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李宇春,怎么就消失了......

2005年,一档叫《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席卷全国。

在那场再未被复刻的选秀狂欢中,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黄雅莉......

还有一些人,湮没在海选的匆匆一瞥中。

可她们留在屏幕上的自信模样,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屡屡回味。

如今十几年过去,“白瘦幼”的单一审美被一些人追捧,女孩们日渐被“身材焦虑”“与素颜和解”等“隐性规范”和标准约束。

关于“女孩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或许,那时的她们并不是很清楚。

而时间却给出了可能称得上是最好的回答。

前段时间,在B站上刷到一段爆笑考古的节目剪辑。

在今天看来,那可以被称为内娱“选秀天花板”《超级女声》的经典名场面。

当李宇春浑厚的中音唱出“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当黄雅莉在15进12比赛中以一曲《杀破狼》技惊四座,当张靓颖用一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带动了英文歌的狂潮......

回忆“杀”我。

评论区里,没有人不怀念2005年。

正如很多人不会忘记何洁被淘汰时,李宇春冲上去的那个拥抱。

那是一个纯粹的年份,纯粹到普通人真的可以书写“一夜成名”的神话。

一个顶着干练短发、有些腼腆的四川女孩,就这样,在那个智能手机仍未普及的2005年,以3528308条短信投票夺冠。

之后,全国观众都记住了她的名字:李宇春。

不仅如此,周笔畅、黄雅莉、纪敏佳……更多的名字也开始被观众记住。

年仅21岁的李宇春更是成为首位登上《环球》杂志封面的华人歌手,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也是从那时起,此前娱乐圈“单一”的审美开始改变,“中性风”“中性美”变得时兴起来。

如今回头再看,在那股潮流之下,一个又一个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

当年不知有多少女孩,因这句歌词而备受鼓舞。

但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有些女孩,好像没有以前那样自信了。

从前,女孩们可以为了一句“想唱就唱”的口号,就站上海选的舞台展示自我。

现在,女孩们会不由自主地拘泥于哪张照片的角度更自然,而迟迟难以按下手中朋友圈的发送键。

有时网上的一句“不够漂亮”,就足以将一个女孩的心理防线击垮。

所以,当审美变得“单一”和“乏味”,很多人才会愈加怀念那个2005年的夏天。

很多选秀节目不会想到,17年过去,他们也没能复刻当年的那场“盛况”。

“海选”+“投票”的选拔机制,让“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不再是一句口号。

众所周知,2005届“超女”之所以经典,其精髓首先在于今天拿来考古的那些海选片段。

现在,在B站搜索“超级女声”,出现在眼前的,都是播放量破百万的爆笑海选片段剪辑视频。

有纵声高歌,五官却更显放飞,随手一截都是表情包的。

有上台自带彩铃伴奏,造型炫酷,开口却是“我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

也有上来刚唱到一半突然转身去接电话的职场酷girl,简直看呆一众评委。

彼时站在台前的她们,是率真的、无畏的、没有偶像包袱的。

此刻看着视频傻笑不止的我们,也绝不是出于一种嘲笑心态,而是真的接收到了那份快乐。

就好像抓住了一条时间的尾巴,暗自窃喜的我们满眼望过去,都是自己或同学记忆中的可爱模样。

十几年前的她们,真正贯彻了“想唱就唱”的娱乐精神。

管他跑不跑调,又何惧破不破音,只要给她们一个能够站在台前去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就够了。

所以你才能看到,3个小女孩相约站在台上唱跳RAP,只因她们也有组成另一个S.H.E的少年锦时。

所以你才能看到,那个抱着小熊玩偶登场的可爱女孩,就算被评委喊cut,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表演。

所以你才能看到,在“超女”的海选舞台上,不仅有退休多年的阿姨,还有自信满满的小学生。

对她们来说,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她们的肆意洒脱,为那个2005年留下了浓烈却不加任何修饰的注脚。

那时候,人们几乎没有年龄、身材焦虑,也谈不上跟素颜和解。

“杨幂的A4腰”还没有热搜可上,更不用说多年以后打羊胎素的斯琴高娃会被人们屡屡拿来逗梗。

人们还在用翻盖手机,听的是彩铃。

那个夏天在记忆里刻下的最深画面,是蹲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精心编辑着手中的短信,为自己喜欢的女孩疯狂打call。

她们算得上是第一批真正在电视节目上乘风破浪的女孩。

尽管大多数都只在海选中留下匆匆一瞥,却也展示出了各自的姿态,丰富又绚丽。

而如今的一些选秀综艺,有些“艺人”靠扮丑或刻意在红毯上摔倒博眼球,却也掀不起丁点水花。

人设的确可以打造,黑红也是红。

但真正能够打动人的,唯有“真诚”二字。

而不是强行给观众灌输什么,也不是通过编排、剪辑等营销手段使观众相信那就是所谓的“潮流”。

距离2005年,已经过去整整17年,却仍有人发问:为什么是李宇春?

