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听众来信看马丁·菲舍迪斯考


马丁·菲舍迪斯考,指挥家,国内却很少有人知道。网上能见到的录音、录像也不多。他曾率领着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来中国转过两圈儿,音乐会很叫好,名字却没有流传。

苏立华老师说他像卡洛斯·克莱伯。也有人说他的音乐像富特文格勒。

马丁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迪特里希·费舍迪思考头像揭幕式上

或许是父亲的光辉遮掩了他的神彩,每每说到他的名字总要先提到他的父亲。当然他的父亲是大大的有名:迪特里希·费舍迪思考,上世纪著名的男中音。前不久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为他立了头像,揭幕那天我有幸到了现场。马丁做了关于父亲的报告。一般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德国艺术歌曲第一号的歌唱家,实际上他还是上世纪美声三杰之一,与卡鲁索、卡拉斯三足鼎立,分别是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中音的代表。正是在这个歌剧院,马丁七岁那年,他看了父亲担任主演排练的《唐·乔瓦尼》,从而萌生了当指挥的梦想。

Fischer-Dieskau是他们的姓,译法众多:费舍·迪斯考、费舍尔-迪斯考、费雪狄斯考。我选择了菲舍迪斯考。

先说音:当然迪与狄通用,菲与费也通用。而菲是第一声,更像德文的发音。“r”是中国人害怕的小舌音,好在放在最后不用出声。那么这儿中文的“尔”就添足了。而“scher”,完全如拼音的“she”,不可能是“雪”,译者明显地带上了中国南方的口音。

再说姓:这个姓是个双姓,Fischer+Dieskau。用“·”原本是分隔西文的名和姓的,这里显然不合适。用“-”,不合中文规矩。用“——”,又显得太长了。我选择了不加,像过去女人出嫁后加上了夫姓,也不加标点,如蒋宋美龄。德国习惯也多是这个意思。

其实马丁的爷爷阿尔贝特·费舍博士最初还是单姓费舍的。为增加姓氏的辨识度,老爷子突发奇想,从他的母亲家取了姓氏,那是萨克森的贵族“封·迪斯考。巴赫为向“老王爷”致敬,专门写过康塔塔(BWV212),最后是“我们这儿欢欣高呼:万岁迪斯考!万岁他全家!他想要啥,他就有啥,心想事必达!”但中间加“封”不好看,就折了中。因做教育功勋卓著,他成了柏林的荣誉市民。在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街道时,就用了双姓,只用了双姓,没用名:Fischer-Dieskau-Weg——菲舍迪斯考路。所以从迪特里希这辈开始,才正式生下来就用这个双姓的。

菲舍迪斯考路

咱们今儿不说迪特里希·费舍迪思考,咱们说马丁·费舍迪思考。

马丁和安塔尔·多拉蒂

马丁和小泽征尔

他给安塔尔·多拉蒂和小泽征尔都做过助理,往往音乐会分摊,一人一半。跟伦纳德·伯恩斯坦更是亦师亦友,得过三回他的奖学金,有机会到坦格伍德音乐节观摩学习众多大师的指挥艺术。

马丁和伦纳德·伯恩斯坦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乐队他指挥过上百个,如柏林爱乐、伦敦爱乐、底特律、波士顿、NHK,交响乐的经典烂熟于心。在欧洲大大小小的歌剧院前前后后指挥过40多部歌剧。最近他录制的恩师多拉蒂唯一的一部歌剧 《宣告者》,又名《天选者》, 获得了法国的金音叉奖。他在伯尔尼歌剧院、加拿大KW(基奇纳·滑铁卢)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都做过常任指挥。无论交响曲还是歌剧,他从来都是背谱演奏。

这些已经挺了不起的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也做到了。


我下面说一个真实的事情,您一定读仔细了。


1986年2月7日,自由柏林电台播放了一组单声道的历史录音:

节目单原件局部


播出后,一位施密特先生写来了一封听众来信,

听众来信局部

内容我翻译如下:



致自由柏林电台音乐部

关于:自由柏林电台3台 (SFB3) 于1986年2月7日播放的《奥伯龙》序曲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我毫不怀疑威廉·富特文格勒是播放的这个的录音的作者。

我认为:他独特的诠释艺术的基本要素,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都表现出来了。


1.在感觉上(把控住了)对所演奏音乐的本质和风格的深度和果决。


2.用“大弧线”演奏,其他人同时也在指挥节拍线,因此(他们)只能展示机械结构,而不是(富氏的)肌体结构。


3.对音乐的戏剧效果有着无比笃定的感觉,并且表现出在其他任何指挥那里都从未见过的速度反差。


4.那种必须(是他)的“绵柔”的音象,让管弦的音色在缓慢的部分 ——这里以管乐为主——曼妙地滋展,即使在其他急速之处也仍保持松畅,从无狂躁。


维也纳的录音显然构思不同——可能是50年代的——与此倒也并不矛盾。


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这一时期的录音显然展示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演奏风格。节奏流动愈发均匀,张力走势愈发平缓。人们或要猜其原因: “老态”?;录音棚氛围的后果?维也纳爱乐乐团追求和谐,不嗜风险?也不是为了分别优劣,我只是想说:柏林爱乐总是“更具戏剧性”。


致以亲切的问候!


