠状,立于古莲池畔, 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是锦溪镇上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迹,也是锦溪重文风气的一个象征。

文昌阁周围风景独特,前临古莲池,东邻杨柳堤,西有宝阁岑楼,特殊的景致使得它历来倍受文人学士的青睐,多少文人常年到此聚会抒文,以文会友,道古论今,好不风雅!每逢村中幼儿上学,也来此行膜拜之礼。

它是锦溪古镇人文荟萃和文运昌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锦溪人“枯灯夜读”。

自20世纪初,当中国第一批学子去往国外留学时,锦溪就陆续有莘莘学子外出求学。近百年间,锦溪古镇已走出了200多名留学生,涉足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哺育出中科院院士二人、共和国将军二人、教授一百余人,被誉为“教授之乡”“留学生之乡”。

锦溪桥;有人说到了锦溪不走走桥等于没来锦溪。

 由于“镇为泽国,四面环水”,锦溪古镇里桥梁星罗棋布,素有“三十六座桥”之说,仅老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就有古桥26座,密度举世罕见。现存古桥多为明清建筑且保存完好,有单孔桥、多孔桥、拱桥、平桥,还有半桥和双桥,形式多样,桥柱、楹联、碑刻俱全,其中以明代成化年间十眼桥最为著名。

锦溪古桥分布图

桥多风俗多,每一座古桥背后几乎都有一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锦溪更有“走三桥”的传统。锦溪三桥为天水桥、丽泽桥、隆福桥,呈“品”字型跨于河上,近似等边三角形,每逢镇上居民嫁娶,新郎新娘都要走三桥,以期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三河交汇,一叶小舟在南北向的锦溪河中摇橹而过,荡起阵阵涟漪。

隆福桥,锦溪古镇的众多古桥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雍正时重修,整桥保存完好。

隆福桥正面台阶。 隆福桥正面台阶。

  走过始建于清顺治四年的隆福桥,走过明万历元年的具庆桥,走过元代元统初年的中和双桥,走过南宋建炎三年的里和桥……临水枕河,近桥通舟,从古至今,桥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

桥是风景,也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桥是跨越,也是连接,“或架木跨水,过河而不湿足濡衣”。坐在桥边,蛙声蝉鸣,一样的清风朗月,一样的流水迢迢,桥上栏杆历经千年风吹雨打早已变得触手光滑……  

过桥是“渡”,人生亦如渡。人的一生总有困难挫折,但也不要因此放弃曾经的坚持和梦想。桥儿长长桥儿弯,这道时光浸润后的弧线总会指引你到达新的彼岸。

丽泽桥;是花岗石单孔平板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于清乾隆中期。桥长15.6米,跨度9.3米,桥高4.25米,宽3.5米。

锦溪丽泽桥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据锦溪旅游网介绍该桥为索腰并联式拱桥,始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里人陆溥、陆济兄弟所建。桥名各取陆溥、陆济兄弟的溥济二字,故名溥济桥。明天启三年重修,桥长15.4米,高3.25米,跨度5.8米,桥面宽2.95米,桥栏原为木栏,解放后改砌砖栏,是锦溪古镇最低的石拱桥。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

溥济桥,俗称陈家桥

太平桥;太平桥跨于昆山市锦溪镇锦溪河西段,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锦溪八景中的“石音客帆”就是指太平桥两侧,过往船只进入锦溪后纷纷停泊靠岸的景象。

太平桥

始建于北宋太平元年(公元976年),重修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重修。

桥长20.4米,桥高4.0米,跨度11.3米,桥面宽3.4米。全桥高大雄伟,桥身与拱圈为青石所建,两侧明柱上,东面镌刻“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西面镌刻“数叠渔歌传鹊驾,一弯锦水达龙门”。

相传,当年韩夫人梁红玉正是站在太平桥上击鼓练兵,取得了后来的“黄天荡大捷”。为取谶言,此后凡居民中有远出或子女嫁娶,其船只亦都会绕经太平桥进出锦溪,遂成风俗。

古时当地居民婚嫁喜庆亦有走三桥风俗,其一就是走太平桥。

太平桥

  中和桥;系花岗石单孔平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初年(公元1333年),桥长13米,跨度4.05米,桥宽3.9米。昔时,桥畔桃李纷披,两岸绿波掩映,中流网影参差,是锦溪八景之一。

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锦溪镇中心小河的交叉口,为单孔梁桥。始建于明初,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重修。

中和桥

中和桥

众安桥;众安桥俗称牌楼桥,因以前桥西堍有牌楼一座而得名。据说它为锦溪诸古桥中跨度最大、最高的石平桥。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

众安桥

众安桥俗称牌楼桥

 具庆桥;具庆桥俗称土地桥,始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里人陆安吾建,清代后期重修。桥长15.7米,高3.2米,跨度7.82米,桥面宽2.38米。

