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军的实力明明比大西军强,为何在抗清上面的表现不如大西军?

前言:明朝末年,各种问题积重难返,内忧外患,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四处攻城掠地,外有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麾下大顺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宣告灭亡,同年4月,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面对清军的所向披靡,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和南明军队摒弃前嫌,合力抗清,差点让满清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惜这个临时组建的“抗清联盟”终究是差了些凝聚力,最终被满清所灭。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三者之中实力最强的原本当属大顺军,可大顺军在和清军的较量中却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反观原本实力较弱的大西军却支持南明永历政权掀起了抗清高潮,使清军遭受了自入关之后的最大损失。实力强的大顺军没有实力弱的大西军表现好,这是为何?

曾经颇为神气的李自成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1、满清的重点打击对象

满清在收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以多尔衮为首的高层其实是有些举棋不定的,不知道是否应该趁势而入。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清军早前三度偷袭明朝京城,可惜均未能如愿;其次,大顺军做到了清军没有做到的事情,是否说明大顺军的实力很强?关键时刻是范文程和洪承畴站了出来,他们向多尔衮等人仔细分析了农民军的不足之处,及时帮助他们坚定了战胜大顺军的决心。

“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要说还是洪承畴这个昔日的“剿匪专家”对大顺军最了解,后面的事情完全应验了他的预判。李自成在一片石(位于今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被多尔衮和吴三桂联手打败后,仓皇而逃,从永平到京城,再到西安,意欲凭借关中的地利优势来和清军做长期抗争。

李自成以一对二的山海关之战

彼时关内形势错综复杂,满清虽说是入关了,可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敌对势力,一旦战略上稍有差池,便可能被群起而攻之,届时纵使八旗兵战斗力再强横,也必然是“双拳难敌四手”。值此之时,又是范文程冒了出来,他亲自拟写了一道诏谕,其中有“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之语,意思是说清军入关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主要针对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军。

对于满清来说,先打李自成的好处主要有二:其一,能够收获前明旧臣的好感,减小阻力,快速在关内站稳脚跟;其二,便于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毕竟李自成所占据的山东、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都在清军的眼皮子底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这却让李自成很尴尬,他麾下的大量军队都是新附不久,且地盘太大,兵力过于分散,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处理,可满清压根就不给他时间。

大顺军直面清军兵锋,躲都躲不掉

2、南明官绅的排挤

李自成在满清的穷追不舍下,连连失地,就连关中这个大本营都没有了他的容身之所。公元1645年1月,李自成率领残部取道武关入鄂,同年5月,李自成在九宫山(位于今湖北咸宁)不幸遇害。大顺军余部遂决心与南明合伙抗清,其西路主力成为南明的忠贞营,其东路主力则和部分南明军队组成忠武营,均由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节制。然而以何腾蛟为代表的南明官吏却压根瞧不上这些农民军,不断找他们麻烦。

何腾蛟对大顺军余部施行“以饷绌难之”的策略,放着数十万的大顺军余部而不好好安抚,不给他们粮饷,倘若何腾蛟充分发挥湖南全境的资源优势,让大顺军余部得到比较好的休整,未尝没有收复湖广失地的可能。更严重的是,何腾蛟不断对大顺军余部搞分化,进而削弱大顺军余部的战斗力,比如他把大顺军中威望比较低的郝永忠王进才收为亲信。

有人无地盘的大顺

至于袁宗第、刘体纯田见秀等老资格则被他排挤,既不给他们地盘,也不给他们补给,迫使他们就地打粮,然后以此为罪名,将他们踢出湖南。结果他们果真北上湖北,与李过等人领导的忠贞营会合。因为何腾蛟的短视,他们不得不在南明和满清之间徘徊,满清为了招抚忠贞营,将荆州等地给他们做“根据地”。何腾蛟没做到的事情,满清做到了。好在忠贞营最终还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在堵胤锡的感召下与南明开始了二度合作。

堵胤锡和何腾蛟等人不同,他心怀大义,深知局势危急,南明只有与农民军联合抗清,才有一线希望。可惜南明集团中像堵胤锡这样的人终究是太少了。公元1648年11月,堵胤锡病逝,三军恸哭,如丧父母。此后,忠贞营的境况回到了之前何腾蛟时期的那种样子,备受排挤。翌年,忠贞营在李来亨等人的带领下涉险跑到夔东地区自谋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夔东十三家”

