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李信率军20万攻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他的?

秦将李信也是秦国的一位名将,因当时年纪和秦王嬴政相仿,且强壮勇敢,故而深受嬴政的宠信,与蒙骜之孙蒙恬、蒙毅和王翦之子王贲,都是秦国少壮派将领中的显赫人物。

李信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除了“秦灭韩之战”外,其余五国之战都有参与经历。其中尤其是“秦灭楚国之战”,李信不仅参与了此战,还曾作为秦军主将担起了攻灭楚国的重任,足见秦王嬴政对其的宠爱和信任。

在秦国准备攻打楚国前,秦王嬴政曾叫来两位将领问询攻打楚国的意见,看看用多少人可以将其拿下,而这两人不是别人,其中一个就是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李信,另一个则是年纪稍长,老壮派的代表人物王翦。

对于秦王的问询,李信和王翦两位将领的回答有着很大的差距。李信表示:“只需二十万人足矣”,而王翦则对秦王说:“少于六十万人则不能取胜”。

嬴政听后心想:“这王翦是真敢说啊!张口就朝寡人要六十万人,虽说没有达到秦国的极限,但征调六十万大军也并非易事,攻灭楚国倒还好说,若是不成,秦国便会大伤元气,不利于之后统一大业的顺利推进。

相比之下,还是李信所需的二十万人更为稳妥一些。虽然李信还比较年轻,但强壮勇敢,之前仅凭数千士兵就敢深入燕国腹地,追逐寡人昔日的少年好友燕国太子丹,不仅打败了其率领的军队,还取回了太子丹的首级,甚慰寡人之心,不亏是寡人所宠信的心腹爱将啊!

秦王嬴政思索之后,心中已然做出了决定。于是对王翦略带挖苦地说道:“看来王将军真的是老喽!怎么变得如此胆怯了呢!还是李信将军果断勇敢!

王翦一听,哪还能不明白秦王的意思呢!心想:“王上直说用李信就好了,怎么还非要挖苦羞辱一下我呢!好歹我王氏也是大秦功臣,吾率军攻灭赵国,攻占燕都蓟城,打败太子丹,赶走燕王喜,我儿王贲又灭了魏国。王上现在这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啊!那我走还不成!”

王翦因为自己的建议没有被秦王所采用,便向嬴政表示有病在身,想要辞官回老家频阳养老。嬴政听后心想:“这年长确实有年长的好处,王将军真是一点就透,不过就这么辞官回乡着实有点可惜了。既然王翦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寡人不放他回养老,倒成寡人的不是了。”于是就同意了王翦的回乡养病的请求。

随后秦王嬴政便任命李信为攻楚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兵二十万南下攻楚。然而李信指挥的这次灭楚之战却没有给秦王嬴政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虽然前期攻楚之势犹如畅通无阻一般,但后期却被楚国名将项燕击败,李信最终率领残余秦军大败而归。

远在秦都咸阳的嬴政听闻秦军攻楚伤亡惨重的消息后,当即大为震怒。那么秦王嬴政之后对大败而回的将军李信是如何处置的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秦将李信攻楚大败而归后,秦王嬴政并没有重罚他,而且依然继续对其重用。只不过李信自灭楚一战结束后,便再未担任过灭国之战的主将,毕竟对于秦国兼并六国的统一大业来说,此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且攻楚之战大败而归也被世人所诟病,一些人认为李信年轻气盛,轻敌妄为。不过此战失败并不能全怪李信,虽然攻楚战败是事实,但其中却另有内情(后文详解)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要重用年纪尚轻的将军李信呢?嬴政之所以任命李信担任攻楚主将,除了李信所需兵力较少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李信之前出色的表现。

秦灭楚之战前,秦将李信的经历和出色表现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继位九年,时年22岁,已经到了举行冠礼的年纪,于是前往秦国故都雍城行加冠礼,预示嬴政即将亲政,成为真正的秦王。此时与秦王年纪相仿的秦将李信也在不久后开始登场。

