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蒋坚松:中日的八景诗歌比较研究的重磅成果

中日的八景诗歌比较研究的重磅成果

冉毅教授学术专著书评

文/蒋坚松

《日本八景汉诗探源研究及其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冉毅教授的学术专著,通过史料、史迹调查相互验证,寻索潇湘八景传播日本的文史脉络,在比较中日的八景诗意象、意境、诗语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充盈于潇湘文学中的八景诗造景抒情的深邃意蕴、厚重的湖湘文化的巨大张力和跨文化感召力,探赜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史中的作用。

该研究堪称中日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力作。

选题意义重大:潇湘八景蕴含东方韵律的丰富思想具有无尽的美学价值

专著开篇溯源“八景”底蕴文化渊源,叙潇湘洞庭湖湘,九嶷苍梧虞舜。自屈原《九歌》的《湘君》《湘夫人》以降,“潇湘”一词频出,诗赋、音乐、绘画等古典文学艺术中歌咏描绘不绝;柳宗元贬谪永州,命运沉浮难料,依然踔厉奋发,寄情潇湘山水,境界宏远,以文学鸿篇酿造高古、纯美、凄艳气象的潇湘文化,成为潇湘文艺审美的高标,构建起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风格基调和永恒的潇湘意象。潇湘八景,正是潇湘意象、湖湘文化精神价值的精炼具现,是潇湘文学、绘画、历史的合成经典,通过诗画描摹,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相融唱和,流淌出高尚的文化与优美的韵律,涵义宏深,意蕴悠远,内含东方韵律审美的丰富思想,产生出无尽的美学价值,流播域外经久不衰,彰显着湖湘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首次金石鉴证:宋迪亲目潇湘真景始创《八景图》

潇湘八景缘起潇湘。柳宗元《永州八景》构成潇湘文学丰腴的内容特性,成为潇湘八景诗画母题雏形。众所周知,宋迪绘《八景图》已不存,仅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文字记载。依据宋迪在永州淡岩摩崖的“题名”拓片“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可以确认,宋迪于1063年前后履职荆湖转运判官时,曾舟行至潇水上游的淡岩,专著考订“宋迪活跃期的潇湘足迹”,知宋迪生于儒官世家,自幼浸润诗书文典,深谙潇湘神韵,当他亲躬潇湘真景,情动于中挥毫绘制《八景图》,亦为“潇湘八景”成立的标志,已毋庸置疑。2019年3月8日,专著作者到淡岩调查,意外发现淡岩还存有南宋永州知州卫樵的摩崖题诗二首“嵌岩洞谷到曾多,无奈冥搜暗索何。此处云穿风月透,短筇浑不待扪萝。惭愧州家一事无,薄游还爱小蓬壶。若凭妙笔丹青写,应胜从来八景图。绍定癸巳五月既望,郡守中吴卫樵山甫题。”作者仔细确认卫樵题诗勒刻位置上方一尺许处,有凿出的边线规整的凹下方块,尺寸与宋迪题名拓片基本吻合,审视上下间距离,依据瞬间直感推测,卫樵题诗中言“八景图”,应该是目视着宋迪题名所致。北宋宋迪与南宋卫樵相隔仅170余年。作为知州,卫樵遍游永州,在万石山摩崖有题名、在浯溪摩崖有题诗,都不言“八景图”,唯在淡岩题诗言“八景图”,且宣告潇湘真景“胜过从来八景图”绝非巧合,将宋迪淡岩题名拓片与卫樵淡岩题诗石刻相验证,还原了宋迪舟行潇湘览真景始创《八景图》的史实,“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幸于斯。

磐固幕府王政:潇湘八景诗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挥巨大作用

“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中于十三世纪末传去日本。意蕴丰富的八景——晴岚、烟寺、夜雨、晚钟、归帆、秋月、落雁、暮雪,契合了日本人寻觅幽玄空灵、平远淡泊的审美意趣,获得了广阔的抒情表意空间,成为“日本文化艺术领域最经典的素材和创作源泉”(铃木广之,1993);被誉为“价值连城,无价之宝。”(高木文,1935)。日本高僧、名人、画家,深入揣摩潇湘八景诗画意蕴及绘艺,外师造化,内师本心,催生出完全同题的潇湘八景诗300多首,八景图120多幅,选出实地八景963处(青木阳二,榊原映子统计),还创作了近100多首八景和歌、俳句、狂歌。著名的琵琶湖近江八景、金泽八景都源于潇湘八景,进而衍生成了“广大的八景文化现象”。