其实,李宇春一向都不自信。

在她眼里,那些当时被观众看来“酷毙了”的行为,不过都是她为了掩饰自己的局促和不安做出的“假动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横空出世,才在那时给许多女孩带来自信——

“原来女孩还可以这样子。”

谁说女孩就一定要留长发?

这不只是李宇春之于女孩们的意义。

在那场近乎完全归属于观众的选秀中,也是她颠覆了此前主流审美中的“单一”认知。

只是她一向寡言,最早面对网暴,却始终不予回击。

但就像每个女孩都可能会遭遇的那样,沉默并未能改变什么,反而会引来更多不怀好意的“凝视”。

于是,愈发清晰的手机像素,让女孩们不再被允许是“粗糙”的。

很多女孩也由此变得不再如从前那般坦荡,那些附加的“凝视”和审美导向,都化作了美颜,变成了滤镜。

不自由,是从不自信开始的。

2016年,网上掀起了一股以“瘦”为美的风潮。

热搜上出现的一些词条是:锁骨夹硬币、A4腰、天鹅颈......

那一年,19岁的上海女孩张沁文刚上大学。

在正渴望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她却最先遭受到了那场许多女孩始料未及的网络冲击。

张沁文

身高162厘米、体重不足50公斤的她,因为不够“瘦”,开始跟自己的身体“较劲”。

她的确瘦了。

通过减少饮食,她甚至将体重降到了28.8公斤,却也因此住进重症监护室,收到了病危通知单。

然而,比起“节食成瘾”这一书面定论,她甚至在吃药时都会下意识去计算药丸外壳上显示的热量。

张沁文并不是第一个患上“进食障碍”的女孩。

你可能更熟悉它其中一个症状的名字——神经性厌食症。

曾有数据表明,它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巧合的是,这与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间线,几近重合。

其实,张沁文和焦虑本来沾不上边。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十分开明,家庭氛围也很和睦。

真正让她产生“身材焦虑”的,正是那股网上的以“瘦”为美的风潮。

彼时,“身材都无法控制,还如何控制人生”这样的论调,开始在网上走红。

对一个刚步入大学生活且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将产生很大影响。

张沁文体重28.8公斤时

当时“白瘦幼”的审美标准,通过网络出现朋友圈、社交平台、修图软件,似乎只有“瘦”才是美,反之则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单一”的审美标准,悄无声息地潜入和张沁文一样的女孩心中。

而这伤害的不只是女孩的自信,还有她们对自己身材的正确认知。

所幸,经历了体重从28.8公斤到70公斤的转变,在接受正规治疗后,张沁文的症状逐渐减轻,体重也保持在61公斤上下。

为帮助更多的进食障碍者,她在网络上不仅建立了互助群,还策划了“身材焦虑展”。

一起看展的情侣

展览上,有个前女子偶像团体成员,设计了自己的等身人偶。

她给这个人偶穿上自己曾在舞台上穿过的“打歌服”,然后在相应的身体部位贴上了亲身遭受过的流言与恶评——

“别人都穿xs码,你穿多大码?”“伙食太好了吧。”......

这几年,张沁文看到网上还出现过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与素颜和解。

与该话题相关的视频下,一条高赞评论是:“只有漂亮才能被爱吗?”