掌权后的秦王嬴政便开始积极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后,秦国于公元前236年拉开了统一六国之战,第一个目标是相邻的赵国。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秦国数次大举出征赵国,并付出不小的伤亡代价后还是未能攻克赵都邯郸,为此只好调整主攻方向,改为相邻的韩国,也是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存在。

在攻打韩国时,秦国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直接用绝对优势的兵力,并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攻克了韩都阳翟,处于“六国中枢”的韩地尽数纳入秦国版图,秦国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同年,赵国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秦国见攻赵时机来临,在经过短暂休整后,便于次年再次大举发兵攻赵,老壮派王翦和杨端和依然是攻赵的主将和副将,而少壮派的代表人物李信也成为此次攻赵的副将。

“幽缪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大饥。”《史记》

王翦和杨端和率领数十万大军一路从今河北井陉、邯郸临漳县攻打赵都邯郸,而李信则是单独率领一路秦军从今山西太原、内蒙古云中出兵,配合王翦率领的另一路秦军共同合围赵军。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战国策》

之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赵将赵葱和颜聚率领的主力赵军被击败,王翦和李信最终攻克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基本灭亡。李信也凭借此战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被秦王嬴政看重宠信。

可能有人会问,李信年纪不大,为何会被任命为攻赵副将?除了李信个人原因和努力之外,比如善于打仗,之前立有军功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李信的家世,李信出身显赫,不比蒙恬、蒙毅兄弟二人的出身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成为秦国少壮派将领中显赫人物(后文详细介绍李信的家世)

秦灭赵国后,主力秦军并未返回秦国,而是驻扎在赵国中山(曾经的中山国)一带,兵锋直指燕国南部边界。

“王翦引兵欲攻燕,屯中山。”《史记》

燕国太子丹见秦国欲攻打燕国,深感震惧,但此时六国已被秦灭其二,剩余诸侯都不敢主动招惹强秦,故而无法组成合纵,共同对抗秦国。而燕国弱小,仅略强于韩国,也不可能是秦国的对手,于是在此危机时刻,太子丹下定决心:派遣刺客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也是他幼年为质于赵国时的昔日好友。

“秦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体解轲以徇。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公元前227年)”《史记》

之后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典故:荆轲刺秦王。结果我们也都知晓,荆轲行刺失败,被拔出剑来的嬴政一剑就砍断了左腿,击成重伤失去了抵抗能力,最终被肢解示众。而燕国此举不仅惹恼了秦王嬴政,同时也给了秦国出兵攻打燕国的合理借口。

嬴政当即便增派军队前往找赵地,命王翦、李信、辛胜等将将领率军攻打燕国,定要攻破燕都蓟城。之后李信带领先遣部队率先抵达了燕国边界易水河畔,用骑兵突袭大败太子丹率领的燕军,太子丹被迫逃回了燕都蓟城。

随后李信与后续王翦、辛胜率领的主力秦军会合,继续向燕国腹地挺进,在秦王增派部队的支援下,最终于次年攻破了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被迫率领卫军向燕国辽东地区逃亡。然而李信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李信明白秦王心中的怒火,这也是他获得宠信的大好机会。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其后追丹,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史记》

年轻勇敢的李信当即便率领数千骑兵奋起直追,紧紧地追击着燕王喜和太子丹,一直追至太子丹于衍水(位于今辽宁东部的太子河,因太子丹曾逃亡于此,故取名太子河),但此时燕国处于劣势,即便向秦国求和也没什么用,燕王喜为此很着急。

然而之前逃到代地的公子嘉(赵王迁之兄长,原赵国太子,其父赵王偃因宠爱倡后,废其太子位改立倡后之子赵迁为太子,之后秦军攻破邯郸时,公子嘉率领一部分贵族与大臣逃到赵国北部代地,自立为代王)却给燕王喜出了一个“馊主意”!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史记》

意思是说秦军追得这么急迫,其实是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的缘故,若是燕王喜杀了太子丹,将自己儿子首级献给秦王,这样才能得到秦王宽恕,或许燕国也能保住。结果燕王喜还真派使者这么做了,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将李信带回转交给秦王嬴政求和,这真是“父子本是同脉出,大难临头各自飞”啊!

