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千万人口城市医疗资源摸底:郑州、杭州、长沙人均医院床位最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文汐 作者王帆

过去的一个月以来,全国直面新冠病毒冲击波,多地的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医疗系统在全力保证新冠和普通患者医疗救治。应对求诊的人群,医院里的床位、人手等各项资源的协调、补足成为了重中之重。

从城市的层面来看,各地都迎来了一场大考。一座城市的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可以为城市应对突发的自然或人为风险提供保障。在大考之下,哪些城市的人均医疗资源相对更充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全国17个千万人口城市2021年末的医疗资源情况,主要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医院床位数等指标,以及相对应的人均资源。这17座城市分别为: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武汉、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青岛和长沙。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多数千万人口城市持续处于人口净流入状态,无疑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应对新冠病毒时,除了考虑基本的医疗资源外,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城市间的医疗水平差异、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差异、短期内调配资源能力差异、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等,但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摸清执业医师数、床位数等医疗资源的基本家底,仍然是下一步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韧性的重要前提。

2021年17个千万人口城市医疗概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1,部分城市统计公报,各地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等,其中临沂执业(助理)医师数,以及各城市的医院床位数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21,为2020年数据。计算人均资源时,各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65岁以上人口数量采用的是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北京、杭州、青岛、郑州、武汉、成都人均医疗资源靠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2.5人,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要达到4.8张。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执业(助理)医师428.7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4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20年6.46张增加到2021年6.70张(据《公报》披露的数据计算,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5.26张)。

对照全国的目标及实际情况来看,在上述17个千万人口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人均医师资源在2021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石家庄、杭州、青岛、郑州的每千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更是超过了4,北京最高,达到了5.1。(由于2021年数据不全,计算人均资源时,各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65岁以上人口数量采用的是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这17个千万人口城市中,不乏中心城市,其医疗机构及资源所辐射及服务的人群往往覆盖到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人口。以北京为例,如果结合三甲医院数量、全国百强医院等指标来看,北京可谓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作为全国首个迎战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高峰的特大城市,北京的医疗资源亦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从医院床位指标来看,有13个城市的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2020年数据)超过了4.8张,郑州的这一数据最高,达到了7.3张,其次为杭州的7.1张,以及长沙的6.7张。

纵向对比来看,过去几年间,多个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投入。以郑州为例,2021年,郑州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为52783人,对比2016年的27251人,5年间增幅高达93.7%。

如果综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两项指标来看,北京、杭州、青岛、郑州、武汉、成都处于较为靠前的水平,除此之外,长沙在床位资源上较有优势,石家庄的人均医师资源较为靠前。而东莞、深圳、临沂的两项人均资源均属于较靠后的水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医疗资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对比不同城市的医疗资源、实力,不能忽视城市定位、发展阶段以及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积累等方面的客观差异。

譬如,中国有的知名医院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有的是由一百多年前的“洋诊所”发展而来,上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针对医疗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开始了一场公立医院“建设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都是始建于这一时期;而对于一些经济起飞历史较短的城市而言,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医疗仍然很大程度处于“补短板”的阶段。

而相较于地级市,省会城市的医疗资源一般占有更大的优势,同时,省会城市还集中了更优质的高教资源,高校医学院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往往也为本地医疗发展做出了更多贡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城市在布局医疗资源时,既可以考虑一定程度“借力”邻近的中心城市,但作为人口大市,也需要致力于让本地资源更好地覆盖到常住人口,优质的公共服务将成为人口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老龄化对城市考验不同

除了关注整体医疗资源之外,尤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在应对新冠病毒挑战时,老年群体是易感人群。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根据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将老年人(65岁及以上)分为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3个类别。

从过去一个月的情况来看,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对医疗救治的需求较为突出。

因此,如果用一种简化的方式来计算,即假定城市的全部医疗资源向老年人倾斜,按照各个城市的65岁以上人口所享有的医疗资源来计,各个城市的情况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最突出的变化是,原本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深圳和东莞,在纳入人口年龄结构的考量之后,两座城市每一千位6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床位数,均分别位列17座城市的第一和第二,且与一些城市拉开了数倍的差距。

这得益于两座城市人口结构的相对年轻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深圳和东莞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仅分别3.2%和3.5%,大幅低于同期全国13.5%的水平,而相比之下,重庆、上海、天津、青岛、临沂、成都等地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均超过了13.5%,重庆更是高达17.1%。

在新的指标计算体系下,郑州、广州、杭州、长沙的65岁以上人口人均床位、医师数量也处于相对靠前的位置。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早期变异株,奥密克戎可能引发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和重复感染。这也意味着,未来各地的医疗系统或将继续面临挑战。

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各地已经开始探索各种补充医疗资源的措施,尤其是应对老年群体的需求。譬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近日发布相关通知,鼓励各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氧气灌装服务,方便居民居家氧疗。通知还要求,在加强社区对居家隔离康复人员摸排的基础上,组织对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发放血氧夹,在家自测血氧,明确简明监测预警标准。

上海正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第二轮扩容增能,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自2022年12月29日以来,截至2023年1月2日,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吸氧位1711个、输液位2562个,发热诊间238间、病床665张、心电监护仪243台。同时,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物资也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方面,为了应对今后可能延续的新冠病毒感染,各地需要加强推行疫苗接种、药物储备等工作,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在全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城市也应该根据人口特征,更全面地评估医疗资源及服务水平,更好地落实和完善分级诊疗等,让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更好地服务市民,同时多举措部署下一步提升卫生系统服务能力的计划,以提升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韧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郑州   杭州   人口   医疗   医院   城市   资源   长沙   床位   北京   医师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