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新建:今年旅游业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尚有难度

新冠更名后的首个元旦假期,相关出游数据显现出旅游市场回暖的迹象。然而,在保持坚定信心的同时,如何冷静理性地看待2013年旅游市场的走势?日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就2023年旅游业的恢复发展进行展望。

对当前市场恢复要有耐心

南方日报、南方+:您不久前在一篇题为《变化和趋势:走进2023年的旅游发展断想》的文章中提到,2023年想要完全恢复到2019年水平估计还是有难度,为什么?您预计何时文旅行业水平能够恢复至疫前水平?

厉新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市场,在于需求信心和供给能力。第一,从需求信心的角度看,无非就是有没有钱花和敢不敢去花的问题。疫情三年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每一次冲击影响的都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企业中的每一个从业者以及每个从业者背后的家庭。

简单地说就是,疫情导致人们收入下降,可以用来旅游的“闲钱”大幅缩水,总体旅游需求自然也就相应萎缩。即便有足够可以花在旅游上的“闲钱”,恐怕短时间内人们还会比较谨慎。尽管疫情防控政策已经调整,但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仍在变异,人们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担心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且这种担心短时间内恐怕很难根本扭转,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出游,尤其是会影响到远程旅游恢复势头。从这两个层面看,2023年上半年总体上会处于一个“观望-试探-恢复-增长”的变化阶段。

第二,从供给能力的角度看,需要考虑到旅游企业是否能够饱和运转以及旅游产业生态是否能够及时响应。在疫情之初我就提出要考虑到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恐怕不只是某个旅游企业破产倒闭这么简单,而是要关注到疫情带来的整个旅游产业生态级的变化。现在来看,旅游产业的供应链生态要想短期内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恐怕不容易,人员重新集结、投资重新注入、产品重新研发、合作重新激活、市场重新活跃、预期重新乐观都需要有一个缓冲期。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刚从重症病房转出来的病人就马上活蹦乱跳生龙活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甚至出院后还要调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保持坚定的乐观,但对当前市场的恢复和短期发展的判断还是要理性看待,要有耐心。

从旅游市场以往的规律性表现来看,今年春节大规模的流动应是家人团聚为主,毕竟很多人已经三年没跟家人团聚了,回家踏踏实实跟家人过个年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和选择,以往那种“旅游过年”的模式会大幅度萎缩,自然就影响了春节假期的旅游市场恢复。

春节后到“五一”假期这段时间,大体是旅游淡季,而且这个淡季也不像往年可以通过开发老年人群体来调节,要想淡季不淡应该比较困难。

所以,虽然对2023年的旅游市场总体乐观,但在“五一”和暑期之前,恐怕还是观望和试探性恢复为主。尽管我们习惯将2019年作为旅游业恢复的对标年份,但实际上这是不是一个合适的锚点还有待再分析。考虑到2023年上半年的增长可能较为缓慢,所以2023年要想完全恢复到2019年的市场规模和收入水平估计还是很有难度。如果能够通过1年左右的时间来修复旅游产业生态以及稳定人们安全出游的预期,到2024年“五一”左右恢复到旅游发展常态并重新进入增长通道还是值得期待的

露营和“微旅行”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南方日报、南方+:疫情期间涌现出了文旅新场景新现象,您认为哪些新业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哪些不会转变成为行业性现象?

厉新建:在疫情期间开始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露营,以及各地开始关注或加力的“微旅行”,比如典型的是北京的“故宫以东”、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因为这两个业态跟发展趋势的内在吻合性,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值得期待的。

以露营为例,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方式,露营的户外空间属性跟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自然情结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旅游休闲活动,还是人们重新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露营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赋能作用,可以解决乡村低效地、闲置地的提质增效问题,丰富了目的地和传统旅游企业的消费业态,增强其吸引力。

露营地建设也有助于优化旅游供给结构,释放休闲消费潜力,对于对冲“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经济形势以及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框架都有积极作用。这些因素意味着,尽管露营是人们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但疫情因素消失、远程旅游恢复后,露营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滞或下行。

如果从着眼未来的角度看,为了更好地推动露营旅游发展,还要重点关注露营盈利模式的系统谋划,没有以营地为中心的周边资源组织和活动设计就不可能有综合性带动和发展;要推动大众消费意识的转变,把露营作为培养自然意识、进行自然教育的重要方式,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以及从提振消费、转型升级、资源复用角度、扩圈强链等多角度推动露营地的高质量发展。

休闲旅游消费值得关注

南方日报、南方+: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市场,您认为哪些出游需求值得关注?面向2023年旅游市场,哪些需求值得长期关注?

厉新建:春假假期南北方各不相同,在北方地区主要还是滑雪滑冰泡温泉。尤其是2022年冬奥会举办带动的冰雪旅游热潮应该还会持续,从申办到举办多年来长期的宣传带动的冰雪旅游社会化认知则将产生更长远的影响,冰雪旅游需求值得继续关注。在南方的出游需求则更加丰富多元,当然考虑到疫情带来的消费信心影响,主要的消费仍将维持在城市内部和城郊乡村,城市微旅行、城郊乡村微度假将继续是比较主流的消费模式,城郊乡村的高品质民宿仍会有不错的市场支撑