比起燕王喜正心痛到滴血的同时,这边秦将李信却很非常高兴,虽然并未活捉或斩杀燕王喜,但他此行目的已经达到,太子丹的首级便是他参与攻燕之战的最大收获。

李信凭借此战获得了秦王极大的宠信,嬴政都夸赞他贤能勇敢。而且李信也通过此役出色的表现,在秦军和少壮派将领中建立起极高的声望,大有与老壮派王翦相匹敌之势。而此时出身名将世家的蒙恬、蒙毅兄弟二人还未出头,只有王翦之子王贲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但论声望,王贲还是不及李信。

如果之后能顺利发展,李信的未来将不可限量,极有可能会成为秦国下一代将领中,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甚至是“扛鼎之人”。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次战役却将李信打落“神坛”,从此再未担任过担任过灭国之战的秦军主将。

秦灭楚之战,李信作为秦军主将,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

燕王喜逃亡辽东后,秦王认为燕、赵仅剩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惧,于是便将调秦军主力南下,准备攻打楚国,攻燕战事暂且落下帷幕。

由于李信在攻燕一战中曾以数千兵力急追燕太子丹,并取得其首级,获得了胜利,故而秦王嬴政认为李信年少壮勇,相比起老成持重的王翦,李信的作战特点就是快、准、狠,善于突进急袭,穷追猛打,正是率军攻打楚国的理想将领,于是就想对其委以重任。

不过为了慎重考虑,秦王嬴政还是决定在进攻楚国之前,先问一下王翦和李信两人的意见,看看攻楚兵力所需几何,把握有多大。然而王翦的回答却让秦王有所失望,攻楚兵力竟然需要李信二十万兵力的整整三倍,两者差距过大,嬴政再三思索之下,还是决定任用李信为攻楚主将。

“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史记》

拿定主意的嬴政还不忘“讥讽”了王翦一句:“王将军老了,怎么胆怯了呢!”,同时又夸赞李信:“还是李将军果断勇敢,他说的对。”,两相对比之下,秦王此话对身为武将的王翦来说无异于是羞辱之言,王翦一看秦王铁下心要重用李信,于是以染病为由辞官回乡。

随后李信作为秦军主将和副将蒙恬率军二十万南下攻楚,而李信率军进入楚境后,犹如进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攻下了楚国平与,以及鄢、郢两地,副将蒙恬也攻下了寝地,秦军攻势极其顺利,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公元前225年)”《史记》

当捷报不断传回秦都咸阳后,秦王嬴政很欣慰,心想:“寡人确实没有看错李将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攻下了鄢、郢二地及数座城邑,没有愧对寡人对其的宠信。幸好寡人没有采信王翦那老匹夫之言!看来他还是有自知之明,蛮适合回乡养老的!

然而还没高兴多久,楚地便传来秦军被燕军大败的噩耗,李信被楚国名将项燕率军击败,大败而逃。秦王嬴政听闻后,为此十分生气,对将军李信也不禁心生失望,也想起了老成持重的将军王翦,于是亲自驱车前往王翦的老家频阳道歉,请其出山担任攻楚主将,一雪秦军大败之耻。

“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公元前224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荆军,杀其将军项燕。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昌平君死。”《史记》

并同意了王翦攻楚所需六十万人的要求,并亲自将王翦送到咸阳城外的霸上。之后王翦和副将蒙武率军大破楚军,于蕲县(今安徽宿州蕲县镇)以南斩杀楚将项燕。楚王负刍率领残余楚军逃亡,王翦和蒙武率军追击,最终在此年擒获楚王负刍,并斩杀叛乱秦国的昌平君(原秦国丞相,楚考烈王在秦为质时所生之子),完全平定楚地,楚国灭亡。

秦将李信伐楚大败而回,秦王嬴政是如何处置他的?(李信之后的经历)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秦王嬴政并没有重罚使秦军大败受辱的将军李信。在楚国灭亡的次年,嬴政就命王翦之子王贲和将军李信率军攻打逃亡辽东的燕王喜,将其俘获。接着又掉头彻底攻灭了代王嘉在赵国北部代地的残余势力,至此燕、赵两国彻底灭亡。

