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光年外的深空忽然出现闪光,哈勃观测后,发现不可思议的爆发


这个是双子座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联合观测的一个深空图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红点,这个红点距离我们很远,大约10亿光年,但它不是某种天体,它是一次高能的爆发事件--伽马射线暴(GRB211211A)的闪光。

这次的伽马射线暴很特别,它与以往的爆发有很大的不同。

GRB211211A的发现

2021年12月11日,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捕获到了一次非常高的能量爆发,其光子携带的能量是高达10亿电子伏特,持续的时间很长,大约50多秒。

伽马射线暴的高能闪光


于此同时,雨燕天文台也注意到了这次爆发,并确定了其方位,它是来自牧夫座,距离我们远在10亿多光年,如此遥远还能具有这样强大的能量,这无疑是一次恐怖的爆发--伽马射线暴

之后,它便被编号为了GRB211211A。也就是21年12月11日发现的第一个伽马射线暴。

伽马射线暴示意


伽马射线暴的恐怖在于,它是将爆发的能量都集中在两股集束之中,若是被这样的能量扫射,哪怕远在几千甚至上万光年,都有可能给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不过幸好,目前发现的伽马射线暴都是来自银河系之外的遥远星系,银河系内至今还未发现一次相关事件。

但天文学家也提到,像银河系内的O型恒星和沃尔夫拉叶星这样大质量的恒星爆炸,是有可能产生伽马射线暴的,其中最著名的海山二,它便是一个可能的源。

快要爆发的海山二


伽马射线暴形成机制

伽马射线暴的爆发看似只是一次高能的闪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不过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两种类别:长暴短暴

长暴指的是大于两秒的爆发,短暴则是小于两秒的爆发。

有两种爆发,那么就预示着,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物理机制

现在我们对长暴的普遍理解是这样的:它是来自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发生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的同时,其内核塌缩为了一颗黑洞,黑洞强大的引力将恒星的残骸物质聚集,形成一圈环绕它的吸积盘,吸积盘具有很强的磁场,磁场会将这些落入的物质从黑洞两极喷出,形成两股射流,进而形成伽马射线暴。

长暴形成演示


而短暴,则是来自致密双星的合并,一般被认为是来自中子星和中子星的合并。这种合并的爆发称为千新星。

短暴形成示意


所以,长暴对应超新星爆发,短暴则对应千新星的爆发

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对伽马射线暴研究而得出的答案。

但21年12月11日这次发现的伽马射线暴,却并不是这样。

GRB211211A的疑点

50多秒的持续时间,很肯定,这是一次长暴。

所以爆发发生之后,天文学家很快就想到观测它的余晖,就是高能电磁波之后的闪光,像X射线,可见光再到红外波段的影像,以寻找超新星的迹象。

GRB211106A 短爆余晖


但观测之后,天文学家很疑惑,他们并没有找到像超新星对应的消失慢和明亮的余晖,它的余晖很微弱,并且红外影像还亮于可见光的影像,余晖消失的也很快。这与千新星的特点很像

之后寻找其宿主星系,发现它也并不在宿主星系之内,而是在星系的外围

宿主星系G1距离GRB211211A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种种的迹象都指明,它不是一次超新星,而是千新星

那么这就变的很有趣,之前我们对长暴和短暴的认识,似乎出现了新的状况。

长暴不一定都是来自超新星,它也可以由千新星产生

但这种千新星,似乎不是普通的千新星。

2022年12月《自然》杂志上连发两篇论文,对这样的新情况做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其中就有来自我国南京大学的,张斌斌领导的研究团队。

论文截图

一种解释是认为,这次的双中子星合并,并没有立即形成黑洞,而是先形成了一颗更大的中子星,这颗中子星有那么一瞬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使它晚了一些时间塌缩为一颗黑洞。这为能量的释放延长了一些时间,从而形成长暴。

另一种可能是,这是中子星与一个小型黑洞的合并,在和黑洞合并时,黑洞吞噬中子星的速度稍微的慢了些。

而第三种是这样认为,这次的千新星可能是中子星与白矮星的合并,它们合并之后是形成了一颗磁星,磁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它为伽马射线暴提供了额外的能量,从而形成长暴。

对于事实,我们目前仍在探索,所以到底是哪一种我们还无法清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知晓,之前我们对伽马射线暴的了解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高能闪光看似只有几十秒,但它产生的物理机制,却有许多未知的谜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伽马射线   闪光   中子星   新星   发现   超新星   星系   恒星   黑洞   不可思议   能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