坚持到康熙年间的夔东十三家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1、李自成的错误路线

李自成能够亲手将明朝送进深渊,自然是才能卓越之人,可他在攻入明朝京城后,错误百出,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首先,他过于轻视崇祯皇帝的声望,崇祯再怎么水,好歹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皇帝,李自成竟然只是简单地让人找个门板把崇祯的遗体抬到东华门外,然后让百姓们祭拜一番就算走了个过场,他这么做,不说前明旧臣和百姓们会有多失望,还让满清成了“大义”之名。人家多尔衮都知道为崇祯举行盛大葬礼。

其次,李自成对满清的威胁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一旦明朝灭亡,他将怎么应对满清的问题。他在攻打明朝京城之前应该有数十万军队,其中仅留守荆襄的白旺部就有7万余人,后来还让袁宗第率领五大主力之一的后营去和白旺搭伙,另外留守陕西大本营的李过和高一功等人手里也有数万大军。倘若李自成在入京前多做点准备,多带点军马,何至于被满清撵着打?

崇祯也算是“君王死社稷”了

再次,李自成在撤往西安之时,忽略了山西的重要性,山西地势险要,是陕西的绝佳屏障,可以为李自成争取更多的时间来重整兵力。李自成只是简单地安排几名将领在山西抵御清军,自己却跑到陕西,导致山西驻军既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又失去了战胜敌人的信念。且看李自成在山西的布置,像太原和保德这种战略重地竟然安排降将驻守,好歹派个亲信大将也好啊,如此下来,直接导致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山西,进而由山西入陕西。

最后,李自成在失去山西后,为了给自己找个后路,竟然攻打张献忠占领的汉中,虽说张献忠有些不得民心,可人家好歹是一股重要的抗清势力,李自成竟然想的不是和张献忠联盟,而是攻打人家,结果把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么个搞法和当初金国为了抵御蒙古而侵略南宋一样,都是愚不可及的行为。等李自成跑到湖北后,又继续招惹南明,硬是从左良玉手里夺取了武昌,可谓是四面树敌。

失了山西,李自成在陕西处处被动

2、大顺军的“大而散”

李自成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且大顺军中的“二号人物”—刘宗敏在李自成遇害之前就已经被清军给灭了,等于说大顺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像牛金星宋献策这样的大顺文官纷纷降清或逃亡,使得大顺军的行政体系不复存在,空有一群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毕竟武将是需要文官出谋划策的,而且武将打下的地盘也需要文官去治理。

就拿东路军来说,史载此部分大顺军在公元1645年依然有二十余万的兵力,可惜却没有地盘,也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这里打一下,那里打一下,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飞,关建是这个无头苍蝇的长了许多翅膀,乱得一塌糊涂。早前和刘宗敏地位相近的田见秀仅有7000余部卒,像袁宗第这样的资深大将也只剩下3000余部卒,反观以前那些没什么威望的小将却动辄统兵数万,有威望的没实力,有实力的没威望,谁服谁?

茫然无措,没有领头羊

大顺军余部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顺军联盟,大小将领只是因为没有好出路而临时抱团取暖,一旦遇到事情,大家的想法很难统一,缺乏决策力。这也是为何东、西两路大军会合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议立李自成的继承人,当时最热门的人选是李过,此人不光是李自成的侄子,还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大顺军中素有威望,可不少将领担心李过继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最后只得把李自成那个没有什么声望的弟弟立为新主。

反观大西军,公元1647年正月,孙可望等人果断地诛除了影响内部团结的大西宰相汪兆龄及张献忠的遗孀等人,确立了以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为核心的四“义子”领导机制。鉴于四人之中属孙可望的声望最高,且年纪较长,故而成为了四人之中的“带头大哥”,有了清晰明了的领导集体,大西军在抗清运动中的决策力自然是够的。

大西军支撑抗清大局

结语

综上所述,大顺军在抗清运动中的表现不如大西军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的因素,又有内部的因素,外因主要是被满清重点打击,满清入关的第一战便是打李自成,后面更是一路穷追猛打,反观大西军,因为处在偏远的巴蜀之地,故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另外南明也对大顺军“另眼相看”,让大顺军“里外不是人”。

内因则主要是李自成自己的各种错误选择,以及大顺军在李自成去世后没有人能主持大局,不像大西军那样始终有一个明确的领导,张献忠去世后有“四义子”,“四义子”之后又有李定国。俗话说,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再强大的力量,如果不团结,也是一盘散沙。

参考文献:

《明史》

《李自成》

《明末农民战争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大顺   崇祯   明朝   实力   京城   山西   陕西   忠贞   满清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