“岁余,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攻齐,得齐王建,齐地。蒙恬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

此时,山东六国已被秦国攻灭兼并五国,只剩下位于中原东部的齐国。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又命王贲和李信、蒙恬率军攻打齐国,俘获齐王建,平定了齐地,蒙恬也因功被秦王任命为内史,王贲最后则是被封为通武侯,其父王翦为武成侯。

以此可见,李信和蒙恬在攻楚一战大败后,秦王嬴政并没有从重处置两人,而且依然宠信,不然也不会让李信参与剿灭燕、赵残余势力,以及同时又让两人参与攻灭齐国之战,并且还让蒙恬担任内史,掌管秦都咸阳以及京畿之地内的40余县,包含现今关中平原与商山、洛水一带。

当然李信战败是既定事实,按照以秦法严苛而著称的秦国来说,不处罚李信是基本不可能的,那么最终的处理结果是什么呢?

按照史料记载,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实行商鞅变法以来,秦律就对犯了罪的将士们有了相应的处罚标准:二级爵位往上的人犯了罪,就降低其爵位,一级以下爵位则取消爵位。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战及死吏,而轻短兵。”《商君书》

按照李信在灭赵、攻燕时的表现来看,其爵位起码也在五级大夫爵位以上。而且攻赵时,李信已经成为一路秦军的主将,这也更加说明李信的爵位只高不低。

“荆人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史记》

不过李信作为秦军主将,指挥参与的攻楚一战使秦军伤亡惨重,光都尉就战死了七人。这在秦军编制中属于中高级军官,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其手下至少拥有2000士兵,到数万人不等。

按照二十万兵力计算,李信作为攻楚主将,率领的基本是秦军主力,人数应该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其余为副将蒙恬率领。李信麾下的都尉应该在十余人,每人大约率领一万人,据此估计,此战伤亡至少在一万到七万人之间,甚至更多。

毕竟秦律规定,将官战死,身边的卫兵就要受到惩罚。七名都尉战死,也足以说明此战的有多么惨烈,故而伤亡必定不小,身为秦军主将的李信,惩罚也必定不轻,降低爵位是肯定的,甚至会一撸到底。

不过根据李信之后又作为副将参与灭燕、赵、齐三国之战来看,其爵位并没有被完全削没,应当有所保留,因为秦律规定,没有军功爵位的人不能当官,即便出身王族宗室之人也不行。因此得出的最终结论便是:李信攻楚战败后,秦王嬴政对其的处置应是降低了数级爵位,以及罚俸处理。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没有从重处罚将军李信呢?

按照李信大败而回,给秦军造成惨重伤亡的情况来看,就是削爵贬为庶民,甚至处以极刑也不为过,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没有从重处置李信,反而还要继续重用他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攻楚战败并不能全怪李信;二是李信出身显赫;三是李信作战勇猛,确实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基于前两点原因,秦王嬴政产生爱心之心,也不想失去这员猛将。

从上文叙述可以看出,李信和蒙恬在攻楚前期是非常顺利的,连战连捷,攻取楚国数座城邑。按理来说,此时秦军士气正盛,而且秦军战力自商鞅变法颁布军功爵制后就在不断提升。其次所使用的兵器品质属于优良级别,且粮草后勤供应充足。若是楚军兵力不敌秦军,或是没有发生其他特殊情况下,秦军可以说几乎是不会战败的,起码不至于大败,那么李信是如何战败的呢?

关键之处在于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国丞相昌平君竟然在李信、蒙恬攻下的楚地陈郢发动了叛乱,直接断了李信的后路。此举可谓打了李信一个措手不及,本应高歌猛进,继续向东推进的李信不得不向西返回平定叛乱,与在城父的蒙恬军会合。

“李信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兵日进而西。”《史记》

然而楚国名将项燕却没有浪费这个机会,甚至昌平君发动叛乱可能就是项燕派人撺掇的。于是乘机集结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停息的尾随追击李信率领的秦军,最终与昌平君前后夹击,大败李信所部秦军,李信率领残余秦军逃亡,而项燕则继续率领楚军不断向西追击李信和蒙恬,最终李信大败而回。

如果不是发生昌平君叛乱这种特殊情况,正势如破竹的秦将李信又怎么会放弃继续向东挺进,深入楚国腹地,俘获楚王负刍,建立灭国之功的机会呢!李信率领秦军主力向西返回与蒙恬会合属实不正常,也侧面印证了昌平君在陈郢发动叛乱的情况应该属实。那么身为秦国丞相的昌平君为何要发动叛乱呢?