她突然发觉,自己曾为之苦恼许久的“身材焦虑”,其实和“素颜和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焦虑者大多会被社交媒介影响,都有着单一的审美标准、不尽完善的自尊感,以及完美主义倾向。

其实,并非女孩没有从前自信了。

只是外界的眼光和要求,都比以往愈发严苛和不要底线

此前,演员热依扎曾因在机场穿了一件黄色吊带衣,而遭到一些网友的攻击,被骂上热搜。

可是,在某体育论坛上,有关热依扎的讨论和热度始终有增不减。

有些人一边“义正严辞”地讨论一个女性的“穿衣自由”,一边又不断地在各类社交媒体检索关键词。

但正如热依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本不该成为一个被拿来探讨的话题。

崔雪莉也曾面临过和热依扎相似的处境。

一次直播中,她因衣着问题遭到一些网友谩骂,她却回应说:

“不用担心我,我还好,我更讨厌那些视线盯着我的人。”

退而求其次,从不该是一个女孩所应得的选项。

综艺《创造101》的选手王菊,曾引起过一波“审美浪潮”。

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显然,不具备少女感的王菊并不符合女团选拔的“标准”。

但这时,网上支持王菊的声量却砰然炸响。

因不满于千人一面的“美”,不认同流水线上量产的标准“单一”,“支持王菊”在那时成为一些网友自发地对“审美标准”的质疑。

曾有人留下评论,强调“王菊的故事有怎样的意义”:

“她在一个以‘白瘦幼’为主要审美取向的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得到网友自发投票,这是一次对于审美标准的反叛。”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种反叛会在人们心底掀起怎样的波澜。

比如,崔雪莉的一句话真的影响了远在中国山村的一个13岁女孩。

小女孩说自己小时候在火车站被老爷爷摸大腿,妈妈告诉她忍。

她却说:“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不是我的错,是老爷爷的错。碰见这种事情我们不能忍,我们要及时反抗,要说不。”

很多人可能直到20多岁才会意识到这一点,而这个小女孩只有13岁。

她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只是因为崔雪莉的一句话:

“我觉得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自己的。”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在今天看来开衩到近乎大腿的旗袍,甚至会被看作一种“物化”女性的象征。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旗袍却是起源于一批先进女性模仿男人穿长衫。

“弱化性别特征”,用以“反抗传统女性形象”。

之后几经改良,又与西方的时装相融合,旗袍才慢慢演变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模样。

而在之前很长一段时期,旗袍采取的都是“平面剪裁”。

也就是说,不是让人去适应衣服,而是你本来的身体曲线如何,衣服就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和风格。

这不仅意味着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服饰的智慧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那时候的“标准”更少。

在1928年的《北洋画报》上,专门展示过女性各部位“美的标准”。

但真正去了解当时女性穿衣情况的话,你会发现:

“她们的服装,还有影像中的姿态,看见的美却是千人千面,没有丝毫被所谓的标准所束缚。”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却是千篇一律的“网红脸”。

“我们究竟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总会不免想起那个记忆里的夏日。

那个粗粝却率真,更不需要美颜滤镜的2005年。

女孩从不该被束缚,更不应为他人的眼光而活。

正如在2001年秋天,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第一次鼓起勇气写信给《半边天》节目时所说:

“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这个在节目播出后戳中了很多人的农村女人,叫刘小样。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在镜头前说出这句话的她,声音已然哽咽。

所以,当我们再次回看2005届“超女”的海选剪辑片段时,才会尤为感触。

在那方小舞台上,她们完全可以自信、大方地展示各自的美丽,真好。

在刘小样的记忆中,电视上播放过一则公益广告。

广告里,一个穿着红棉袄的姑娘,在下雪后的原野上翩翩起舞,一路从小村镇跳到了大都市。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刘小样都会感到“怦然心动”。

所以,女孩们,请自信、勇敢地往前走。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李宇春被人问到:“你觉得女孩子什么时候最美?”

她给出的回答是:“不被定义的时候。”

就像她在那首《给女孩》中唱的那样:

“请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不用怀疑这是宇宙独一无二的色彩。”

借用《城市画报》中的一段话,与你共勉:

“我希望她一定要有独立的灵魂,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都由她自己决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当然还是要多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有选择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被生活选择。”

部分参考资料:

蹦迪班长:和当年的《超级女声》海选比,「淡黄的长裙」实在太保守了

人物:想改变世界,一个25岁的女孩能做些什么?

一条:90年前的中国美人有多敢穿?

最人物:住进ICU的姑娘:谁在控制中国女性的腰围?

B站@开心嘴炮:爆肝狂刷30小时!05超女为何是选秀天花板?

作者:陈相忘。来源:InsGirl(ID:iiilass),都市新女性的时尚生活美学,最懂少女心的公众号:InsGirl(ID:iiilass)。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剪辑   旗袍   焦虑   自信   观众   身材   节目   女孩   标准   女性   李宇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