维·施密特


这位施密特应该是富爷的老相识了,是富粉,是强力富粉——富强粉。他对富爷的认知不是一般的到位。无论是速度、速度的反差、对音乐本质的把握、甚至他的肌体感(富爷惯用的词),他的阴柔美,深刻、果决,他都有明确的判断。而且,对富爷不同时期的演奏风格也了如指掌。原本不知道富爷在二战中柏林时期有这段录音,突然出现了,不能不令人掏耳相听。

我也是爱极了富特文格勒的,称他富爷。我在我的体念系统《一脚踢开艺术大门》里用了四讲,从五个方面说了富爷令人痴迷却从未解读出的精髓所在。看了施密特的见解,觉得极具修养。

富特文格勒是个绝无仅有的怪才、奇才,有天纵之资。它赋予音乐以生命,如肌体,如呼吸;爱人情意,英雄气象,山水悠悠,宇宙茫茫;小到奥妙精微,大到天地时空;哲思玄想,感悟觉幻,既能深入,又能渺远。绵柔如大气,却刚猛不减。浩渺如空灵,仍趣味盎然。你有多少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都能在他这里得到满足。只要你有愿望,即使你是小白,也不会觉得你听不懂交响乐。

富特文格勒奏乐时气场浑厚、气势磅礴,看一眼照片都受感染

我解读一下施密特先生信中的关键词对于富特文格勒的意思吧。


所谓“绵柔”,以水为德,载舟浮物;以气为本,运动星辰。不以短小、直接的机械实力操纵具体的短促动作,而以磅礴、浩瀚的体念虚力运作感受的深远运动。以阴托阳,负阴而抱阳。西人尚物理,多务实,重实而轻虚,或者不知虚为何物。西乐中能虚怀若斯,避实就虚,在虚中营造出可把玩、可托付的实感,至如此境界者,只此一人。

所谓“大弧线”,就是整体感。小也整体——乐句整体;大也整体——段落整体,乐曲整体。这弧线可是个宝贝:弧线列立,景象井然;弧线交织,错综纠缠。整体+错综,历史感、哲学感、宇宙感,尽在眼前。以我的认知:大弧线、大张势之中,反而更能展现出细节的敏感度和感知度,是音乐传递情感的最重要的所在,也是富爷的动人之处。纯物理的声波不会携带人的情感,体念进去的张势和力,才能使人为之所动。今人多狗熊掰棒子,以节拍为长短,听得满耳朵都是音符,却无法获取详实的整体感受,不会被真正感动。

所谓“速度反差”,他的速度在大张势中快到歇斯底里,慢到地老天荒,让感受者在极限中解脱,在空蒙中舒畅。他的速度,不是物理速度,而是感觉速度,是速度感。

所谓“深刻”、“果决”,求大义而无噱头,直击根本,直指人心。听他的音乐,会让你心无旁骛,信心满满,欣而愈喜,悲则弥壮,悲欣交集之后,痛快淋漓,充实圆满。因为他涉及的不是喜、怒、郁闷、抓狂这种当下常用的短暂情绪,而是绵长的情感,丰富的情趣,宏大的情怀,乃至高尚的情操,不是说教,而是感受,因而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回味和满足。


实事和解读都说完了。可这跟马丁·菲舍迪斯考有什么关系呢?


马丁·菲舍迪斯考

令人瞠目的是:这居然是电台跟听众开了个玩笑。这个录音是马丁·菲舍迪斯考的!

这个所谓的富特文格勒的录音出自马丁·菲舍迪斯考,是他在追随多拉蒂时代与伦敦爱乐合作的成果。富特文格勒跟维也纳爱乐的版本是这首乐曲他唯一的录音,而马丁当时并未听过。因而他的演奏大相径庭,却反而歪打正着,让施密特感觉出了富特文格勒壮年的风格与风采,甚至与维也纳录音棚的录音并不矛盾。

马丁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指挥的,他也爱极了富特文格勒。指挥家当中爱富的不少,如切利比达奇,如西诺波利,但出富爷意思的却没有,深度也下不去。能让一个富强粉坚信不移,那得是什么样的一段音乐呢?问及,可惜他自己一时找不到没有这段录音了。可惜!

马丁·菲舍迪斯考:瓦格纳《西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

马丁·菲舍迪斯考:伯恩斯坦《老实人》序曲

我们看看他在加拿大指挥KW乐团的视频,那种感觉还是很强的。可惜只有当年监控的视频,音质画质都不好,但感觉不错,如《西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没音符,没乐器,没有演奏技巧,不走横向的时间轴,一定程度上走了纵向的空间轴,不在节拍中纠缠,而在相对大的空间中升起,出乐象。体念点低(解释见《一脚踢开艺术大门》),出了少有的瓦格纳的深厚、沉重,震撼也是磅礴的。作为“瓦格纳指挥家”,也名副其实了。您比较一下别人的版本,就知道这点深沉和空间多么来之不易。伯恩斯坦的《老实人》序曲部分虽然短小,却也有极强的撼动感。

人们都习惯了演奏音乐。音乐真能把人从里到外晃动起来的感觉,现而今不多见了。


陈 宁

2023.1.5


链接:

苏立华 [独家专访] 采访德国指挥家马丁·费歇尔-迪斯考(犀利的采访,传奇的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iNFPlDvA_oRR0Up43tznvw


陈宁《一脚踢开艺术大门》关于富特文格勒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456971763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515609493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544934808

https://www.ximalaya.com/sound/572862883


马丁·菲舍迪斯考:瓦格纳《西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

https://www.ixigua.com/7185282804148601378


马丁·菲舍迪斯考:瓦格纳《西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

https://www.ixigua.com/7185287817289794087


巴赫《农民康塔塔》BWV21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L411G7cf/?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cc6b38a1754ded5bb3fc4c7c4ebad887 (30‘45‘‘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马丁   伯恩斯坦   施密特   瓦格纳   多拉   双姓   爱乐   弧线   听众   来信   速度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