作者通过史料、史迹调研考订的“实证研究法”验证,获得客观合理结果。披露了中国禅僧最早在日本留下的潇湘八景诗并作论析。中国禅僧大休正念、一山一宁,分别于1269年、1299年赴日弘法。大休最早留下的《潇湘八景诗》收入《大日本佛教全书》中《念大休禅师语录》;日本禅僧最初赋潇湘八景诗者正是大休禅师的弟子秋涧道泉(1263-1323),其诗收录于《秋涧泉和尚语录》。大休禅师另一日本弟子铁庵道生(1262-1331)又于1319年选出了日本最早的实地八景——“博多八景”并赋诗,铁庵“箱崎蚕市”诗句“东边売了西边买”与大休“山市晴岚”诗句“东头买了西头买”几乎同出一辙,铁庵好学值得褒美。同时,详细考订了圆尔辩圆于1235年赴大宋杭州径山万寿寺无准大师足下修禅,1241年回国。牧溪拜蔼无准大师足下修禅约在1231年后,牧溪与圆尔相遇在1235-1241年间。日本专家鉴定大德寺藏牧溪绘《猿鹤图》是圆尔1241年携带回国的,图上有牧溪“蜀僧法常谨制”印。元代庄肃《画继补遗》评牧溪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这与日本人孜孜所求“万有自在的空”,以“幽玄渺远、枯淡简素”为基调的审美理想相契合。当彻悟盈涵于牧溪禅意《八景图》,八景诗画东渐西传得以共情共振之因素便了然于心,文化自信必然从根底滋生激发。

日本室町时期,幕府广开贸易,元代初期僧人玉涧泼墨画《潇湘八景图》,其枯淡简约画风十分契合日本人淡泊幽寂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诉求而虔敬接受。当时,日本处在社会转型、佛教革新的重要时期,中国禅宗向日本输送了新的思想资源,坐禅凝神冥思修炼,符合日本文化气质,禅宗文化冲击了日本精英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幕府王政欲从根本上重塑文化意识形态,重构政权信仰旨归,禅宗深邃的心性修持,内敛的精神意旨,被王政视为镇守国家的思想法宝,这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取向,也为幕府将军的王政提供了统治神圣化及文化意识形态构建可践行的指南,因而能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土壤。据室町幕府宝库总管瑰宝鉴定师能阿弥(1397-1471)手书《室町殿行幸御餝记》记载:“永享九年(1437),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1394-1441)效仿其父恭迎后花园天皇(1419-1470)行幸室町殿。大殿御十二厅东西壁对称,各挂饰四幅牧溪八景图;正面壁挂饰南宋宫廷画最高代表夏珪绘八景图;西侧御七厅东西壁对称,各挂饰四幅玉涧八景图。”彰显幕府高度开放,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昭示将军对中国高雅艺术瑰宝具有至高鉴赏力,不断演绎中国先进文化瑰宝的大规模特展盛典,构建起与大和皇朝文化相抗衡的王政文化意识形态,本质在磐固幕府的统治权力。其中的玉涧《潇湘八景图》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1408年3月恭迎后小松天皇行幸北山殿(现金阁寺)超规模茶会隆重展出的秘宝。幕府举办盛大茶会挂饰《潇湘八景图》,雅饮幽香茗品,静赏水墨禅意八景图,神游在无限憧憬的潇湘景致里,心性自在向天宇,契合“和”风文化已不在言中。江户时代,德川家康于1596年修缮京都御所增建“御学问所”设"八景厅饰障壁画《洞庭秋月》(现存)。史实鉴证以潇湘八景为载体的湖湘文化弘扬域外的感召力。

