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监制?大吃一“鲸”!

2021年4月22日地球日,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詹姆斯·卡梅隆担任执行制作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鲸的秘密》面向全球观众上线播出。该纪录剧集以国家地理探险家布莱恩·斯克里的视角,记录了虎鲸、座头鲸、白鲸以及抹香鲸四种主要鲸鱼的生活方式,及它们在不断变化的海洋中所面临的挑战。《鲸的秘密》不仅向我们展现了那些不为人所知的鲸鱼们独特的面貌,同时又巧妙地传达了生态美学的审美观念,有助于深化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科学性与故事性的龃龉

近年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蓝色星球》、《海洋》、《冰冻星球》等自然纪录片因其精良的制作以及极致的视听美感广受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好评。虽然自然纪录片只是众多类型纪录片的一个不甚起眼的子类,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非但没有销声匿迹,近来反而有做大做强的趋势。

而它之所以能够长久延续下去的原因,就在于自然纪录片保证了对准确性与真实性的一贯的追求,于此同时又兼顾了科学与教育的功能。摄影机能够精确复制外部的物质现实,这种特性构成了科学研究对事物以及现象的再现的基础。相较于其他视听艺术,纪录片对真实的特别追求促使它与科学有更亲近的关系。

纪录片《鲸的秘密》,美国国家地理出品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其科学、权威、准官方的立场,国家地理探险家布莱恩·斯克里以及科学家安迪·绍博、罗伯特·米肖德,鲸鱼生物学家南·豪瑟、谢恩·罗杰博士等直接出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这种科学性看起来更具说服力。

影片在内容上不厌其烦的向观众介绍不同种类的鲸鱼在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生存及繁殖等方面的知识,罗列诸如成年雌性座头鲸每天要吃掉两千多公斤的磷虾、独角鲸乳汁脂肪是人类乳汁的六倍、抹香鲸血液含氧量是人类的八倍等数据,以一种具象的方式体现其科学的初步成果。影片全片采用实景拍摄,并且首次记录下了独角鲸以及抹香鲸哺乳的珍贵画面,这也为科学家了解鲸鱼提供了重要的影视资料依据。

依照纪录片学者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分类理论,《鲸的秘密》可以被归入“说明模式”纪录片的范畴。该类型纪录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度依赖画外解说,旁白对于影片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自然、动物本身不会“说话”,势必要靠一些“专业人士”对它们的行为进行解读,所以画外旁白也成为了自然纪录片所共有的突出特征。BBC经典纪录片《蓝色星球》《王朝》等皆是如此,而为其配音的大卫·爱登堡的知名度甚至超过影片本身,成为纪录片真实与权威的化身。

《鲸的秘密》的旁白由知名演员西格妮·韦弗担任,画外解说始终在对影像进行解释,专业、科学的话语主导着屏幕上对非人类的描述,它将论据直接呈现为事实,以其自身的科学性、权威性拒绝了观众进行解读的可能。

这也是说明模式纪录片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旁白解说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始终在引导观众对画面的理解。事实上对于观察者来说,这些影像的含义不可能是不言自明的,无论是身处现场的科学家还是屏幕前的观众,都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的行为进行解读。

对于科学家来说其所寻求的只是一种解释的可能,动物的某些特定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存在许多可供讨论的空间。而对于影片制作者来说旁白只是为了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叙述,自然纪录片通常只提供一种单一的解释,它给人的印象这是无可争辩的,没有争议的。

《鲸的秘密》的制作者通过旁白建构叙事,讲述一个故事以便让观众能够投入其中。在记录巴塔哥尼亚虎鲸群落捕食海狮时,旁白首先建立了一个小家庭模型,强调家族之间的亲缘关系。

成年雌性虎鲸如何技艺纯熟成功在海滩捕获海狮,而其中外来的被“收养”的雄性虎鲸因为未得到“外祖母”亲授秘诀无法顺利抓到猎物。作为家族中的长孙女是时候学习家族技艺,以便继承家族繁衍的使命。事实上只根据画面根本无法轻易辨别究竟是哪一只虎鲸在捕猎,所谓的外来雄性虎鲸以及外祖母教授长孙女学习在海滩捕获海狮等只是讲述者精心建构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贯穿影片全程,以一种不引起注意的方式有效的建构了观众对画面的理解。这种叙事的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有意解读引导将“科学性”置于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影片一方面彰显自身科学的定位,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兼顾观赏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以科学之名,行讲故事之实。

