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问天|2023太空如何“安家”?我们请教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人员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

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并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也宣告了空间站运营阶段正式到来。今天,“组装”完成的中国空间站,已然在我们抬头便能仰望的星际间,扬帆飞驰,逐梦九天。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图片来源:网络)

仿佛一步一脚印的千里跋涉,从天和核心舱发射、问天、梦天实验舱陆续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对接至今,19个月的光阴记录着中国空间站工程从建造阶段逐步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浩瀚太空,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奋楫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滞。2023年,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也将择期发射,作为探索星辰大海的旗舰级空间天文设施,巡天望远镜将最终构成中国空间站完全体,在筑梦苍穹的路上,更多的任务清单将等待中国空间站逐一打开。

完美收官

中国空间站将在未来带来哪些惊喜?

能够在太空“安家”,靠的是航天人带着好奇与实干,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与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前相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设计部(以下简称七院七部)宇航团队的工作重心,也从设计建造转向了支持和优化。

“目前,我们需要24小时监控在轨设备的运行情况,关注航天员在轨的生活、工作情况。”问天实验舱物资管理分系统总体设计师、七院七部宇航产品总体研究室副主任设计师冯琦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当航天员对产品进行安装、复杂操作的时候,地面团队则需要通过天地通话的方式给予航天员技术支持,并了解他们的使用感受,收集他们反馈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对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整理、讨论,不断优化产品方案,提升航天员在轨居住感受,减少天地环境差异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问天实验舱发射前夕,冯琦接受封面新闻采访画面。

自中国空间站实施建造以来,航天员乘组成功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并在实验舱内进行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对于2023年中国空间站实验舱内的研究工作,梦天实验舱物资管理分系统总体设计师、七院七部宇航产品总体研究室副主任设计师邬瓦尼表示大家可以期待一下,“中国空间站运营阶段主要会开展长期、多领域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成为近地空间综合实验室,突破一些重大的前沿科学问题。目前,天和、问天、梦天三个舱也不会是中国空间站的最终状态。”

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夕,邬瓦尼远眺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摄影:封面新闻记者)

中国空间站将在兔年迎新客

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曾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2023年开始陆续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我们一直持欢迎态度。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向我们提出了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我们与相关方面正在开展对接协调。同时,正在积极进行培训国外航天员的相关准备工作。”

联合国外空司代理司长尼克拉斯·海德曼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23年首批国际项目将入驻中国空间站。目前,已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应用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清单。(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中国空间站上一定会有外国人的身影,从我们负责的方面来看,空间站生活、工作的配套产品已经非常完备。”当谈及迎接“新客人”会面对怎样的挑战时,邬瓦尼表示更多的挑战可能主要在外国宇航员的身上。“毕竟中国空间站上的所有设备、标识使用的都是中文。”

对即将入驻的国际宇航员,冯琦告诉记者:“希望让全世界都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空间站是实实在在先进的、可靠的、安全的、有用的。”

精彩纷呈的中国太空逐梦之旅

中国空间站筑梦苍穹的过程,更是如一棒棒交接的接力赛,接棒者在每一环,都拼尽全力。

“这三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没有拖延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进程,我们无数航天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充分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定会全面发展。不久的将来,月球表面一定会有中国人的脚印。”冯琦自信地说。

这份航天人的自信,来自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仿佛突破引领的“火车头”。这一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成功飞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一年,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这一年,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首次超过50次,发射成功率100%。

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摄影:云上天镜赵天琪)

自1992年正式立项以来,3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同一粒种子,深埋进土壤后破土而出,茁壮生长,并结下累累硕果。从“神舟”飞天到“天问”探火,从“墨子”探寻未知到“北斗”造福人类,再到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将中国印记留在星辰大海。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在采访时表示,空间站的神圣使命,是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造福。

新的一年,新的使命。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正在加紧训练,计划2023年开始执行空间站任务,在第三批航天员中,共有17名男航天员和1名女航天员,这18人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启动,将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其中载荷专家2名左右。

对于2023年,邬瓦尼也有新期待:“新的一年,希望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顺顺利利,航天员们在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都顺心,各项空间实验都能如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天窗”已经打开,2023年,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空间站遨游浩瀚星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空间站   中国   太空   天和   神舟   空间科学   联合国   载荷   航天员   工作人员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