价值经久增幅:潇湘八景传入日本的教化意义

日本中世文艺思想以“枯淡”“简素”“性照”觉悟之上的“孤高”脱俗为特征,追求精神纯粹,性灵高洁并与自然融合的纯然趣旨,在这样的思潮主导下,日本文化界接受平远空盈意象水墨潇湘八景图画风实非单一诗画形态接受,而是潇湘八景诗画深层盈含的灵韵美的文艺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丰富意趣,与日本文化意蕴相契合,从而内化为心中的文化信仰。日本的八景诗画形式、内容、结构、韵律深受中国潇湘八景诗画影响,日本人心象中的潇湘八景亦是其所憧憬的“桃源乡”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很自然地叠加本土风景选出可观可游的日本八景。以紫金贵族激赏“潇湘八景图”的文化现象,分析日本的八景汉诗意蕴“和”风化,保持潇湘八景主题词,传播到哪里都透出潇湘意涵,这为八景文化研究提供了宽阔的时代背景,可透视潇湘文学深邃厚重的文化力量及重要的学术价值。披露了日本室町时代晚期,《玉涧潇湘八景诗》载入《二十四孝》作为前言刊出,以潇湘八景诗画养涵意趣,弘扬孝道,教化社会,提升文明度。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湖南省洞庭湖与日本滋贺县琵琶湖风情、景致,考订了琵琶湖汉文化渊源,“琵琶湖八景图景德镇瓷瓦”铭文,印证湖湘文化早在十九世纪已赫赫扬名湖国滋贺县的史实,这于“存史、资治、教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依据史料考订验证,澄清了对牧溪的“恶评”。通过对“无准大师与圣一国师(圆尔)间的手书”(日本国宝)的读解,厘清了十四世纪侨居日本博多的中国巨商谢氏声援临济宗弘法日本的史实,依据史料分析“立言”,查到南宋元明清高僧名人在牧溪水墨图上的题诗,鉴证对牧溪的评价正声。

作者取证京都御所皇宫、古寺、史迹、文库、美术馆、图书馆,查到中国大清册封使周煌绘“球阳八景图”。徐葆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六月一日,受命朝廷,随册封使海宝,率649名(史上最大阵容)随员赴琉球行册封典。当年六月二十六日,行先王尚贞谕祭,七月二十六日行尚敬册封礼。徐滞留至翌年二月十六日,计252天,为史上滞留时间最长册封使。其间,受到中山王府隆重接待,王府大臣程顺则(士夫)、蔡文漙、宰相蔡温陪徐遍游琉球山南、中山、山北,留下了《中山八景诗》,诗中含有琉球民情风俗内容,对于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理论与方法创新:对学科建设和教学的贡献

此项研究成果在选题、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上有诸多创新,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并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对学科建设和教学教改有重要意义。

其研究的理论创新在⑴中国“潇湘八景”蕴含空灵、淡远、幽眇、清雅等美学特质,深刻型塑了日本中世枯淡、幽玄、性照、孤高等艺术品味,日本诗画家在接受过程中饱蘸“和”墨书写“和”心,使之呈现出鲜明的“和”风文化范式;⑵将中日潇湘八景诗纳入中日禅宗文化交流史中考察,横向立论“潇湘八景东渐,禅宗弘法为契机,禅僧交流为机缘,佛教外交,跨文化交际促成文化深度融合。”清拙正澄禅师东渡弘法开创以“潇湘八景”说禅传统,其《远浦归帆》诗“楚楫吴樯次第回,高低云影近人来。自家认取波罗岸,更借天风阵阵催。”“波罗岸”,即彼岸。日本禅僧深受影响,借八景诗说禅,景徐周麟《江天暮雪》诗“山店掩扉船覆蓬,漫天吹雪暮江风。尽驱明白八篇景,卷入玄沙三幅中。”“明白”指中国首位赋八景诗者惠洪禅僧,号明白庵。“玄沙三幅”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福州玄沙师备禅师》:“师一日遣僧送书上雪峰和尚。雪峰开缄,唯白纸三幅,问僧:‘会么?’曰:‘不会。’”⑶纵向考订了“始创八景图之宋迪其人及其创意源起潇湘胜景史实,归纳、描述了潇湘八景诗歌文学发展轨迹。”潇湘八景诗画,透过风景共赏,叙述“景”中“人”之相思、离愁、意趣、情愫、淡远心境。潇湘八景诗画文化辐射东亚,“经由日本西传美国,成为二十世纪的伟大诗人庞德创作《七湖诗章》的契机”(蒋洪新教授研究成果),实堪称世界诗画史上的奇迹,是厚重的湖湘文化经典呈现于国际文艺平台获得深度认可,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视”世界文艺的典例。方法创新及贡献在⑴多学科融合,将潇湘八景诗画置于宏大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考察,揭示其生成途径与民族特色;⑵数据统计、史迹取证获得的珍贵文献于湖湘文化国际传播及其世界性意义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⑶专著直接用于日本语言文学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课程讲义亦十分恰宜中的。

日本学者青木言:“潇湘八景!影响了日本人近700年来的风景鉴赏和艺术审美价值观,对今后100年日本的风景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寻索“潇湘八景”传播域外的文史脉络,探赜学术机理,以个案诠释“民族的如何成为世界的”这一美学命题,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镜鉴,擢拔优秀传统文化,助益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于当今于未来都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琉球   永州   中日   史迹   幕府   意趣   禅师   禅宗   史实   重磅   日本   专著   潇湘   中国   诗歌   书评   成果   价值   文化   蒋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