温情普世观:亲缘与传承

人类对动物活动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人类社会文化的模式基础之上,观察者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赋予动物行为以人类动机与意义。自然纪录片长久以来所遵从的策略传统就是将动物拟人化。《鲸的秘密》也不例外,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各类鲸鱼,悉心打造生动立体的鲸鱼形象,并在其中传达人类世界的社会价值观。作为一种群集动物,鲸鱼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活动,《鲸的秘密》顺承该物种的生存习性,一直强调鲸鱼家族中家庭、亲缘与传承的核心观念。

影片主要介绍了虎鲸、座头鲸、白鲸以及抹香鲸四种主要鲸鱼,每一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尽管它们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都依赖于族群的力量。影片从多角度突出族群的重要性,首先族群是一种生存需求的安全保障。当面对外来敌人入侵时,家族是危险的屏障。当进行猎捕活动时,族群使得分工协作成为可能。

以座头鲸为例,它们在大规模进食时会采用“泡泡结网捕食法”,家族中每头鲸鱼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这场华丽的生存演出。再次族群提供一种情感需求。白鲸为了完成一年一度的家族盛会,从格陵兰岛跋涉1600公里至加拿大北极群岛,以便与家族成员沟通情感。

最重要的是每个族群都有繁衍使命,这也是亲缘与传承关系最重要的体现。第一集生活于不同地方的虎鲸有自己特异的生存法则,新西兰的五口之家虎鲸妈妈传授孩子们如何捕捉鳐鱼;福克兰群岛的虎鲸家长则传授海滩捕食海狮的技能,这些生存技能是每个家族独一无二的秘籍,对于它们能否长久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长的鲸鱼担负着教导的责任,而年幼的鲸鱼则是家族传承的希望所在。

除了强化亲缘与传承的观念,《鲸的秘密》还有意突出了雌性鲸鱼的重要地位。作为海里的哺乳动物,鲸鱼的繁殖率并不高,而且幼鲸在成长过程中也极易夭折,在整个生产和养育过程中,雌鲸始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雌鲸往往要在生产期到来之前跋涉千里到合适的水域生产,保证幼鲸有充分的母乳喂养,在此期间还要负责幼鲸的教习工作,比如学会自己的语言与族人“沟通”,在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等。在它们稍大一些时,还要教会它们如何捕获食物。

影片介绍的四种鲸鱼,几乎都是以雌性鲸鱼为基础的鲸鱼社会。她们是一个家庭的主要领导者,肩负着家族血脉延续与传承的重任。因此观众在观看过后,会有雌鲸比雄鲸更重要,更珍贵,更难得的想法,这与人类社会一般家庭结构中男性主导的局面又有所不同。

纪录片的制作者们参照人类社会的文化模式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行为进行解读,影片的事实既是文化建构的,同样也要为文化而服务。帝企鹅也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无论是外出觅食和筑巢以及生产迁徙都聚集成群体进行活动,2005年吕克·雅盖纪录片作品《帝企鹅日记》将却影片重点落脚到了“一夫一妻制”、“男女分工”的理想家庭模式上。

但实际上帝企鹅并不是影片所呈现的那般忠诚,影片所传达的是制作者有意建构出的一种理想模式。制作者要保证纪录片要有一种合理的价值观念,并且能够有效作用于观众,或者至少起到一定的正向的文化引导的作用。

《鲸的秘密》所传达的核心理念,即亲缘与传承,不论是放到任何时期、任何种族、任何地域都是一种安全的表达。影片始终强调不同族群鲸鱼内部自身独特的文化,但基本的情感内核却是相似的。纪录片的受众尽管也有不同的文化倾向,但亲缘与传承的理念作为一种温情的普世观是容易被接受的。在此基础之上,《鲸的秘密》也能够保证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化折现。

缺席的反思

自然纪录片从表面上来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和动物的机会,但实际上这种接触是经过人为建构的,纪录片通过讲述故事等方式建立起观众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以此促进观众的情感参与。《鲸的秘密》第一集“虎鲸王朝”,摄影师布莱恩·斯克里下水记录虎鲸进食画面,虎鲸朝摄影机游来,特写镜头下能看得清它们在好奇地四处打量水下这个陌生来客,并将到手的食物鳐鱼弃于布莱恩面前。

