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后宫干政:中国古代的后宫嫔妃们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处于极其卑微的地位,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生活的资格。《尚书.牧誓》中说:“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说,如果让母鸡代替公鸡打鸣,这个家庭就会破败。既然母鸡不能打鸣,那么深居后宫的女人们就一定不能插手政治。

历史的发展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杜绝后宫干政只是男性统治者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后宫干政的事例比比皆是,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太后更是将后宫干政推向了顶峰。

一、牝鸡司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两个女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后宫干政的例子很多,能将整个国家大权掌控于手掌在之中的女人也不少,但能南面而王,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14岁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虽然武则天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却没有机会接近太宗,直到太宗驾崩,她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嫔妃。太宗的驾崩,却改变了武则天的命运。

作为已故皇帝的嫔妃,她先是依例到寺庙中削发为尼,后来,又凭借着跟唐高宗李冶的过往情史,再次入宫。入宫后的武则天,迅速赢得了唐高宗的宠爱。不久之后,她为高宗生下了皇子李弘。入宫第二年,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

655年,唐高宗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又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并举行了册立仪式。此后,因为唐高宗体弱多病,不能全力处理国家大事,作为贤内助的武则天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很多政策都是武则天与高宗共同制定的。

唐高宗驾崩之后,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完全把控了朝政大权,根本没有把皇帝看在眼里。一年之后,武则天逼李显退位,扶植李旦上台,自己继续临朝称制。

人的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权力欲望更是如此。武则天并不满足做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还要做一个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封为圣神皇帝。从此,大唐李家的江山社稷全部落到武则天手中。

武则天干政可以保国安民,把大唐帝国推向巅峰,慈禧干政却是祸国殃民,让大清王朝日落西山。

大清朝开国之初是严禁后宫干政的。不论是祖宗家法中,还是当朝的法令规定中,都重点标注了这一条。比如努尔哈赤就明文规定,如果幼主即位,必须由辅政大臣辅佐,后妃不能干涉。

咸丰去世后,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按照前朝规定,开始辅佐年幼的载淳。他们希望辅佐小皇帝治理天下,有人却不同意,这个人就是慈禧。作为一个权力欲极强,而又颇有政治智慧的皇后,慈禧准备夺权。

她联合另一位皇后慈安,还有恭亲王王奕訢,共同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们全部诛杀。

之后,由奕訢担任议政王,统领朝政,慈禧和慈安则在养心殿垂帘听政。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奕訢的老迈退休,慈禧太后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

按照规定,光绪帝成人之后,慈禧是要还政于他的,但慈禧贪恋权位,并没有放权的迹象。年轻有为、抱负远大的光绪帝并不甘心做傀儡皇帝,所以,他联合康有为等人发动了维新变法,希望变法强国,同时巩固自己的皇权。

维新变法只持续了百日,就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她将光绪帝软禁到瀛台,同时处决了戊戌六君子,并废止了新法。接下来的十年里,慈禧大权独揽,亲理朝政。也正是在这十年中,外敌入侵,内乱不止,大清朝走向了穷途末路。

二、一介女流却能权倾四野,她们是如何做到的?

通读整部中国历史,到处都有后宫干政的文字记载,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几个后宫干政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会出现后宫干政?她们又是依靠什么干政的呢?

说起后宫干政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1、从后妃们自身角度讲,强烈的主观意愿,优秀的政治才能,姣好的面容都是能够临朝干政的先决条件。

如果你没有姣好的容颜,你便不可能被选入后宫,更不可能得到皇帝的宠幸,也就断绝了以后干政的可能。就以武则天为例,如果她不是靠身体容颜吸引了前朝的太子,俘获了高宗的心,不用说重新入宫,成为女皇,能在太宗驾崩后不被杀掉殉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再说主观意愿,但凡干政的后妃,大都有很强的权力欲望,她们渴望像男人一样杀伐决断,并享受万人朝拜、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慈禧太后是一个无欲无求之人,她也不可能冒着失败被杀的风险跟辅政大臣们死磕到底。

优秀的政治才能,也是后宫干政的一个必备技能。权力斗争,尤其是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往往是极度残酷的。没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没有老辣的政治手腕,想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那是不可能的。

2、皇帝的无子、年幼、病弱都为后宫干政创造了机会。

之所以出现后宫干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不能亲政。皇帝不能亲政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皇帝没有儿子。因为皇帝没有儿子,就要立别人的儿子,或者立皇帝的兄弟为新皇帝。这对于前朝的皇后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危险,轻则可能权力旁落,重则可能性命不保。所以,皇后,尤其是那些有权力欲望的皇后便有了干政的理由和动力。

第二种情况是皇帝年幼。皇帝年幼,所以不能亲政,只能由别人辅佐。辅佐小皇帝的人,可能是辅政大臣,也可能是自己的母亲,也可能是前朝的皇后。

第三种情况是皇帝病弱。有的皇帝虽然已经成人,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或者能力的原因,不能正常负起皇帝之责,这个时候,同样需要别人辅政。这种情况下,辅政的可能是大臣,也可能是皇后。比如西晋的贾南风,唐高宗时期的武则天,都是属于皇后辅政。

3、外戚、宦官、大臣为后宫干政提供了力量支持

手无缚鸡之力,缺乏政治经验的后宫女流们之所以能够干政,跟外戚、宦官、大臣对她们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后宫干政并不仅仅是某一个皇后或者太后的个人行为,在她们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里可能有后妃的家人(外戚),可能有皇帝身边的宦官,还可能有朝中的大臣。出于某种利益的需求,他们团结在一起,互相支持,一致对外,这也就为后宫干政提供了强有力的力量来源。

三、后宫干政:是非功过任评说

客观的讲,后宫干政确实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它是开在封建皇权土壤里的一朵奇葩之花。

从史书上看,史学家们对后宫干政多有非议,少有褒扬。他们这样评价后宫干政,一方面是基于后宫干政的最后成效,不好的结果多于好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女人不能干政,女人不能从事政治的活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坏两个角度,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后宫干政。

后宫干政确实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比如它会破坏正常的权力运转,让整个朝堂甚至国家都陷入一种不稳定局面。它还会纵容外戚宦官投入到权力争夺中,形成外戚、宦官专权的情况。它还会引起后宫争宠,影响后宫的稳定性。

后宫干政同样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起到内部智囊的作用,帮助皇帝更好的治理国家;可以处理好皇位继承危机,让权力平稳过渡。

结语: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仅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女人也是。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皇权社会,一般的女性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的。有那么一群女人,她们凭借着自身的姣好面容被选入宫,进入国家最高权力中心。

风云际会中,又被卷入了血腥残酷的权力争夺之中。她们忘记了妻子的身份,忘记了母亲的身份,她们只想为权力而战,只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印迹。也许,有人会把她们看作异类,会把她们当做红颜祸水,但不论结局如何,不管后人如何评判她们,她们都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

在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中,在波涛滚滚的历史巨浪中,她们发出了自己响亮的声音,也发出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被摧残的女性的声音。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

《清史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后宫   外戚   嫔妃   后妃   宦官   政治生活   大臣   中国古代   皇后   慈禧   皇帝   权力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