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人余留芬:大山情怀 余留芬芳

在她的带领下,岩博村由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欠着债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集体资产达8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40余万元的远近闻名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她,就是“新时代贵州人”——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10年前,余留芬当选村支部书记时曾经困惑过,一方面,她是生意场上的忙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已积累了比较可观的资产,要放下苦心经营的事业来干这报酬微薄的村支书,对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牺牲。另一方面,岩博村的基础实在太差,要富起来谈何容易。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她毅然决定,再苦再难也要为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岩博村90%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到100%,电视覆盖率达100%,拥有各类车辆120多台。

打造有力村班子

余留芬常说:“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源于班子的团结、务实,村干部的威信就是处事公平、公正、公开。”为解决多少年来村“两委”一直没有办公场地的问题,她组织“两委”班子商议,决定贷款在通乡公路的边上修起257平方米的两层办公小楼,合并村后又建成了56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使党员干部群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活动阵地。

她坚持抓全村党员干部学习,除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文件外,还以远程教育为载体,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学习党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并适时组织村“两委”成员到华西村、福建、云南及周边县市学习取经,组织村民学习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带领群众将所学知识、技术运用于实际发展中。扎实开展“双学双培”活动,注重把村里思想觉悟较高、文化水平较强、有创新实干精神、能创业带富的年轻人吸收到党员队伍中,近年来发展党员8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名,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抓住发展牛鼻子

上任伊始,余留芬心里就琢磨,要不负重托,就得干出一番事业,带领村民发展。她与村“两委”一班人翻山越岭实地调研,找出了岩博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土地少,种植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贫困症结,并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后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产业结构为主线,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

岩博村地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上任后第七天,余留芬便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承诺自己要办的第一桩事就是结束岩博人祖祖辈辈人背马驮的历史。她说:“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抢修公路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孩子和公爹的饭菜做好,蹬上胶鞋就带着村民顶着寒风奔向工地。她既是指挥员又是筑路工,扶钢钎、抡大锤、搬石头,干得和男人一样利索。没施工材料,就自家拿出2万元垫着去买。历经3个多月奋战,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进村公路就修好了。后来,她又带着村民先后修通长达28.5公里的通村路和通组路,告别了岩博人进出难的日子。

目前,全村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文明”工程、“凉都美好家园”工程等,硬化路面3200米,全面连通235户串户水泥路,改厕210个,改灶168个,建沼气池50口,全村修通5条进村、进组公路,完成4.5公里油路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脏乱现象。

鼓足村民钱袋子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级活动阵地的建立,余留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群众多渠道增加收入。她抓住国家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大好时机,走乡进县要项目,带领群众大搞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完成退耕还林500多亩,坡改梯生物护埂数千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筹资22万元,果断买下1500多亩藏龙山林场。如今,许多老板出价几百万元想买这片林子,都被她一一笑着回绝:“你出多少我都不会卖,它是我们的生态文化,更是子孙万代的绿色银行。”

同时,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办村集体企业。建成蔬菜基地200亩,脱毒洋芋基地2000余亩,养猪场4个,存栏2000猪余头;采取银行贷款、村民集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创办了砖厂、休闲山庄、特种养殖场和酒厂等村集体企业,常年转移剩余劳动力近百人。如今,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到毗邻地区购买商品房,住进了城。

温暖百姓心窝子

“余书记真是我们村的贴心人!”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曾经的“极贫户”、51岁的肖姓村民,在余留芬的帮助下种植反季节蔬菜,成为淤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户。一位残疾村民想建房,余留芬便协调村办砖厂无偿提供6000块砖,低价提供6000块砖,并帮助担保贷款6000元买牛,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一位村民好不容易把媳妇娶进家,可一贫如洗的家境又不知从何起步。余留芬像知道他的心思似的,悄悄掏出1000元钱借他安排生活,还动员他养牛,帮助解决4500元小额贷款,并安排到县养殖业培训班学习。不到4年,这位村民便卖出8头牛,存栏10多头,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

在村中,余留芬是支书。在家里,她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妇。过去,她有时间孝敬公爹,疼爱孩子,体贴丈夫,是远近闻名的贤惠媳妇。自当上村支书后,许多家务事也难以料理,有时连一家五口的饭菜都没空做。儿子的成绩直线下降。有一次,孩子骑摩托摔下10多米山沟,昏迷不醒,送医院后余留芬也未能及时赶到身边。提起往事,余留芬深感内疚。

10年来,余留芬奔波的身影留在了岩博村民心中,不知有多少村民在她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多少群众在她的奉献中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她坚定的信念铸成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本报记者

编辑:谢孟融

一审:黄琬荻

二审:赵明

三审:刘云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公爹   贵州人   远近闻名   多渠道   淤泥   全村   砖厂   产业结构   班子   芬芳   村民   基础设施   情怀   群众   成员   公路   组织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