具庆桥是花岗石平板桥,花岗石的桥梁侧面,清晰地刻着“具庆桥”三个字,两边还有精美的花纹,这是 锦溪 镇保存较好的古桥之一。

具 庆 桥

具 庆 桥

节寿桥;节寿桥是锦溪镇内的一座古桥,原桥位于南庄村南村口。明崇桢3年(公元1631年)里人捐资所建。清雍正年间里人孙德明为母氏六十大寿重新修整,桥名“节寿”,取以节德、长寿之意;乾隆54年陆九德重修。现桥上有雕刻精致的枕石和福寿浮雕。2002年移建于古镇区南首。

节 寿 桥

  红木桥;红木桥原名虹木桥,因桥身木制故名,座落于市河北尾、东西通架。

古镇北面的出口牌坊边,有一座红木桥 原名虹木桥

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里人王耀枢、陆诞英、王维英、王际华、陆宏嗣、陆昌嗣、柴韫又、王介盈等捐资重建,单孔梁桥。1972年因破损改建为水泥桥,2001年恢复为石梁木栏桥。

木桥很狭窄,旁边已经有现代水泥桥合在一起,为行车之用。

红 木 桥

古色古香锦溪桥

乌篷小船驶过一座座古石桥,桥就是水的屋顶,路就是水巷…乌篷船载着游客从眼前划过,穿着蓝色碎花外衣的船娘们,不仅划船的技术熟练,而且个个能唱,一时间,整个水乡回荡着船娘们莺莺燕燕的歌声。

船从桥下过

锦溪古桥

锦溪别具一格的古桥

半圆的桥洞倒映在静静的溪水中,形成了一轮圆圆的“月亮”,古树的绿荫庇护着这里的宁静,红红的灯笼又增添了喜庆的氛围,这就是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半圆的桥洞倒映在静静的溪水中,形成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锦溪别具一格的古桥

锦溪别具一格的古桥

另外的角度看溥济桥,感觉这个角度看溥济桥更美!

周公桥;檐下挂着“西街”的木牌,未看到桥名。按地图查,这是周公桥。此桥在锦溪古镇市河上,东西向,俗称西家桥、西街桥。周公桥是由陆允中建于明万历中期。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

此桥在锦溪古镇市河上,东西向,俗称西家桥、西街桥。

俗称西家桥、西街桥。

俗称西家桥、西街桥。

西街廊桥 周公桥是由陆允中建于明万历中期。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

一轮弯月架水面

乘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

  任两岸的风景随着河水倒退。

  桥上人来人往,笑语晏晏。

  不经意间,

  人和古桥一起,

  同成为江南水乡的一道风景。

  锦溪等你。

锦溪别具一格的古桥

锦溪古镇镇口,水中倒影着禅院,古桥 ,好美!

廊棚;在江南古镇游览,主要有几个看点——古建筑、古桥、廊棚。西塘的廊棚很出名。不过锦溪的廊棚也不少。

靠河岸的廊棚,往往还会有座位及美人靠,供路人休息用

临河廊棚

锦溪临河亭廊

靠河岸的廊棚,往往还会有座位及美人靠,供路人休息用

靠河岸的廊棚

廊棚靠河而建,使得沿河的街道有遮阳避雨的好处

靠河岸的廊棚,往往还会有座位及美人靠,供路人休息用

南塘廊亭

靠河岸的廊棚,往往还会有座位及美人靠,供路人休息用

有的廊棚还有名字——菉荇。
锦溪港的南岸是菉荇街,北岸是锦溪街。菉荇街因地处菉荇而得名。菉荇或称陆巷,是古时的一个村落。
小镇初期,只在镇西有几十户人家。自从陆杏建桥,定名为“菉荇村”。

菉,是绿豆,荇,是一种草本植物,有绿色之意。随后沿着“ 锦溪港”渐渐从菉荇桥朝东扩展,形成了镇区,最终定名为“ 锦溪 镇”。 因此,锦溪镇的雏形是一个叫“菉荇”的村落,约形成于唐朝以前。“菉荇”的村名正如它周围的自然风光一样,富有田园诗味。

吴、晋时期,这里已成为一片宜居乐土。由清代地方文人陆作兴的《陈墓小记》中“余家自吴、晋以来居兹土,族多隐君子,与骚人逸士啸歌溪上”的记述可知,当时已有诸多隐逸者居住在这里,并经常与诗人和节行高逸之士泛舟溪上,吟诗歌咏。

“菉荇”是锦溪古时的一个村落。

“菉荇”是锦溪古时的一个村落

巡检司廊桥

锦溪街上的廊棚有匾“巡检司”。大概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这个以捕盗,维护地方治安为职责的衙门。

锦溪古渡口

锦溪古渡口

文昌桥廊

文昌桥头的“文运昌盛”匾额

河边南大街的廊檐

锦溪古镇听渔亭

整装待发的乌篷船

福寿碑

福寿碑为锦溪古代遗存久远的残碑断碣,人们以祈“福寿”之吉利,常驻足观赏,终成景观。

锦溪民宿

在此,水乡锦溪古八景及水乡桥廊参观浏览告一段落,接下来参观锦溪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圆通   昆山市   西街   天水   乾隆   禅院   神道   福寿   江南   水乡   俗称   古镇   烟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