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货币的面纱(上)

一、从利益视角审视货币

从利的视角来审视,价格=虚拟之利,是在现行金融体制机制下,以货币作为记账符号,对价值(真实之利)所作出的计量。价格(虚拟之利)并不代表价值(真实之利)本身,而是价值(真实之利)在某种货币计量体系下的账面数值反映。价格(虚拟之利)会受到人为炒作、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等多方面影响,因而通常具有不稳定性。换言之,价格(虚拟之利)的数值是可以被人为干预干扰的。

在通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中,人们的脑力或体力劳动付出所产生的价值(真实之利)增值,被兑换成一定数值的货币性收入(即价格或虚拟之利)。然后人们再通过货币性支出,去向他人兑换吃穿住用行等(自身无法或不便生产,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之利(即价值或真实之利)。这样一来,便近似产生了“价格(虚拟之利)=价值(真实之利)”的等式,货币在人们眼里能够闪耀着“黄金般光芒”得益于此,当然该等式的成立需要满足一定的经济条件。如果这些经济条件无法满足,比如政府大量印钞,引发通货膨胀,货币甚至会近似沦落为废纸。在恶性通胀时期的委内瑞拉,有人用一张面值两块钱的纸币裹着煎饺,因为纸币比纸巾便宜。在委内瑞拉,一包100张的纸巾售价500块钱,也就是一张纸巾值5块钱。

多数情况下,纵使价格偏离价值,但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价值予以支撑的。但随着金融的发展,价格(虚拟之利)已经可以完全脱离价值(真实之利),纯粹依靠其自身来维系。比如比特币没有任何实物背书的价值(真实之利),没有任何政府赋予的强制力信用背书,如果一定要说比特币具备什么的话,可能主要就是人们对于其价差赚钱效应的追捧。巴菲特就曾直言:“比特币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当你购买这类非生产性资产时,主要指望下一个投资者能支付你更多报酬,这不是投资,而是赌博。”

二、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

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关键在于人们的认可,这就是哲学家塞尔所说的“集体意向性”。经济学家Minsky也说过,“人人都可以创造货币,关键在于是否被接受”。货币的内容实质,是价值(真实之利)的记账符号,无论其形式载体随着时代如何调整改变。正因为如此,货币可以由任意材料构成,事实上,货币演化到现在,我们已经不在乎它的具体物理形态了。它是纸质的,或仅仅是一串数字,甚至是方便面。据报道,美国监狱体系内的黑色交易市场确定了最新的流通规则,方便面成为了美国监狱的地下货币,比如10包中国方便面换1克可卡因。囚犯们发现了方便面这种食物更具备一般等价物的特征:能长期储存,可以满足需要,并且绝对保值,只要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都是无碍的。

三、货币的最终价值体现

货币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于能够兑换多少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精神之利,而不在于货币符号(面值)大小本身。站在国家层面,应当将“重货币储备”的思路转变为“重资源储备”。国家真实财富的衡量标准,不在于拥有的货币多少,而在于拥有多少的资源,纸币从长期来看是靠不住的。假设中国明清时期不是拿生产的产品去换取白银,而是换成实物,换成机器设备,换成洋枪洋炮,中国将不断扩展财富,壮大力量,强化国防,历史将会改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委内瑞拉   货币   纸币   块钱   方便面   面纱   纸巾   数值   真实   价值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