学者卡尔·普兰廷加曾将人的面部特写镜头定义为移情镜头,因为人类对面部表情的普遍认知意味着人类具有感知诸如恐惧、悲伤或快乐等基本情绪的内在能力,人脸可以超越语言交流,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自然纪录片同样可以诉诸于类似的技巧,动物的面部特写镜头,可以用来强化单一的动物,使其个性化并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身份。对虎鲸面部进行特写放大,似乎更能表现出它们无害友好的一面。而人物旁白也配合画面剪辑,将虎鲸的这种行为解读为主动分享食物。轻柔的音乐衬托下,人与虎鲸之间的微妙友好的互动仿佛也牵动了观众的心神。

类似的情节在第四集“深海巨兽”也出现过,幼年抹香鲸在浅海等待狩猎的家长,布莱恩再次下水试图接近这个水下“巨兽”。这个被观望的对象非但没有逃跑,还平静的放任布莱恩的接近。摄影师直接出现在画面,他的身体的出场替代了观众的在场,第一视角更强化了观众的临场身体体验,也增强了他们与鲸鱼互动的情感和心理认同。

这一刻平静的相处,似乎也打破了人们一贯印象中抹香鲸凶狠的水下恶兽的坏名。调研团队还特别将这个幼鲸命名为“希望”,因为她寄托着这个小家庭繁衍延续的希望。当调研队重返该海域试图发现她的身影时,观众也急迫确认“希望”存活的证据。摄影师布莱恩·斯克里也曾明确说道:“我们越是觉得它们跟人类相像,就对它们有更多同理心。”

但是影片只停留在表面的情感认同上,它建立了观众与鲸鱼之间虚假的情感关系,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回避了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鲸的秘密》中出现的鲸鱼被过度简化和浪漫化,它们被塑造成温良无害的人类海底的朋友,平静又好奇的观望人类对于它们的主动接触。

影片几乎给观众一种错觉,鲸鱼具有高度的认知和情感能力,它们对人并无攻击性。但事实上是我们对于这种动物仍旧缺乏足够的研究,不能够忽视我们与鲸鱼的差异,忽视鲸鱼所具有的凶残性的一面。

2013年纪录片《黑鲸》(Blackfish) 记录了美国弗洛里达海洋世界资深驯鲸员道恩·布兰切被其所驯养的雄性虎鲸拖入水池撕咬致死的事件的始末。即便是驯鲸员与虎鲸朝夕相处,但她也无法理解野生动物的某些偶然行为,而一旦真的遭受攻击人类的力量在它们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但是该片想要表达的不只是一次鲸鱼攻击驯鲸员的偶然性行为,它揭露了在商业利益驱动之下,虎鲸被圈养在海洋世界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训练和表演的事实;揭露了人类施加于原本自由的虎鲸之上的无妄苦难,将人与动物之间矛盾的关系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鲸的秘密》缺乏这种反思,它虽然直陈海洋环境恶化,海洋垃圾威胁鲸鱼的生存,但是只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直接带过了。它没有言明人类是鲸鱼生存环境恶化的直接造成者,回避了那些激进的矛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詹姆斯·卡梅隆作为该片执行制作人的身份,以及他在新片《阿凡达:水之道》中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卡梅隆正是在《鲸的秘密》的调研基础之上进行的《阿凡达:水之道》的创作,影片中的“图鲲”明显带有座头鲸的影子。

但是在《阿凡达:水之道》中,卡梅隆放大和突出了人类与图鲲之间的矛盾,他对人类的商业围捕行为的批判是直接而赤裸的,那些人类最后的下场也带有沉重的讽刺意味。而《鲸的秘密》中却对这些避而不谈,它倡导尊重生物文化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只流于表面也没能呼吁任何一种行动主义。

自然纪录片毕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其本身并不具有天然的故事性。而制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势必要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增进影片的趣味性,于是各种人为建构的因素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一些创新性技术的应用,为自然纪录片带来了更多表现的可能。

《鲸的秘密》便是这众多富有表现力的纪录片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为观众了解这些独特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影片中的鲸类与大自然被过度简化和浪漫化,这种无害的表达使得它回避了那些更值得关注的真正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并不是该片独有的问题,而是该类型纪录片所具有的通病。中国的自然纪录片制作起步较晚,如何平衡影片的艺术性、娱乐性与它的功能性仍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海狮   詹姆斯   抹香鲸   亲缘   制作者   旁白   鲸鱼   族群   纪录片   观众   人类   影片   家族   动物   秘密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