虽然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但他生于秦,长于秦,仕于秦,受封昌平君,后因平定嫪毐之乱有功,又被秦王嬴政任命为丞相,其母又是秦昭襄王之女。按理来说,在秦国长大的昌平君对楚国并无多少感情,而且其父当初从秦国独自逃走,将年幼的他丢在秦国,之后也未接回楚国,就算他憎恨其父楚考烈王和楚国也正常,并且他在秦国还封君拜相,更没理由背叛秦国,那么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史记》

最初原因是昌平君遭到了秦王贬谪。可能秦灭韩国后,昌平君就被派去镇守和治理韩地百姓,结果韩国故都新郑爆发了叛乱,而此时李信正好率军攻占了楚国的鄢、郢两地,于是秦王就将昌平君贬到楚国做安抚工作,又或是新郑叛乱和昌平君没有关系,秦王的本意就是想借其楚国公子的身份去安抚楚人,以尽快平定楚地。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却导致回到楚国的昌平君产生了别样想法,比如:遭到排挤打压、身负楚国王室血脉,对即将灭亡的母国产生了恻隐之心、又或是楚将项燕派人劝说等,于是昌平君在陈郢以楚国公子身份号召当地百姓发动了叛乱,占据陈郢,掐断秦军后路,并伺机配合项燕攻打秦军,最终导致李信和蒙恬大败而归。

如果李信战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昌平君发动叛乱所导致,那么就不能全怪李信,故而秦王嬴政从轻处罚也正常。其次是李信出身显赫,如果不是发动叛乱等谋逆之举,秦王嬴政没有必要重罚,甚至是处死李信。

根据《史记》、《战国策》、《新唐书·宗室世系》、《唐书·李氏通族世袭一览》等文献相互对照,李信的先祖是李宗(李耳之子),为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因功封于段干,其后代有以封地段干为氏。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史记》

李宗之孙李兑现是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受封奉阳君。其子为李跻,李跻生两子李云和李恪,李恪之子李洪在秦国担任过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也为秦将,李兴族之子李昙先去赵国入仕为官,后又回秦国担任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而李昙又生有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因其后代不同国家为官,故而分为分出两支,长子李崇担任秦国陇西郡守,被封南南郑公,自此有了陇西李氏,之后又分出很多旁支,四子李玑的次子李牧在赵国做官,为赵郡李氏,又也分出了不少旁支。

李崇之子李瑶为秦国南郡太守,受封狄道侯,李瑶之子便是李信,可见李信家族早已在秦国形成世家大族,比蒙氏和王氏要更早显贵。故而李信在参军不久后,由于强壮勇敢,立有军功,于是就成为秦国少壮派将领中的显赫人物,又深得秦王嬴政的信任,毕竟李信祖上几代都是秦国大臣,且都是封侯人物。

秦王嬴政碍于此也不好重罚,再加上攻楚国之战的败因,主要责任不在李信,而且李信也是不可多得一员猛将,秦王嬴政选择从轻处罚也正常。

结语:

不过秦将李信自参与灭齐之战后便消失在了史料之中,虽然攻楚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但其光辉历史却因此被打住,再未担任过灭国主将,以至于在《史记》中并未留下专门的传、记。

李信的最终结局不外有二:一是是战死沙场;二是老死或病死,至于被秦王嬴政赐死的可行性不大,毕竟李信没有叛乱,否则他的后代便无法平安繁衍,也就没有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飞将军”李广了。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注:文中所引用部分史料记载,为相关《史记》多篇纪、传、世家排列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秦国   秦王   楚国   史记   之子   燕王   爵位   主将   叛乱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