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匆匆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着时光如同老牛拉车,缓慢如斯。年轻的时候,年少轻狂,初出茅庐,眺望人生的路途上,好像有无数的美好,散落在路两边,等着慢慢去采撷。

这样的心态,导致了对一些生命中应该弥足珍惜的事物,没有拿出应有的姿态和尊重去珍惜。当度过了那黄金的几年,再回首,徒留感慨。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短短三年时间,尤其是,现在人道中年了,再回首那三年,简直短的只有二十厘米那么长。可那时候,竟然数着指头盼望毕业。

对学校里那土黄色的教学楼、图书馆,还有那个不算很端正的行政大楼,竟然无一丝留恋感。

现在想想,潍坊学院真是很美。

春天,底气变暖,枯黄的草坪上开始泛出新绿,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天,大雨唰啦,雨水顺着教室窗前箭一般碰上地面,溅起无数水花;秋天,道路两旁法桐硕大的枯黄叶子,不慌不忙,从天飘落;冬天,琼瑶匝地,满校园冰雪世界,银镶玉裹的树下,有七八个学生在拍照。

三年来,我们见证着一年四季的变迁。

从刚入学,200多个人,都彼此朦胧打量着彼此,到老师给分出了班级、分出了单元。现实一个教师三个班,一个教室两个班,到大儿的时候,5个班级一块合并到一个大教室。

这相遇于一个大班级,共219个人。估计这么大的班额,在潍坊学院历史上不敢说绝后,但可谓空前了。

一个大教室的好处,就是在短短的三年里,有了更多的同学。当然,毕业后,再多的同学也基本不见面,有些同学甚至一生都不会再见面了。如此看来,同学多一些,没有什么功利上的意义。

但是,人这一辈子,不只是活在功利里,而还有重要的是精神。

这个大班额,200多个同学组成的集体,在你回忆起来的时候,在别人讲起曾经校园里的故事的时候,在孩子炫耀学校、同学的时候,你内心不会感到寂寞、孤独、恐慌,而会微微一笑,感到熟悉、自豪,心底涌出你潍坊学院这三年,这个200多人的大班级。

这个大班级具备了一切大学教室的所有元素,在高校的江湖中,任何教室、班级都无出其右。

首先是固定,我们自从结合在一个大教室内,无论风云如何变迁,始终在一个教室里,时空很固定。

时空固定了,便在若干年后能沉淀下一点感情。回想当年,200多个学生,所谓“十步之内,必有俊颜”,事实上,我们五个班,论颜值,美女如云,帅哥如风, 不乏人才。

论学习吧,虽然都是高中时代三流学生的集合体,然而我们学得依旧很认真。很多同学,天天拤着一本考四六级的“词语大全”,没事凑在脸上读书,很刻苦很认真的样子。

我们很多同学,虽然都是学政治的,但是四六级都考过了,一个红皮的证、一个绿皮的证。这都是付出后收获的结晶。

就潍坊学院而言,我们这一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历史的进程赋予我们很多读书时代的快乐。

那时候,电脑作为新事物,刚刚诞生。对于电脑,我们更是陌生。花了1块钱,李新才帮我神情了一个QQ号:94458158。咱同学那时候,神情的第一批QQ号,基本上都是944开头的。使用QQ聊天、乃至浏览网页,是我们使用微机,乃至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就这一点拉开了我们读大学和没读大学同学的距离。

就是聊QQ也带给我们无限乐趣。首先得去“机房”,从生活费里抠出2块钱,玩一个小时。而且还得排队,等着。轮到自己“上机”了,登录上QQ,那个闪动的小企鹅,令我们激动;哪个“咳咳”声,让我们知道好友在打招呼了。

那时候,一根网线把我们闭塞的世界,瞬间拓展开来,猛然间,感觉非常神奇,心神驰荡,感觉网线那边更有迷人的洞天。

玩电脑,玩够了,就回宿舍。宿舍都是全新的。墙是新的,地面是新的,洗手间是新的,暖气片是新的,储物柜是新的,中间那张大桌子也是新的,床更是新的。我们逮了潍坊学院教学住宿环境的第一水鱼。

宿舍里,有一部电话,必须插卡,201、203等等;人手一个黑色的收音机,说是考英语听力用的,实际上,都用来听“子夜悄悄话”、“田园晚风”。有人橱柜里放着“杠子头火烧”、“包的方便面”、“海带丝”,晚上回来开水泡着海带丝,啃那个杠子头火烧,也是令边上人垂涎。

这都是第一次。

甚至说,我们第一次带着父母给的一点钱,到了大学校园,供自己支配,第一次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些同学愿意坐着校门口的56路公交车,横穿整个潍坊,去逛小商品城;有得同学愿意去新华路佳乐家;有得同学愿意去亚星桥的夜市。

我们虽然手中只有一点钱,但也感觉翅膀硬了,能窜窜这么多地方。

我们那时候,从刚入校门第一课起,是分配了教室,是各安其位。然后,我们发了一些书本。书本太多,我们都有点发蒙,这么多书,能读完么?读不完考试怎么办?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军训。军训时节,是那个晚秋。军装是草绿色的裤子,土黄色的上衣,还有绿色胶皮底的鞋,一顶绿帽子,两个红肩章。穿上所谓的军装,土黄色一片。