从2023年看,露营旅游以及围绕露营而衍生开展的休闲旅游消费值得继续关注。在文旅融合之外,可以充分关注文体旅融合的发展,文体旅融合模式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体旅融合消费尤其是体旅融合消费、在旅游景区空间植入新潮运动玩法将持续成为增长速度比较快的领域。围绕饭店住店客人的文化休闲需求进行休闲生活圈的构建,充分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

康养旅游也值得高度重视,虽然现在康养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真正形成广泛影响的深化发展还不充分,围绕中医药调理、国际先进医疗以及围绕森林疗愈、户外运动康养等都还有很大空间。城市更新中衍生出来的休闲消费尤其是具有尝鲜式体验特点的休闲消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微旅行”产品以及乡村振兴中衍生出来的“微旅行、慢休闲、深度假”也值得继续关注

谁能解决“休闲的贫困”,谁就拥有“蓝海”

南方日报、南方+:您提出,能有效缓解人们“休闲的贫困”,能有效提升旅游消费技能的产品和服务,都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请问具体指的是哪些产品和服务?为什么?

厉新建:从旅游的角度看,“闲钱”和“闲时”是两个重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基础,人们没法出去旅游。我们可以把“缺钱”视为一种“财富的贫困”,有了足够的钱但“缺时间”视为“时间的贫困”。这是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的。但是并不是说解决了“财富的贫困”和“时间的贫困”,人们就能很好地进行旅游消费和体验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好玩”的东西“玩好”的。

这其中的关键是旅游消费的技术和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欠缺旅游休闲技术和能力的状态称之为“休闲的贫困”。看人文古迹需要文化的、历史的、美学的等方面的知识,看荒野的自然也好,看人工的自然也罢,都需要你用感官去感受和发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知识和能力。

尽管人们都希望在旅游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但因为能力和技术的欠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偿所愿。正是因为这样,如果能够在人们与消费对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们在不拥有那么多预备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美好体验,那这座“桥梁”就是人们不可或缺、必然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这座“桥梁”可以是某个个体,比如北京东城在推动“故宫以东”微旅行发展时提出了“时间设计师”“文化主理人”就属于这种情况。帮助你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游览东城的文化和旅游空间,或者就某个旅游景观或历史空间给你娓娓道来其中的文化故事,自然是市场所需要。研学旅游中的研学导师、森林旅游中的森林体验师、滑雪体验中的教练、户外徒步的向导、自然教育的导师,如此等等。他们存在的很重要目的都是能有效提升人们的旅游消费技能,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市场的空间总是隐藏在人们的消费痛点和难点之中。在人们开始从“有意思的旅游”向“有意义的旅游”转向,开始越来越追求切身参与、深度体验和精神丰富的进程中,“休闲的贫困”就是其中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因此谁能解决它、谁能富有创意的解决它,谁就能找到自己的“蓝海”。

挖掘存量资源的空间价值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存量资源的空间价值挖掘是最重要的旅游业拓展方向,如何挖掘存量资源的空间价值?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这一存量资源包括哪些资源?

厉新建:旅游的发展跟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总是在不断寻求增量资源的注入和存量资源的挖潜中不断向前的。以往人们相对而言更关注资源的景观价值,习惯于把资源开发成某个具象的景观化产品,资源以及依托资源而形成等景观是主体。如果以景区为例,这种思维自然就形成了门票思维,如果过于依赖门票的话就演变为所谓的门票经济。

但实际我们会发现,“小蛮腰”作为广州的标志性景观,绝不只是让人们围着它转一圈拍张照收点钱,而是将“蜘蛛侠栈道”“极速云霄”“旋转餐厅”“摩天轮”等很多休闲消费业态植入其中,充分利用了“小蛮腰”的空间价值,同样的中西美食,在上下九吃、在“小蛮腰”吃恐怕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我们把“小蛮腰”替换成旅游景区,同样可以发现,景区最大的价值可能不是门票收入,而是将整个景区景观和环境作为背景,将植入到景区空间的其他业态作为前景,景区的运营可能就打开了全新的空间。

依此类推。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可以植入无动力乐园、房车露营等更新换代的业态可以极大激发公共空间的价值。通过文体旅融合,将体育活动、户外运动、自然休闲等业态植入景区,尤其是植入最新的时髦潮玩消费业态(如飞拉达、尾波冲浪、动力三角翼、滑翔伞等),也可以极大改变景区的空间价值。

还有前面讲到的酒店可以不仅仅是住宿的功能,还可以是剧本杀等业态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乃至演艺展示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所有的存量资源都值得再用空间思维琢磨一遍,让景观(本体)退居次位成背景,而让景观(本体)空间中植入的业态成为前景,在前景和背景的互换中找到全新的价值实现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之中都存在着拥有巨大空间价值的资源。比如,以往的遗产保护主要是“围起来”“罩起来”“关起来”,现在的遗产保护是要“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而其中的文物建筑开辟为休闲体验空间,把民宿、客栈、茶社开进文物建筑就是利用了文物建筑的内部空间价值。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还推动了利用乡村地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发展乡村遗产酒店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建筑的保护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在城市更新过程老旧厂房的创意利用也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前很多老旧厂房最多就是作为工业遗址进行参观性使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老旧厂房的参观价值早已经让位给文创产业、休闲旅游业,厂房空间早已成为休闲消费空间、艺术创作和展示空间。

1月6日《南方日报》刊载报道版面

【记者】 周人果

【海报设计】许蕾

【作者】 周人果;许蕾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南方日报   存量   景区   疫情   旅游业   乡村   难度   水平   自然   价值   旅游   资源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