白天在路上排队、走步;晚上,月亮明晃晃的挂在天上,学者叠被子。那个场景朦朦胧胧的,很难写出细节了,只觉着,有人在月光照在法桐树上,撒下的一地斑驳的光影里叠被。

军训半个月,就结束了。都换掉了军装,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的进了教室,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每个同学都展示除了靓丽的本色。彼此还是有那么一点陌生,但是好了很多。

剩下的日子,就是彼此八卦的日子,最终分清了谁是几班的,谁是青州的,谁是那个宿舍的等等。

此后,也正式开始了所谓的“学习”。终于知道,哪些厚厚的书,老师都是挑着讲的,划重点的。到了第一年上学期考试的时候,都给出了重点,宿舍楼里都在灯光影下苦读背诵,而后考试基本都全过了。

从此之后,三年之路变得顺畅。大家学者参加“协会”,记得有个海天象棋协会,还有人学者跳交谊舞,还有人背着小包走在学校的路上,也有很多学生在学校树底下、草层中,花遮柳掩的,偶尔走过,也能惊起鸥鹭一片。

晚自习的教室里,灯火通明,很多人在学习,也有很多人不在。如果你当时认真一点,有心一点,你会发现上晚自习的那个场景真美。有人在认真的读书,有人在窃窃私语的说话,也有人就那么坐在座位上,伸着脖子在呆呆傻望……现在想来都是最年轻的面孔。

再后来,我们学校,又陆续盖了很多很多的大楼,挖出了一个很大的“弘德湖”,建设了一座不是很大的假山,到毕业那年,学校基本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了,是个好地方了。

北门也逐渐打开了,我们能更多的吃点陕西凉皮了,北门也有卖馒头的,雪白雪白的。那里有一个集,农村集上要什么有什么。也忘记了大体模样了,只觉得黑乎乎的。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

刚毕业那会,经常梦里想起潍坊学院,真是没待够啊。梦里觉着又考上潍坊学院了,又可以读书了。等到天亮了、梦醒了,想想原来是个梦啊,便觉无限惆怅。惆怅中,想到年岁越来越大,离学校越来月远,不禁隐隐有种悲情涌上心头。

疫情三年了,学校都是封闭了,外人根本进不去。走在校园门口,夕阳芳草,不免凭吊一番,颇有刘石故宫,亡国莺花之叹。

记得,疫情前,有一次进去了,法桐树竟然那么粗壮了,那些楼房仍然那么土黄色,只是更矮了。看着进进出出的年轻幼稚的学生们,我感到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的违和。

我只有仰天问树,只有她见证我在这里读过书,在她的枝叶下走过,当时法桐树也年轻,我也年轻。如今物是人非,当年所有的同学,都已不在,唯余硕大的桐叶,在夏天的风中,哗啦哗啦的响着。

落日余晖,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看着风吹树叶,仰天怅然,悠悠苍天,此极曷极。

人在思念的时候,就想有个寄托。其实大学同学群就是个寄托。奈何人心太疲惫,曾经纯真的同学,被社会打磨的千姿百态,心灵也呈形形色色。一个同学群不足当年同学的一半,沉默者居多。

能在群里驻守的,是不忘当年曾经的那一段切实经历过的时光,不想否定这一段时光。

也许,一言不发的人,可能也在注意别人的聊天,某局话语能撩拨起心弦的时候,也会为之一笑。

当然,天下所有同学群,沉默都是常态。

根源大概是“日子过得不均衡”。

一个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曾经见到久别的一个女同学,就聊起天来,无意中开了一个玩笑“有空去你家玩”,女同学瞬间大窘,男同学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女孩是很实在的一个人,最后回了一句话“等我过好了日子,你再来!”

这就是人性。

其实,你仔细品咂一下,同学群沉默的根源,就在于这种人性之中。

人,这一辈子,就在这种矛盾、挣扎、纠结之中,日子一天天就度了过去,其实,这个世界上,都是普通人多,谁家的日子里,没有过一地鸡毛,谁又不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琐碎中负重前行。

都是自己家的“琐碎”、“鸡毛”不足为外人道,可是,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情绪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使之“沉默”,在现实中沉默,在同学群中沉默。

可能等到了解到这一层,与自己确实和解的那一天,年龄已经很大了。

从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到中年的一地鸡毛,再到深度中年的与自己和解,这大概是人生规律,心理规律。及早认识了,更早洒脱一点。

人得感恩。能够熬到每一段岁月,都是上帝的恩赐。就是的读书这三年,也得感恩。

仔细回想一下,虽然潍坊学院很一般,我们也很一般,但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兜里票子车里油,重庆小面辣子鸡,现在的一切大概都是拜读书时所赐。

所以,很无力,感觉虚度了那匆匆三年;也很感恩,幸亏有那匆匆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潍坊   土黄色   班级   教室   沉默   日子   同学   年轻   学校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